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271#

仁”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是人们情感的升华,在当今社会中应大量提倡仁的思想。所谓仁"指的就是仁爱:在孔子的思想中提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由自己生活之道推及到别人,体现了爱人的思想。“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体现了要拥有一颗爱人之心,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从小的爱父母,爱兄长爱朋友从而上升到爱民,亲民,敬民,乃至爱国家。逐渐将仁爱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它成为了天下之大爱。这是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人们只有拥有一颗虔诚的爱民爱国之心,社会才会和谐安定,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TOP
272#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中仁的这些说法为我们指明了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则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即做人的前提是要具有仁德。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说明了“仁”对做人的重要性。

“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则告诉了我们怎样做到仁。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明了“仁”对人的学习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TOP
273#

    孔子的“爱人”之仁。

    在孔子的时代,其“仁”之理想既不可能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完全一致,也不可能超越其历史局限和阶级意识而一味拘囿于“人道”,孔子之“仁”首要地还是作为一种政治准则的政治之“仁”。  

    在历史上,孔子更多地是以一个思想家、教育家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但电影《孔子》还原并放大了孔子作为政治家的重要身份。在春秋这一礼崩乐坏、王道凌迟的时代,孔子一生为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乃至“累累若丧家之犬”,从政治实践来看孔子堪称是一个失败者,但历史又已证明,孔子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失败,最终甚至上升为其后上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道德准绳。

TOP
274#

   仁是人的天性,而爱则是在仁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
   朱熹说过“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就说明了仁是爱的根本之源,没有仁何来的爱?

    爱是发自我们自己的内心,而仁是人的本性,由此可得出,仁就是等于爱,爱也就等于仁。
   但是仁与爱都并不是狭义的,而是广泛的,要对所有的事物都仁,也就是要爱所有的事物,二者并不分裂,是统一的关系。
    所以我相信人人都会有爱,只是隐性的而已,如果人人都能相互爱护,这个世界就会很和平,就是大同社会了。

TOP
275#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明。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是一种由功利原因而引起的感情。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的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

生时,仁慈的品质就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仁是品行,爱是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仁与爱之间的联系,则 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仁与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未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等。

TOP
276#

三.仁与爱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德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是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ersonName ProductID="相成的" w:st="on">相成的ersonName>君子品行。

仁爱最高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土地万物一体的”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

TOP
277#

一:仁与爱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仁者,谓其心中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业。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意思是说:所谓的人,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有福,而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升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论述施仁政的为政之道,认为民为邦本,政治管理首重在民。因此,孔子倡导惠民政策的基点是如何利民,“尊五美,摒四恶”体现出了对统治者利益和民众利益折中调和兼顾的政策导向,既能照顾到统治者的利益,又能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人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原因而引起的感情,因此,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从古至今,仁都与大多中华传统美德相联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观念,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TOP
278#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题记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爱亲人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爱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爱他人是敬重的。ersonName ProductID="居里" w:st="on">居里ersonName>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仁爱之心的,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仁爱是有意义的。他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怀着一颗人爱之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内心怀有仁爱之心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TOP
279#

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理论道德意义。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使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事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事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仁爱就是对人不求回报,不逐名夺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计得失的奉献是最高的人生追求,是唯一能成就大事的人才能做到的。何为“仁爱”?意思:有大爱,即可以包容天下之人、之事的心胸。我的理解:一、爱自己,一个能自己都不会爱的人,怎么谈得上爱别人;二、爱爱自己的人,别人给了你爱,你就要学会回报,一个连感恩之心都没有的人,何谈“大爱”;三、体现一个人是否有爱心你要看他怎么对待身边的人,一个连身边离自己最近的人都不关心,怎么可能会去关心。

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收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

TOP
280#

卷一

一、仁的定义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TOP
281#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将“仁”定义为爱人,所以“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人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张到枝叶处。

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人是品行,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人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所以,仁与爱是分不开的,有仁有爱才完整。热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未根基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TOP
282#

三.仁与爱

      我们从小就听老师讲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课本中也讲“建立在仁慈品质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建立在仁之上的爱具有道德的约束,所以我们不单只讲爱,要做到仁与爱的统一。
TOP
283#

爱,是人世间都需要的,缺少爱,人会感到不安,甚至有害怕的感觉。爱可以分为亲人的爱、朋友的爱、情人的爱。甚至来自于社会的爱。

   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也才充满生机,例如哪里发生了地震、火灾、干旱。四面八方都来救援,这就是爱。爱是无私,也是伟大的。没有了爱,人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

   在我校有只流浪猫,它产下了四只猫仔,为了它的小孩,它都努力的去找食物。每天到打饭时间,它会在门口等着别人给它点吃的。然后它又叼给自己的小孩。也许对这样的流浪猫来说,它自己都没有好好的吃上一会。更何况它又带着四只小猫仔呢。这连动物都有的爱,那么人更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更是能够体会到爱的存在。

   爱,这个无形而又伟大的东西,没有人能够说出它的真理。可是却又有那么大的影响啊。
TOP
284#

“仁爱”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而儒家思想则是大中华的文化精髓,儒家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儒家仁爱伦理是以家庭为基点的角色伦理学,有益于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它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的当代意义,提出在性善论、君子论和仁礼论诸方面,儒家德性伦理是构建当代世界德性伦理学的宝贵资源。针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儒家“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有益于人类理解物我同胞的原理,有益于人类发挥自制之心,创造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美好地球。另外,有人探讨了儒家仁爱智慧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道德作用。 针对现代世界正在遭遇的个人危机仁爱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发展那么迅猛快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变得冷漠淡然。发觉了吗?现在社会那么多人情冷暖被丢在角落。我认为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应该以淹没人性作代价。我们本不是冷血之人,再者,作为华夏儿女更不应该忘记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我们应该随时提醒自己告诉自己要有仁爱之心,像中国母亲一样慈祥,像中国父亲一样宽厚。就算是一个陌生人也不能冷眼,只要他没有恶意的话。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有能力的话就给以帮助。不记仇,就算别人伤害过自己也会礼诚相待。还有对自己的家人,疼爱好他们。吧传统的中华文化理念和现代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

仁爱不仅表现在“爱人”上,而且也体现在“爱物”上,更要爱自己,只有明白爱自己、尊重自己方可“爱人”、“爱物”。我们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的话就没资格说别人,所以我认为,仁爱是一种精神,一种品德观念,一种人生态度。它完全可以把我们塑造成一个美丽的形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中华“合格公民”。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有唐朝的盛世,元朝的辽阔疆土,清朝的康乾盛世,还有现代的社会之一大繁荣,就是因为拥有强大的思想后盾和人文理念。大仁大爱方可强民富国!

TOP
285#

                                     仁与爱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孔子比基督要早五十一年,我们怎么能不为民族文化传统自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