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仁是一种胸怀,是一种豁达。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态度。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有仁人之心的人,受人敬仰、尊敬;有爱心的人受人欢迎,有仁有爱,方为人上人。
仁与爱,本就是一株并蒂莲,相生相灭,世间充斥着某种物质,让万物轮回,我们何不分享我们的爱,让我们的家更美好。
明间有个说法,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单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人,两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
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仁是爱的基础,爱是仁德结果,缺少一个,它就会不在完整,也就称不上仁或者爱。当今社会,仁和爱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来反思,从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周围发现仁,发现爱。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互利共生,是不能改变的事实,而这种关系在我身上体现出来了吗?答案是没有。当今社会很多地方已经找不到仁与爱的踪迹,这太可悲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之上的爱是,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爱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是在于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故以仁爱为体,爱为仁用。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仁爱”,先有仁,后有爱。关于爱,有孝敬父母的爱,有疼爱子女的爱,有夫妻之间的浪漫之爱,有朋友间直至的爱,有对伟人的尊敬之情……所有让这些人世间充满温暖,美好的情感,都是因为时间有爱,美丽的传说中,仙女偷偷下凡就是为了体验人际间最美的爱。而爱是由仁产生的,人们只有有一颗充满仁慈的心,才能够付出 真情感,从而产生爱,可见仁是多么美好而重要。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