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姓名:曹珊珊 学号:201005002925 学院:传媒学院 专业:新闻学(国际文化贸易)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
仁与爱都是博大的感情,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爱才能长久,才会稳定,是一种成熟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敬爱自己的家人才能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你怎么指望他爱别人呢,在与人相处中我们要以仁爱的心对待别人,这样我们也会获得别人的爱,这样良性的循环社会会越来越充满爱。
仁爱之爱应该是一种无功利之爱,任何一种爱,只要牵涉进了功利性,便不能再称之为仁爱。仁爱之爱应当以人为根,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奉献式的,无私的爱,绝不是一时的情绪,或图一时之利。
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割裂而单独存在,就像是根与叶的关系,离开了任何一个,另一个都无法单独生存。仁是爱的根源,为爱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爱则不断地将能量反馈给仁,是仁之根更加厚实有利。
孟子主张性本善,他所说的性善,应该是指人之初,处于未发状态的仁心吧,它就像是一颗尚未萌发的种子,等待着我们用爱去浇灌它。但如果从一开始,用以浇灌他的就是恶,那他将来长成的就会是恶果,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恶的表象,但它的本质还是潜藏着善。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仁爱,就是应该同时存在,不应该掺杂无仁的爱,因为太虚伪。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有些时候仁会默默的兼容着爱,爱也会无形的表露着仁。
心中有仁,爱自然在。
“仁”是中国的“仁”是治国之道,道德修身与学问之道,“仁”是一种道德修养,“仁”是社会和谐的基本道德前提!当“仁”的思想深入人心时!它就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做事的风格!与人相处的方法!“仁“与“爱”是不可分离的,当一个人的心中“仁”的思想根深蒂固之后他对一切事物就会充满仁慈,仁爱!当统治者以“仁”的思想统治国家,他的政策就是平和的,国民就在受益!当“仁”的思想在民心中生根后,民与民的相处就会没有冲突,没有争执,民间就会平和!当每个人都以“仁”来修身,他就会少去许多烦恼,忧愁,他,旧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其他事上,做事也就更专心,也就有更大的成就!在大多数人都这样时,国家就会繁荣,民族就会强盛!
我认为儒家之“别爱”与墨家之“兼爱”并无矛盾,“兼爱”——理论上应该爱所有的人;“别爱”——对不同的人爱的方式不同,是不会变的。都是尊敬他人,做事勤恳慎重,对人忠心够朋友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吸取他们二者的精华,将“仁爱”发扬光大。我们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