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316#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TOP
317#

作为儒家思想文化核心的“仁”,自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内涵与外延,独居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之首,并世世代代倍受推崇。自然而然的这种“仁”被世世代代继承发扬着。“仁”的表现不仅仅是一种仁慈,更是一种仁爱。

TOP
318#

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的本性为根基的爱。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只要我们想做到有仁德的人,就要从小为他人着想,你就会是一个有仁德的人。有些人觉得要做到一个具有仁德、修养的人,是很难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贪图利益,为大家服务才对。

TOP
319#

仁爱乃是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这种思想出自孔子,故孟子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爱被设定为作为本性、本体的良心。但须注意:在儒学中,正是在生活存在的本源上,仁爱才被提升为形上本体,如在孟子那里,作为本体的“仁”即发“端”于作为生活情感的“恻隐”;因此,这样的仁爱本体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本有源的。然而在儒学中,仁或爱的情感尽管也有着形而下层级、形而上层级的显现,然而首先是本源层级上的显现,这里,仁爱先行于任何存在者、主体性,因为:主体性、存在者是在仁爱之中生成的。

TOP
320#

今天再一次的看《孔子》,每次看都有一些不同的收获。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义让我很有感触。现代生活更多的是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少的人注重自己内心的完善。孔子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可以选择朝闻道,夕死足以,他可以忍受艰辛去周游列国为的是天下的仁义、大同。这里没有现代人观念中的私利,他应该是一心为天下的典范。无私的概念他表现得足矣。试问:当今社会有几个人愿意去为天下大同的理想付出而不求回报。

当今伦理的缺失是值得我们省心的。企业中、人际交往中、即使最神圣得地方也有那黑暗的乌云的笼罩。我们应该做的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大家的力量的汇集将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拨开云雾让那和谐的阳光洒满大地。

TOP
321#

有一位作家曾经把人生比作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响他人,巨网振动,辗转波及,不知何时止,何时休."

    不一定所有人都对这一严肃的人生这里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它却毫不含糊地时时在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互相热爱,互相帮助能使人浑身是劲,奋发向上,而互相憎恨、互相抱怨会使人畏首畏尾,止步不前,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原野的影响那样,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冷漠地对待周围的一切,而不愿向他人伸出热情相助的双手.当某些人努力学习音乐时,有人就会说:"音乐的殿堂是神圣的,他哪有这天赋?"

    这些人,这些话,给我们的生活涂抹上了一层灰色,使人觉得始终处与一种沉闷和压抑的境况之中,慢慢地就不免会自惭形秽,灰心丧气起来,这样,许多五彩的梦想也就幻灭,许多美好的希望也就成灰.

    当然,在我们的社会里更多的是一些生性爽朗、热情鼓励别人奋进的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生活的色彩就是显得明丽,生活的基调就显得高昂,整个人生就显得充实而富有诗意.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蛛网上的一根蛛丝,相互交通,彼此影响,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一片诚挚的爱心,无私的关怀,让人生的蛛网永远是欢乐的跳舞,而不是畏缩的颤抖.
TOP
322#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贤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仁是根,爱是苗。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法”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与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既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卷十 和

    “和”有协调,和谐,始终,合作等含义,包括和谐相处,维护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有字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侵害;各种道理共存而不互相决定。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有时是相互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事物,具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由此而构成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
TOP
323#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儒家影响极为深远的国家,对此更是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去爱人,首先内心要有“仁”之意,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对身边的人是有一种爱的。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孕的优待,便是其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份仁爱,即便是公交公司要求了让座,大家也不会去主动践行的。“仁爱”表现出来了才更有意义
TOP
324#

读《先秦诸子》

有感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易中天教授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

读后感:仁爱是发扬扬道德的基础。有了仁爱就可以培养“忠恕”之道,有了忠恕思想,就可以忠于你所在的国家、团队、和家庭,就能对家庭、团队、国家负责任。就有“泛爱众”(《论语》学而第一)的博爱思想。有了博爱思想,才会“周急而不继富”(周济或帮助急须帮助的人,而不承受现有的财富)。有了“泛爱众”的搏爱思想,就能发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就能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并能保护自己的权利。把西方的博爱的道德观融入到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之中。读孔子不仅懂得“仁爱精神”,还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懂得如何向社会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如何发扬六种品德,如何防止出现六种弊病(《论语》第十七章“六言六蔽”)。使人变得聪明而有智慧。

