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43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孙秀琼

时间:2011314

电话:13518723082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伟大的传统美德,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说过“仁者爱人,勿施于人”对仁与爱的看法

      大千世界因为有仁慈,因为有爱,才会为世界添上一道绚丽的色彩,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人什么都可以丢,但是最本质的善良和天真不能丢!说到底还是仁与爱。

但是但是现在的人们好像似乎在逐渐丢失了,还是不愿表现的那么明显,我想作为中华民族这种精神从未流失,只是深与浅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深刻意义上理解仁与爱的含义,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很好的很快乐的走下去。

TOP
43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姓名:王婷

学号:10311040

时间:2011年3月14号

电话:18213965167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德发源,有仁才会有爱,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仁它不是道德发生时才村在,而是处于未发生状态。爱处于功利上的爱不叫爱那只是一种利用而已。而奉献的爱才是爱的真谛。仁与爱,仁是根、爱是苗。割裂了两者的关系,仁就成为空洞,而爱3将是一种飘忽的情绪。

TOP
43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德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情感不是一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说直了这爱就是假的。只是有个外表而已,或者这种爱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情感,所以说,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是的非道德之爱的去别,就在于有没有“仁”的品质为基础,因此仁与爱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TOP
43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赵书瑶

学号:10311018

时间:2011314

电话:15208715864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从小老师教育我们,要与他人互敬互爱,爱亲人,爱朋友,爱人民。而有一颗仁爱之心,同情他人,爱由此而生的属于奉献式的道德之爱。

汶川地震时,我们的心也随之震撼了,怜悯之心,为那些不是自己亲人,朋友,乡亲们悲痛,这便是仁的开端。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朱子曾说过仁是根,爱是苗。不能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则仁就成了空洞的东西。爱不以仁为根,则爱就成了一种飘忽的情绪。

因此,人要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TOP
440#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所以,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如果你没有仁爱之心 怎么去爱人?我们应该要怀着 一颗真诚心,去爱我们身边的人,这样的爱他人才会真真的感受到爱的温暖。爱不是一种情绪化,也不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是这样的爱,说明没有把“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把仁与爱分裂来看待。我们不能这样看,仁与爱是相统一的,爱是以仁为根基,仁就是根,比如说;树有了根而更坚固,才能生根发芽,因此,爱人仁爱之心不可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0 20:49:43编辑过]

TOP
44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东平

学号:10311003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5198886443

从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性善性恶的说法,且两者之间的分歧很大。在这两者之间,人们很难取舍,不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

但我觉得,在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关键是要看我们自己的想法。性善亦或性恶,都是人家说出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经历,所以不代表我们共同的想法,如要判断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

其实,我觉得性善性恶都不怎么重要,因为它只代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而我们的更多时间是集中在出生后,所以只要我们在后天的时间里好好地培养自己的情操、性格、人生观,就能拥有的品性,并能真正地为社会服务。

TOP
442#

爱人者,人恒爱之

助人者,人恒助之

我想我还是不能很好的领悟孔老先生的仁与爱,他眼里的爱是大爱,而我们只能是在生活中能帮则帮的小爱。也许个人力量毕竟很是薄弱,当一大群人一起助人的时候,那是否可以称之为大爱呢?

大一的时候常常和同学去做义工,那段时间很快乐,那种能够略尽绵力感觉真的很好!

TOP
443#

人之初,性本善。我非常的赞成这句话,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的善良是天生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TOP
444#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淮南子 谬称训》有云:“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圣人之养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若火之自热,冰之自寒。夫有何修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有着“仁”含义。都是讲的人的本性是“仁”的,人们也都倾向于仁义之人。


爱人如己是仁者爱人最高的精神表现。孔子也有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只要有了爱人的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与人都和睦相处。

