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361#

仁与爱,有着一种逻辑的关系,但是不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把“仁”做为一种人性的原则,才能表达出一种对别人善的情感,这就是爱。而就我个人的理解,正是我们有一种仁义的品性,我们才会对自己的情感作出一种选择,去恶留善,着也就形成一种对别人的爱。在我们浩瀚的历史中仁义之十,数不胜数,武王以他的仁义之心,率兵发纣,天下之士一呼百应,达到了暴虐的商纣王,刘备以仁义之心立足于人性混乱的乱世之中,等等。这就“仁”的巨大召唤力,它召唤的不仅仅是天下黎民,唤醒的是我们的灵魂,复苏的是我们本性中的善,从而让我们的情感表达的是一种大爱或是小爱。也有人说爱是我们本性中的一种情感,我想是吧,但我们也有着天性的物欲,这时就是物欲与爱的较量,应该什么成为我们情感的主导,这时就是一种取与舍的矛盾。那么为了物欲的实现,这时的爱将被伪装或是变得虚伪,“爱”,开始被人们遗忘更多是一种质疑或是不相信。那么这时需要的就是“仁”这样的品性,来唤醒人们的爱,这也就是在我们这样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所需要的心灵补药,中国这个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似乎在面对这样现实的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世俗社会,也开始变得让人当心,因为像“仁“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被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遗忘丢失。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那么这时“仁”这样的大义又有几个能够还在坚持?这就是时代的不幸吧。但必须要重拾这样的“仁”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当然,也许就算我们坚持了“仁”这样的高贵的品性,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也很难形成一种先哲的大爱,也许更遭的是会让自己成为社会的受害者。但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仁义”,最起码会成为一种小爱,感染身边的一个又一个人,那么他也会汇聚成一种时代“仁”的河流。同时,这样的仁就会开始主导我们情感的选择,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的爱,那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不远了。那么它也就将帮我们形成一种处事的原则,从而在物欲与情感的选择上也就会慢慢的变得理性,而不至于成为物质的奴隶,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你也就算是幸运的了。但我们应该始终的清醒,“仁”是我们所要建立和修养的德性,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时代的工具,那么我们也就要注重自我的把握。形成一种仁与自我的和谐,着肯定是很难得,但似乎只要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坚持,那么我们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仁”的内涵。和对时代的重要性。

TOP
362#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思想系统的中心。“仁”是对大写的“人”的反思,“仁者,仁也”,换句话说,既把自己自己当人,也拿他人当人,这是经典的“以人为本”。“仁”所表达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仁,亲也,从人从二”在仁德丰富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把“仁”即博爱与施与个体的某种爱区分开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西行避乱,车驾路过左藏库时,看到许多士兵举着火把在等候,便停下来问道:“这是干什么呢?”杨国忠回答说“请允许我把库存里的积蓄烧了,不要给敌寇留下”皇帝严肃地说:“敌寇来了,如果得不到这些财物,就会从百姓那里搜刮,不如给他们,不要让我的百姓再次遭受困苦了。”于是下令把库里的积存保存下来,不准烧毁。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感激的流泪,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了民心,为日后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民众基础。

  可见,一位领导者以爱人之心,往往能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戴,从而颇具影响力。现代社会,无论是百姓对领导的关怀还是人与人之间单纯的相处,都必须真实真诚,以爱己之心爱人,爱之以道,爱之以德。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爱,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爱人的心自然会被人所爱。

TOP
363#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人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仁者,方能爱人。因此发现是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道德之爱的区别,就是在于有无仁的品质做基础。情绪是一瞬间的表现,岁入烟火灿烂,却转瞬即逝,但如果在情绪之爱中加以仁慈品质,他将如烟火般灿烂亦如恒星般永远。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的,但道德行为发生时仁慈品质处于潜藏状态,但道德品质发生时仁慈品质处于显现状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如果心胸够宽广,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足以使他乘风破浪,赢得人们的尊重爱戴,正如“天高行健,厚德载物”一般。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被真名士所追求,“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格列仁与爱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与现实生活中,如果脱离了仁,那他就是一种虚伪的爱,得不到他人的认同,更不会持久,不论亲人,朋友,爱人之间只有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对方,才能同样的被对方所关心,爱护。爱是彼此之间放入情感,他不容掺假,不容自私,因此,仁者必定先爱人,爱人先需仁慈