   易中天教授说: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人们有一万个理由来表彰“见义勇为”者,却没有丝毫理由批评“见义不为"者。不能相信不讲社会成本的“舍生取义”。同时,也要对“义”有个诠释,孔子所说的“义”是“忠义”、“大义”、“道义”、“仁义”。,正是不能全面理解“义”的内涵所产生的后果。因此,理论工作者向社会传达“义”的信息时,有义务诠释“义”的真实而全面的含义,才不会误人子弟。)

  读后感: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做事,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走自己的路。

(读后感:我的体会是,易教授的体会“超凡脱俗,比经典还经典”。对全面弘扬国学和东西方道德观价值观的交融都是有益的。对思想文化不能“独尊”。“独尊”就会堵死。就会变成死水一潭,中国历史正是从汉朝起,独尊儒家之术,造成社会两千年的周而复始的停滞不前。今天已经开放,应该允许多种思想文化并存。把思想堵死,社会就不能进步)。
TOP
32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慈是一种品德,很多人徘徊于是否该仁慈,因为他们的仁慈有时换来的确是失望,他们的仁慈有时却害了自己。其实我认为仁慈的前提是看清事情的本质,不能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仁慈,过度的仁慈就是傻。仁慈需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仁慈是一种品德,我们该把仁慈发扬光大。因为仁慈的心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更加有爱心。

TOP
326#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

   孔子的“仁道”思想的来源就是周初的德治思想。春秋时代“仁道”思潮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亲亲、忠君、复礼和爱人。孔子的主要贡献是把“亲亲”和“爱人”统一起来,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忠恕之道。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他提倡“仁道”一体,“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是最高的境界,“道”是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要“仁”“道”一体,融会贯通。在冯友兰先生的基础上,郭齐勇先生提出“仁”的人格境界论,指出“仁”就是在“道”的境界中彰显了人的终极性。郭先生强调仁与圣是统一的,圣是仁之极至的境界,仁是圣的内在精神,圣通过仁而下贯。李泽厚认为孔子的“仁道”思想是一种整体模式,它由四个因素组成,诸因素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从而构成了一个颇具有特色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构成这个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四个因素分别是: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四个因素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其整体精神特征是“实践理性”。葛兆光认为孔子把人之性情的善根善因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认为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这种真感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从爱此到爱彼,从内向外层层推衍而形成了仁者的爱人之道。马振铎先生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视角对孔子“仁道”的哲学意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在春秋末期孔子对崩溃中的礼乐文化进行了反省和理解,仁是对礼乐原则的概括和抽象,仁是礼乐的精神实质,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孔子以仁建构起来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仁道”既是“人道”,围绕这个问题,孔子阐述了“修己”、“安人”之道,以“人之为人的本质”界定孔子之仁,赋予孔子“仁道”以丰富的哲学内涵。李景林先生的主要观点是,孔子之仁,是人格,注重孝悌,强调血缘亲情乃是人的真性情之最切近人心的表现。他认为在孔子的“仁道”思想中,仁是关于为人之本的理想人格,强调人格力量感化人,“道”是指天人合一、天道相贯通为其极致。丁为祥 先生认为,孔子的“仁”蕴涵在人的日用常行当中,其中包含着人的最高本质“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的本质,“道”是“仁”的规律,人的行为蕴含着“仁”的巨大张力,认为孔子的仁既切近现实又包含超越性的指向,在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统一中,彰显“仁道”一统。

TOP
327#

孔子之仁爱不合适普通人

韩愈也说“博爱谓之仁”,但是我认为这是太广义和太高尚的思维,孔子、朱熹、韩愈他们是能够影响神会和历史的人,他们的爱就是仁、仁就是爱,而对于一般人我们应该分开清明,对人以仁以好心,可是否应该以爱呢?孔子的仁爱是否适用于普通人呢?
TOP
328#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