TOP
44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姓名:王玉舒

学号:10311037

时间:2011310

电话:18788420740

卷一:仁

三、仁与爱

     “忍者爱人”,要有爱心,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不忍之心,要仁慈、仁爱。

      仁爱是人性中一种博爱的追求,包括友爱,却又不局限在朋友之爱上;仁爱也包括爱情,却又比爱情更博大和宽广。因此,仁爱是这样一种涵盖万象的爱,它是对世间一切值得爱的人深怀同情和体谅之心,愿把自己无限宽广的情怀倾注到所有值得去爱的对象身上的爱。

     “仁”是一种人类的本性,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仁”包含了善良的意义,因为内心善良才可能有爱,才可能爱别人,“仁”包含了理解的意义,要学会理解他人,要用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别人。

      如果你的心里有放下“仁”的位置,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乏精彩,因为拥有“善良”和“理解”的你生活中会拥有真心 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同事的认可。让你的人生有精彩的一笔。

TOP
44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316



电话:15096669415






  卷一:仁与爱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人自初,性本善”。可见“仁”是人的本性,在我们来到这个社会就受到父母亲人和社会的爱。在被爱的同时我们学会爱,让我们仁者的心表现出来,拥有一颗恻隐之心。给与别人亲人和自己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只有仁者才知道如何去爱人。用爱让别人有一颗仁者的心。循环往复,“仁爱”才能流传下去。所以仁者才会拥有爱,爱才能培养仁者。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4 10:02:01编辑过]

TOP
44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利靥

学号:10311043

时间:2011年4月17日

电话:18787131304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义为先,义中生利仁义是朱熹伦理精神中两个重要范畴。仁是朱熹伦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它有着广泛的内涵,仁包四端,侧隐、是非、羞恶、辞逊,有仁才能知是非,知廉耻,知从善去恶。仁和很多人性道德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如仁与爱之间,仁就是爱。仁和爱的关系是根与苗、体与用的关系。其次,仁与公之间,仁是根本,公是仁的外在表现,唯仁,然后能公公而无私便是仁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便是仁仁则公,不仁则是私意,故变作百出而不一也。总之,仁是人性美德的源泉,有了它才有爱,才能公正无私、公平正义。义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说:“凡事皆有一个合宜底道理,须是见得分明,虽毫发不差,然后得是当。”“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那事合当如彼,便裁处其宜而为之,则何不利之有?义者,就是按天下正理之所在来处理周边事物,也就是公平而妥当、无偏无颇地处理外界事务。仁义是人性道德的前提,没有仁义之德的人如同禽兽,不能成为人。做人的首要前提是为人处事处处以仁义为先。

[em02]
TOP
44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陈平安

学号:10311032

时间: 2011年4月17日

电话:13529299757

以仁慈作为基础的爱才是真爱,是无私的爱,以这种有道德 的爱去自爱,爱亲人、爱人民,以至推及到自然。爱世间的万事万物。尤其是现在这个利益熏心的社会中,人们更是需要这种真正的再,来爱自己、再别人、爱自然。人与人相处,用一颗真诚的仁慈的爱心去对待别人,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便会一片和谐和幸福。同样对于大自然,我们也同样应该推及至此,。在今天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今天的种种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用一颗仁慈博爱的心推及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样人与自然将会更加的互利、和谐、亲密。在生活中仁与爱二者是不可分割开的像一对双胞胎一样。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

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关系,或者以爱来取代仁,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故奉献式的爱与索取式的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之基础,有无恻隐之心、愧疚之意。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生活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相随。共同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道德。辅助我们的心灵健康成长。提升我们的人格。

TOP
44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富毅

学号:10311021

时间:2011年4月18日

电话:15288468807


卷一

一、仁

    

: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学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恒德。孔子把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ersonName ProductID="明" w:st="on">明ersonName>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TOP
45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316



电话:15096669415






卷1:仁与爱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人自初,性本善”。可见“仁”是人的本性,在我们来到这个社会就受到父母亲人和社会的爱。在被爱的同时我们学会爱,让我们仁者的心表现出来,拥有一颗恻隐之心。给与别人亲人和自己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只有仁者才知道如何去爱人。用爱让别人有一颗仁者的心。循环往复,“仁爱”才能流传下去。所以仁者才会拥有爱,爱才能培养仁者。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4 10:03:18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