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根据楼主的发表,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仁”与“爱”的关系,仁是内在于人内心的根源性品质,而爱则是源于仁,是仁外在的表达方式。首先,仁是决定爱存在的先决条件,有了仁才会有爱表达出来,内心无所谓仁,就谈不上爱的存在了。其次,爱的这种外在表达方式,或者说在人群交往中就是一种处事和沟通方式,会反作用于内心仁的存在根系,加深仁的存在。最后,两者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存在形式,共同推动一个人“仁爱”的修养。
子曰:仁者爱人,这就强调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正如一个ersonName ProductID="国" w:st="on">国ersonName>君,要时时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的臣民,多从百姓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如果一味的剥削、压榨百姓,没有仁爱的胸怀,那么这个国家是迟早要灭亡的。
“仁”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弟(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即是爱人,但却与爱有本质区别,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爱是无私的给予,包括物质、感情、行动等形式,仁是一种做人的优良品性,孔子曾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
仁是人本主义儒家的基本准则,强调一种博爱。
爱他人也是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仁是互相的,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提倡的,我们社会需要仁,需要爱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仁是人文主义的儒家精神的基本原则。仁把儒家的超越与人性的现实统一了起来,所以,人不仅对自己道德的成长与进步负有责任,而且对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发展负有责任。为了实现超越的理想,人必须一方面修养自己的仁德,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德行推展向世界。要成为仁人或是拥有爱的人,我们就必须从关心他人开始,真诚的为他人服务。每一个人都有践行仁与爱的能力,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热情与意愿而已。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明。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仁爱是发扬道德的基础。有了仁爱就可以培养“忠恕”之道,有了忠恕思想,就可以忠于你所在的国家、团队、和家庭,就能对家庭、团队、国家负责任。
懂得如何向社会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如何发扬六种品德,如何防止出现六种弊病。使人变得聪明而有智慧。
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做事,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走自己的路。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为根基,则爱就成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仁的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爱是中华民簇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簇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簇品格。而且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而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的爱。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冯小娟
学号:10311013
时间:2011年3月11日
电话;15198886131
卷一
一、仁
仁与爱
都说人是最复杂的,有很多种情感和情绪,就像人心底最深处的一种情感,那就是仁,仁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就算是再十恶不赦的人也会有那种情感。仁与爱是想统一的,不能割裂仁与爱的关系。仁爱是发自人的内心,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善待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要记住孔子的话:“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就是根,驻扎在人的内心最深处,我们不能有恻隐之心,要让根根深蒂固,逐渐扩展到枝芽,让这种情感发扬广大,让世界都充满爱,让人们秉承着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让人们和谐相处,不再让社会出现太多纷争。不管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要不要有恻隐之心,要友好待人,时刻谨记孔子的仁爱,还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你的内心永远保存着那份仁爱之心,友善对人。
仁与爱是儒教与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
最简单的对仁爱的定义就是"对其他人有一种热忱的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的人"仁爱就是广博的爱,是平等的爱,是没有等差的、没有级别的爱。仁爱,包含着恻隐与悲悯。恻隐虽然只是怜悯人之痛苦一面,却是普遍地博施于所有世人。因此,一种悲悯的胸怀既是仁爱之缘起,又可以说是博爱之本。仁爱就是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管干什么都为他人想。就是经常照顾他人的感受,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仁爱,即泛爱—切人。
姓名:胡玲巧
学号:10311010
时间:2011年3月12日
电话:15287115716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之不尽,但对于仁与爱而言我们并不陌生,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爱无时无刻不在,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或是爱情,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爱,爱因我们而存在,我们因爱而幸福。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三、仁与爱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展
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爱,人世间因为爱而精彩。但爱是建立在任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了仁的爱就会造成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越来越糟糕,越来越难相处。
以仁为核心的爱将会伴随你终生的幸福,因为你是发自内心的爱。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古话说得好“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无论是自己与他人,还是与亲人的爱都应该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爱才会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样的爱才会长久,这样的爱才会更加幸福。只要人人都献出以仁为基础的一份爱,世界将变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