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346#

1)、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单向度的爱, 是仅仅针对君子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儒家依据人的经济地位对人群进行划分,分为大人与小人两类人, 只有大人中的君子才可能养成仁爱的道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墨家的兼爱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爱,是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而提出来的。墨子固然也把君子树立为人的理想,却并不像儒家那样鄙夷小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天下之人,都为天所食,在道德要求方面,君子和小人没有什么两样。君子兼爱他国,就不会举全国之力去攻打他国;小人兼爱他家,就不会去残贼他家。君子兼爱天下之人,就不会实行暴政;而小人兼爱君子,则不会犯上作乱。

2)、仁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 强调从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出发,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实行。兼爱思想不论血缘关系的亲近,从所有人的生而平等出发,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则与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相去太远,不免成为一时难以企及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仁爱思想显得颇为世俗,而兼爱

思想则显得非常崇高。爱的理想越是崇高,爱的道路也就越发宽广和远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墨子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ersonName ProductID="章太炎" w:st="on">章太炎ersonName>先生就曾经指出:“虽然,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则非孔、老敢窥视也。”[35]因此,仁爱思想和兼爱思想不仅互相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兼爱思想是对仁爱思想的发展。

TOP
347#

1)、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单向度的爱, 是仅仅针对君子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儒家依据人的经济地位对人群进行划分,分为大人与小人两类人, 只有大人中的君子才可能养成仁爱的道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墨家的兼爱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爱,是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而提出来的。墨子固然也把君子树立为人的理想,却并不像儒家那样鄙夷小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天下之人,都为天所食,在道德要求方面,君子和小人没有什么两样。君子兼爱他国,就不会举全国之力去攻打他国;小人兼爱他家,就不会去残贼他家。君子兼爱天下之人,就不会实行暴政;而小人兼爱君子,则不会犯上作乱。

2)、仁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 强调从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出发,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实行。兼爱思想不论血缘关系的亲近,从所有人的生而平等出发,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则与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相去太远,不免成为一时难以企及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仁爱思想显得颇为世俗,而兼爱

思想则显得非常崇高。爱的理想越是崇高,爱的道路也就越发宽广和远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墨子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ersonName ProductID="章太炎" w:st="on">章太炎ersonName>先生就曾经指出:“虽然,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则非孔、老敢窥视也。”[35]因此,仁爱思想和兼爱思想不仅互相补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兼爱思想是对仁爱思想的发展。

TOP
348#

“仁”的实施首先是自己,人只有爱自己才会去爱他人,是仁德的至高境界;其次,人必定是有自尊的,然后别人才会去尊重他,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而我们对待家人也应该如此,仁教会了我们与父母的相处之道,用爱自己的心去爱自己的家人,让他们也感到同样的温暖;在社会上人与人的相处法则也可同样用仁来协调,学会了运用仁的精髓,与每一个人才会相处融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而这财富将伴随我们的一生,爱益无穷,收益无限。

TOP
349#

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以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承担使命的时候,临大节而不亏,而在生活常态中保持我们的欢愉。这样的态度,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到于丹老是这样说的,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我们是应该用一种欢乐的状态和坚定的信念去对人对事,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记得回报身边的人,对人要真诚,于是就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算是今生能为国家献身我也心甘情愿,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想我会的。但是生活中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会和他人相处,融入到大家中去。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
TOP
350#

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苦难不来临的时候,人没有必要刻意去寻找。但是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人心可以坦然不畏惧。我们在常态的生活里,仁爱之心就是让我们保有这样一种跟世界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的对抗,也不是完全的妥协,而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于丹老师这样说,人永远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是完全的对抗,也不是完全的妥协。达到相通,对于人来说这似乎都不是很容易,但是人一定要适度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急不躁,对人真诚,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TOP
351#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孔子比基督要早51年,我们怎么能不为民族文化传统自豪!