TOP
364#

   仁,是大爱,不能只爱自己,要爱别人,爱全人类。东汉大儒董仲舒曾提出自己对仁德理解:“在爱人,不在爱我。”要爱周围的人,也要爱远方的的人;要爱人民,也要爱鸟兽昆虫,要爱一切生物。要爱他人,面对当今社会庞大的艾滋病群体,我们应当对其抱有一颗宽容的仁爱之心,而不是对他们采取一种敌视和排挤的态度;要爱鸟兽昆虫,以仁爱的心对待它们,而不是残忍的将它们摆上餐桌,也许SARS就可以避免;要爱全人类,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贫穷国家的人还是富裕国家的人,我们都应当不分种族、不分国界待之以仁爱之心,那么像法西斯屠杀犹太人那样的惨剧就不会发生。孟子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如今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时代,不管是谁想要能够持续的良性发展,就当在心中存以仁爱。
TOP
365#

陈教授向我们阐述了仁与爱的关系,就如果文章所说的"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一切的爱皆以仁为基础.

仁与爱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是难舍难分的,鱼没有了水会缺氧而死,而爱没有了仁就无法实现;同时,仁失去了爱也不能存在.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以仁为本",进而才能爱护他人.此时我想到了去年的汶川地震,当全国人民得知那里的人们发生了如此惨烈的灾难后,纷纷向汶川的同胞们伸出援手.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亲临灾区慰问的,他们都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向受灾地区的人民表示了自己的关怀.在志愿者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外国友人,也许他们正是被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因而选择了到灾区帮助灾民.

因为有了仁爱,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将这样的精神传扬下去.

TOP
366#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思想系统的中心。“仁”是对大写的“人”的反思,“仁者,仁也”,换句话说,既把自己自己当人,也拿他人当人,这是经典的“以人为本”。“仁”所表达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仁,亲也,从人从二”在仁德丰富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把“仁”即博爱与施与个体的某种爱区分开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西行避乱,车驾路过左藏库时,看到许多士兵举着火把在等候,便停下来问道:“这是干什么呢?”杨国忠回答说“请允许我把库存里的积蓄烧了,不要给敌寇留下”皇帝严肃地说:“敌寇来了,如果得不到这些财物,就会从百姓那里搜刮,不如给他们,不要让我的百姓再次遭受困苦了。”于是下令把库里的积存保存下来,不准烧毁。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感激的流泪,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了民心,为日后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民众基础。

  可见,一位领导者以爱人之心,往往能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戴,从而颇具影响力。现代社会,无论是百姓对领导的关怀还是人与人之间单纯的相处,都必须真实真诚,以爱己之心爱人,爱之以道,爱之以德。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爱,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爱人的心自然会被人所爱。

TOP
367#

仁与爱,有着一种逻辑的关系,但是不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把“仁”做为一种人性的原则,才能表达出一种对别人善的情感,这就是爱。而就我个人的理解,正是我们有一种仁义的品性,我们才会对自己的情感作出一种选择,去恶留善,着也就形成一种对别人的爱。在我们浩瀚的历史中仁义之十,数不胜数,武王以他的仁义之心,率兵发纣,天下之士一呼百应,达到了暴虐的商纣王,刘备以仁义之心立足于人性混乱的乱世之中,等等。这就“仁”的巨大召唤力,它召唤的不仅仅是天下黎民,唤醒的是我们的灵魂,复苏的是我们本性中的善,从而让我们的情感表达的是一种大爱或是小爱。也有人说爱是我们本性中的一种情感,我想是吧,但我们也有着天性的物欲,这时就是物欲与爱的较量,应该什么成为我们情感的主导,这时就是一种取与舍的矛盾。那么为了物欲的实现,这时的爱将被伪装或是变得虚伪,“爱”,开始被人们遗忘更多是一种质疑或是不相信。那么这时需要的就是“仁”这样的品性,来唤醒人们的爱,这也就是在我们这样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所需要的心灵补药,中国这个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似乎在面对这样现实的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世俗社会,也开始变得让人当心,因为像“仁“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被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遗忘丢失。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那么这时“仁”这样的大义又有几个能够还在坚持?这就是时代的不幸吧。但必须要重拾这样的“仁”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当然,也许就算我们坚持了“仁”这样的高贵的品性,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也很难形成一种先哲的大爱,也许更遭的是会让自己成为社会的受害者。但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仁义”,最起码会成为一种小爱,感染身边的一个又一个人,那么他也会汇聚成一种时代“仁”的河流。同时,这样的仁就会开始主导我们情感的选择,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的爱,那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不远了。那么它也就将帮我们形成一种处事的原则,从而在物欲与情感的选择上也就会慢慢的变得理性,而不至于成为物质的奴隶,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你也就算是幸运的了。但我们应该始终的清醒,“仁”是我们所要建立和修养的德性,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时代的工具,那么我们也就要注重自我的把握。形成一种仁与自我的和谐,着肯定是很难得,但似乎只要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坚持,那么我们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仁”的内涵。和对时代的重要性。