   孔子的“仁道”思想的来源就是周初的德治思想。春秋时代“仁道”思潮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亲亲、忠君、复礼和爱人。孔子的主要贡献是把“亲亲”和“爱人”统一起来,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忠恕之道。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他提倡“仁道”一体,“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是最高的境界,“道”是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要“仁”“道”一体,融会贯通。在冯友兰先生的基础上,郭齐勇先生提出“仁”的人格境界论,指出“仁”就是在“道”的境界中彰显了人的终极性。郭先生强调仁与圣是统一的,圣是仁之极至的境界,仁是圣的内在精神,圣通过仁而下贯。李泽厚认为孔子的“仁道”思想是一种整体模式,它由四个因素组成,诸因素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从而构成了一个颇具有特色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构成这个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四个因素分别是: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四个因素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其整体精神特征是“实践理性”。葛兆光认为孔子把人之性情的善根善因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认为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这种真感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从爱此到爱彼,从内向外层层推衍而形成了仁者的爱人之道。马振铎先生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视角对孔子“仁道”的哲学意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在春秋末期孔子对崩溃中的礼乐文化进行了反省和理解,仁是对礼乐原则的概括和抽象,仁是礼乐的精神实质,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孔子以仁建构起来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仁道”既是“人道”,围绕这个问题,孔子阐述了“修己”、“安人”之道,以“人之为人的本质”界定孔子之仁,赋予孔子“仁道”以丰富的哲学内涵。李景林先生的主要观点是,孔子之仁,是人格,注重孝悌,强调血缘亲情乃是人的真性情之最切近人心的表现。他认为在孔子的“仁道”思想中,仁是关于为人之本的理想人格,强调人格力量感化人,“道”是指天人合一、天道相贯通为其极致。丁为祥 先生认为,孔子的“仁”蕴涵在人的日用常行当中,其中包含着人的最高本质“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的本质,“道”是“仁”的规律,人的行为蕴含着“仁”的巨大张力,认为孔子的仁既切近现实又包含超越性的指向,在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统一中,彰显“仁道”一统。

TOP
329#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君子"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后君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物质利益君子应当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态度。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也是君子的内在要求。接着,再说"贤人"。所谓"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称颜回为"贤人",他是这样盛赞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根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面对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后讲"圣人",我们知道"圣"或"圣人"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么看圣人的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可见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1]",所谓"闻君子道"的"君子"即指圣人。那么对于这三种"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郭齐勇在《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中这样进行阐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9]"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9]"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9]"

  从上面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圣人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正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成圣"," 见满街都是圣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10]";张横渠先生的四句经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仁爱"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爱"的践行,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远胜于"仁爱"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养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在这里孔子表明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牲。 第二,"求之于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同时孔子倡导"内省不疚" ,要求严于律己,时常反省自己。

  第三,"笃信好学"孔子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时他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道德修养之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即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故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身体力行,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听其言而观其行[1]",对于伪君子,孔子是深恶痛觉,"耻其言而过其行[1]"。
TOP
330#

孔子说“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意思是人与人的相处,应该以人为本,看重人,注重人事的变化。不论爱人或恶人,都能合宜才是合理的态度。
仁和爱看似相同,却不尽然。爱人是广泛的,只要是人,便不能不爱。因为爱是平等的,不应该有差别;仁则是有差异的,先从爱自己做起,以自爱为起点,
逐渐向外推展。而且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道德的名目,虽然因人、因物、因事而有不同,根本的原理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由此可见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想要真正的做到仁就必须以五者为本。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对待所遇到的事,针对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一定能解决。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学会以庄重和宽厚待人,对自己的要求是诚实和勤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自己要以慈惠的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这样去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才能领悟到仁德的本质。
当然,想要做到这五者,必须要持之以恒,无论你现在在做何事,不管自己以前是否做到了。此时此刻起都行动起来,那么,相信你一定行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为本,未来才能有所成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