TOP
352#

存仁爱之心 传温暖之意
    “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人用尽毕生也只是一个人,可是,一百个人只要都付出,哪怕是一点点,都比一个人的全
TOP
353#

我想  本帖的观点就是,仁和爱的关系是源与流,枝与叶的关系。  只有内心充满仁,才能让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仁是一种品行  而爱是这种品性外化的表现。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这种包容万物的仁的指导下的爱,包括爱情吗?   因为我们都知道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爱情容不下第三者……这样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TOP
354#

仁与爱


    仁与爱就像水一样,静静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仁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兼容,有仁自然有爱,有爱的地方也自然有仁的出现,哪怕只是瞬间。中华民族,最用心向水学习。水流有一定的原则,便是顺势而为,向低处流动,既自然又省力。我们待时造势,等待形势大好,才一举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水流顺势,因此没有固定的方向。我们习惯于迂回前进,除非特殊情况,不直来直往。水流得顺畅,并没有什么声音。我们得到好处的时候,通常不吭声,静静地享受。水遇到阻碍,流动的声音很大。我们稍微吃一点亏,就吱吱叫哼个不停。水很柔,却能滴水穿石。我们相信以柔克刚,不喜欢硬碰硬。水流动时,能去除不洁净的东西,恢复原先的纯净。我们具有反省能力,借由不断反省改善,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因为有仁爱在心,所以才能海纳百川,也才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TOP
355#

仁与兼爱的关系,可概括为仁是体,兼爱是用,或仁与兼爱在功用上互为相含;仁著重事之成因、人之动机,兼爱著重事之结果、人之行为。中国人一向重视体之把持,因之控制,而把事功认为是舍本逐末,淫巧奇技。这种观念的偏差,使中国几千年来,物质文明不能普遍的发达,而精神文明却渐没落,此正说明废事足以害理。我们谈论仁与兼,并非在判定谁是谁非,旨在找出彼此的优劣,若能执两用中,一则可为全民终生之理想,一则可为权变之适应。儒墨思想虽有不同,但也不难融合成一套可行的体系,从实用观点入门而进入道德境界。

TOP
356#

在“五常”的内部构成中,诸多儒家学者都将“仁”作为五常的核心。“仁”范畴源于《尚书》,是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续和发展周代“亲亲”、“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要求人们行“仁德”于天下。孔子将“仁”的德目细化为“恭”、“信”、“敏”、“宽”、“惠”,并认为“忠恕”是行“仁”的根本途径,行“仁”必须“克己复礼”。汉代董仲舒将“仁”定义为“天心”,“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春秋繁露·俞序》)。唐代的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北宋周敦颐以“生”释“仁”,以“仁”以“通”的含义,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反映出所以通之具”(《仁学界说》)。在儒家看来,为“仁”就是爱自己的表现,自尊自爱、追求道德完善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分别。而“爱人”这一“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美德的其他德目展开的基础,如孝是爱父母,慈是爱子女,悌是兄弟互爱,忠是爱主爱君等等。如果将儒家“仁”的范围不断扩大,则可“民胞物与”,以天地为人与物之父母,天下所有人皆吾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仁”的精神可以扩展至全人类,甚至达于物类。

TOP
357#

回复:陈杰思的[经典学习]三、“仁与爱”

所谓“仁”者,二人为仁,指的是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的对同类(人)的热爱和关怀的一种品性,这种品性不是只为自己,它渴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同类并和谐的相处,一块分享生命之美。“仁者爱人”,“仁”与“爱”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和具体显现,离开了仁,爱无从谈起,一个在普遍性层面连自己同类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真心的去爱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如果说他(她)们为了某个人愿意做出xx牺牲,那不是爱,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只是一种自私的索取。一旦达不到自我欲望的满足势必打击报复,原形毕露。离开了仁,爱根本无从扎根。但同时,仁如果脱离了爱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好比面对一个就快要渴死的人,我们手里正拿着一瓶水,并且真心的希望能救他一命,却一直把水紧握在手里不给,自相矛盾了。爱是仁的具体兑现,爱的终极便是仁,二者是相依相存的。

TOP
358#

仁与爱就像水一样,静静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仁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兼容,有仁自然有爱,有爱的地方也自然有仁的出现,哪怕只是瞬间。所谓“仁”者,二人为仁,指的是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的对同类(人)的热爱和关怀的一种品性,这种品性不是只为自己,它渴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同类并和谐的相处,一块分享生命之美。“仁者爱人”,“仁”与“爱”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和具体显现,离开了仁,爱无从谈起,一个在普遍性层面连自己同类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真心的去爱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如果说他(她)们为了某个人愿意做出xx牺牲,那不是爱,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只是一种自私的索取。
TOP
359#

仁是爱的根本
TOP
360#

仁是爱的根本来源,爱是仁的表现,也就是“仁是根,爱是苗”。但是仁与爱又并不是那种被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爱也会反过来影响仁。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虽然是内在的,但是仁的形成又与外在有着联系,仁不可能凭空产生。爱则是外在的情感,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