TOP
368#

要成为仁人或拥有爱的人,我们就必须从关心他人开始。真诚的为他人服务。无论这一服务到底有多么不起眼。只要我们这样去做、我们就是开始了做一个仁人和一和有爱心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践行仁爱的能力。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愿意与热情而已。
TOP
369#

古人提倡“仁”“爱”同时又常把二者放在一起,人要有仁爱之心,所谓的“仁者无敌”可见“仁”的重要性,“爱”是博大的,内容广泛,但至高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的道德之爱,不是一时情绪的变化而引起的感情,仁和爱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好比一棵树的枝叶和根系,少了任何一部分,这棵树都不可能正常生长,树的枝叶需要根系所提供的养分,一个人的“爱”更需要一个爱的根源,这就是仁,虽然他不是时时显现,我们甚至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可是空气所带给我们的不也是这种感觉吗?大爱无言,这也许是最好的诠释,对人对事常怀仁慈之心,对自己仁慈,推己及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用一颗仁爱之心去感染周围的人,就如同阳光普照般,平等无私,爱不是用来说的,而是去做,去实践,让别人确实感受到,哪怕只是一点,也胜过再多的话语,以仁为本,去践行爱,并在爱之路上去品味其中的真谛,总会有不少的收获,我们所缺失的只是发现和感悟。
TOP
370#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一开始认为克己复礼,就是说努力约束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了。

TOP
371#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一开始认为克己复礼,就是说努力约束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了。

TOP
372#

字典上将“仁”定义为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仁者爱人”是儒家核心思想。可见,“仁”与“爱是固然分不开的,我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它固然是以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现出来。

TOP
373#

爱由仁生,那仁又由何而生呢?我认为爱与仁是相互作用的,正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样,时间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仁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爱的氛围中生成的。仁是发自内心的对这个世界万物的怜悯与热爱。而爱是将仁用行动表现出来,是对仁的进一步强调。只有大家互爱,仁才会永恒。充满仁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太平世界。想要women的世界充满仁就需要我们多爱,多行动。

TOP
374#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一些人,他们处于绝望的边缘,这时只要我们为他们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也许会改变他一生......

也许有一天你门口出现一个衣衫破烂的男孩,他用焦急的眼睛看着你,你能看得出他有多么狼狈,多么需要食物充饥。这时请你不要犹豫,给他一杯牛奶和面包吧,他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的。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男孩也会碰到需要他帮助的人,这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你教给他的,她又会将你的爱传到另一人手中,于是爱就这样传承下去了。

让我们相信人性的温暖,给予他们关心,也许他们只是路人,但我们的关心会像冬天里的一杯牛奶温暖人心!

TOP
375#

仁:人与人相互亲爱。袁苏妹,一个年过八旬,一生只会写5个字的老人,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被称作是“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她只是在港大为学生们洗衣、做饭。可是,她用最真实、平凡、自然的心去接纳任何人。没有任何的粉饰与造作,给在外求学的学子一个温馨、恬淡的心灵归宿,内心正如外表一样的平静、祥和,不奢求任何的回报。给夜半苦读备考的学生送来一碗盛着母亲般的温暖的鸡汤;为高烧不退的学生送上一碗清新的凉茶;在过了工作时间,静静地收拾学生欢聚后留下的残局。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仅凭那颗充盈着爱的赤子之心赢得了莘莘学子的爱戴。他拥有平凡的爱,却产生动人的情,实践了仁。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能够默默地付出,没有功利色彩,算是给在物欲横流中渐渐迷失或者缺少爱的人一点光亮、一点希冀。不至于对社会太失望,也能够激励一直在这么做的坚持者,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值得认可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