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331#

孔子曰:仁者爱人!

我认为是个广泛的情感词,它是我们来到这个尘世时,就已经被上天所赋予的最本质的.最纯朴的东西。只是因为后天受身边环境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所发挥的思想和作用也就大不相同。

一个孩子,在为马路上卖唱的陌生人投钱币,这也是一种的表现。因为孩子有颗乐于助人的仁爱之心,他明白,一个懂得用口艺来赚钱的人并不卑微,而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中年妇女,在自己的孩子犯错误时,并没有带有一丝责骂,而是以温柔的语气来教育孩子.鼓励孩子,这是一种仁慈的现象。因为这位母亲懂得,孩子是在教育中成长,他们需要的是母亲宽容的爱;一个年迈的老妪,在公交车上为一位疲惫的上班族年轻人让位,这是仁厚的表现。因为这位在公交车上随时都可能因为公交车的摆动,而站不稳脚跟的老妪明白,她没必要计较太多,上班族年轻人为了事业,没日没夜的努力工作着,其实很辛苦。

因为有“仁”,所以有“爱”;每天,我们的生活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总在做出“仁”.“爱”的举动,哪怕很细微;他们的付出为这平凡的生活曾添一番不平凡的景象,从而为未来美好的世界舞出了一幕亮丽的华尔兹!
TOP
332#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TOP
333#

   仁是人的内在品质,爱是其外在体现。我们对外物的爱是基于广博的仁,所以我们对外物的爱才能广,而且不因一时的情绪而改变自己的处世原则。只有有仁,爱才能稳定,持久。

TOP
334#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朱熹《论语或问》卷四)

译: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TOP
335#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朱熹《论语或问》卷四)

译: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我认为是个广泛的情感词,它是我们来到这个尘世时,就已经被上天所赋予的最本质的.最纯朴的东西。只是因为后天受身边环境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所发挥的思想和作用也就大不相同。

TOP
336#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朱熹《论语或问》卷四)

译: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我认为是个广泛的情感词,它是我们来到这个尘世时,就已经被上天所赋予的最本质的.最纯朴的东西。只是因为后天受身边环境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所发挥的思想和作用也就大不相同。

TOP
337#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TOP
338#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心中有爱,我们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爱情,我们为爱情激动,我们为爱情燃烧,我们因爱情而烦恼,无疑我们的爱需要说出来,同时还需要信物传情,爱的表达不仅仅是语言表白,还有行动。我们不仅要学会表达爱,还应善于发现和体会别人不同方式的爱的表达。 爱要适度—— 母爱是最无私的,但是如果对孩子太娇宠,或者太严格,都可能会使母亲自身变成孩子成长的模具,使他们的性格过于柔弱,或者过于执拗,这对他们 未来的社会生存和生活都是很不利的。

爱就应当让爱与爱之间保持一定的尺度,要适度,这是一种交流。 爱需要走出沉重—— 所有的爱也许都有沉重的一而,为了爱必须走出爱的沉重,为了爱,还需要割爱,不然,爱就会成为一种包袱,要影响到我们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前行。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一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

爱过,这便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也正因为爱过,才会赢得爱,以自己的爱心点燃他人的爱心,生命才有意义。

TOP
339#

纵然世界有那么大,纵然世界还是那么的纷繁复杂,人有时候获得也很累,可是我始终坚信着那一份爱,是仁包容着这一切,他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胸怀,是一片无边的海洋,如果说今天你在学校里或是在公司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不会生气,因为我心中有爱,这种爱不是个人自己的感情所决定的,而是仁所给我的信心,我不会因此而退缩,因为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爱的世界,是仁的世界,我会继续不会计较这些,我回忆自己的行动继续为身边的人而奋斗,为他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为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或是遇见的陌路人。我希望我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我拥有了下一代我还会这样的告诉他要做一个有爱的人,纵然在她很小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仁,但我还是会以身作则,让她永无止境的去学东西。
TOP
340#

自己的理解如下:既然“以仁为爱,爱为仁用”,那么仁与爱就应是相辅相成,两者必是不可孤立,人的道德品质与仁慈品质必须密切联系,无爱之仁即是空洞恍惚,难于把握,更难落实在现实人生中。无仁之爱便是一种飘忽的情绪,成为索取式的爱。

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就能看出此人的仁慈品质,面对社会中的排队问题,上公交有秩序的排队,买票的排队等等。要是人人都有仁爱之心,那么我们所有的排队问题就不会有挤的现象了。看来还是需要传统文化来提高人们的素质。

TOP
341#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ersonName ProductID="卓文" w:st="on">卓文ersonName>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
TOP
342#

以前总是认为仁是在古老的时代,总是泛泛的理解。现在想想太狭隘了。他包容世间万物,指引着这个社会。
TOP
343#

仁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但是对于个人而言,级应该从小事做起,我身边的人去服务,想信是在磨练中得到体会。

TOP
344#

[原创]

一个博爱的人是不可能不仁义,不仁慈的。仁爱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理解与谅解,在令别人得到解脱的时候同时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新的提升,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摒弃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TOP
345#

仁与爱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将“仁”定义为爱人,所以“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人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张到枝叶处。

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人是品行,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人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所以,仁与爱是分不开的,有仁有爱才完整。热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未根基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