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256#


“仁爱”从心生,仁是一种人心的境界与功能。而人的这种功能与境界,在人类中间可以互相感通,互相会合。而在儒家“孝 第”这两个字就是这一境界和功能的示列。孝弟便是人类超个体而互相感通的一种心境。故人心有孝,则人生境界可以悠久无尽,人心有弟,则人生境界可以广大无穷。除却孝弟外,孔子又常说到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及之谓恕”,忠恕也是指人心而言。譬如人子尽他的心来孝顺父母,此便是忠。要孝顺父母,必须先意逆志,了解父母的心理,此便是其恕。故孝 弟 忠 恕仍只是一心,惟孝弟对家属言,忠恕则泛及朋友。这种孝 弟 忠 恕之心,便是孔子最看重的所谓的仁,也便是人与人相处之道。

后来孟子又提出“爱敬”,论语中亦说到爱与敬,但把此两字特别提出,合在一起,认为人类心智里面的“良知良能”,则是孟子。孝 弟 忠 恕全只是爱敬。人人莫不想望获得人家的爱敬,我即先以此爱与敬施之于人,即此便是孝 弟 忠 恕,亦即此便是仁。

TOP
257#

“仁”,“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忠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TOP
258#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

TOP
259#

仁者心地善良正直,有同情心,这样的人自然有爱,所谓仁者爱人,就是说有仁的人就会爱他人。而无仁的爱,可能也很真切,可是或许有难以想象的现象,比如过分的偏爱或无来由的溺爱,或许不是别人能承受的。所以有仁才是真正的爱,仁爱是一体的。
TOP
260#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的最核心的思想。

仁,是说内心欣喜的喜欢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难而难过。我们置身于社会中,与别人有各式各样的关系,家人、朋友、亲人、爱人或陌生人,我们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别人的幸福和灾难,为他们祝福或是在别人有难得时候无私的去帮助别人。

孔子摧捧建立在仁慈品质上的奉献式的爱,不希望人的爱是一种情绪或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索取式的爱。

人必定是要先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别人才会去尊重他。爱自己是仁的开始,然后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当然,一个自私,只会爱自己的人是不值得别人去爱的,他的爱只是要向别人索取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开别人有什么,是需要自己帮忙的。

但是真正能做到“仁”的人能有多少,唤起人们在做了不对的事时心中感到不安即良知,培养良知,慢慢的养成“仁”“爱人”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TOP
261#

爱”在中国人口中,似乎是一个很难说出的字,这样就缺少了很多人情味。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和“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孔子讲“仁”是“爱人”,“攀迟问仁,子曰爱人。”但这里的“爱”人并不是发自内心充满人情味的爱,而是一种对别人同情,人性上的认同,即所喂恻隐之心。儒家的仁从根子上说,是一种“人论之爱”,是以人论为中心的。“仁”是上对下的一种态度,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对仁的缺陷进行过批判,老庄批判儒家,说它所讲的仁是虚假的,违背了人的天然本性。墨子也批判过儒家主张的,只是强调亲疏贵*的仁爱,不是真的仁爱。
但是我觉得“爱”和“仁”是不一样的。爱是人内心的一种真切的感情,是发自内心。这种爱可以在亲人,夫妻,朋友之间流露的,是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流露。爱是一种行动,一种实践,这和“仁”是不同的。
TOP
262#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
TOP
263#

“仁”在儒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像儒学先知孔子就非常推崇“仁爱”,而且在《论语》中对“仁”的论述也非常多。据说单独“仁”这个字就在《论语》中出现了将近一百次,孔子认为“仁”是完美人格标准的基础,一个人即使非常有才能,但是人格中没有“仁”的存在,也无法成就大事,或者空守着财富与权势,却可能众叛亲离,落得孤家寡人。纵观历史,并不乏这种人。身居高官或是家财万贯,也可能是才华横溢,但是工作与生活并不如意,尤其是遇到困境时,往往乏人相助,事业上很难走的长久。孔子所说的“仁”,是我们无论经商、从政,还是为人立身,都必须拥有的人格特质,有了 “仁”,就可以做对人,做对了人以后,做对事就变得容易了。

TOP
264#

仁:孔子思想之核心,从孔子的本意而言,乃是希望统治者有一颗仁爱之心,使人民不再疾苦。从出发点上来看,这便是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一条思想了。

而到了孟子,又将其发展成了仁政,也是希望减少杀伐

墨子之兼爱,则是另一种仁德表达形式

仁的本质是大爱,是推己及人后的不忍。

如果一个人心中无爱,仁也无从谈起了。

仁,可以是柔,是含蓄而引人的爱;仁,也可以是刚,是为了止戮而爆发的果决

故仁者无敌

TOP
265#

儒家仁爱,墨家兼爱。这是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之下,我们是可以尊奉不同的观点的,并不一定要我们承认某一种观点。比如,在《中山狼传》中,面对狡诈的中山狼,老儒者靠机智杀死了忘恩负义的中山狼,而墨者东郭先生却差点死在中山狼口中。正因为东郭先生的滥施兼爱,险使人间多一桩惨剧。“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只是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在此条件之下墨家兼爱的弊端所在。而儒家的老人本秉仁爱之心却也看得清事情的缘由,依然狠心杀死中山狼。由此可见,仁爱并不是对一切事,对所有人都仁爱,而是要择其对象的。对恶人的仁爱,兼爱所有人是愚蠢的。
TOP
26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首先应该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用别人的思想、态度、角度来解决双方的矛盾。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em05]
TOP
267#

“仁,义,礼,智,信”,这是人生的几大境界。首先把仁排在了首位,由此可见仁的地位。仁,顾名思义,心存仁慈,秉承爱心,不仅要求独善其身,更要求兼济天下。

仁的范围很广泛,它是发自人类内心的一种善念,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它与爱相辅相成,是爱是对它的补偿与升华,宋朱熹说“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仁的,“人之初,性本恶”个人荀子赞成这个观点,人的仁需要后天的教育,需要进行很好的指点才会达到,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请家教的原因。

再来谈谈爱,古之圣人,基本是先有仁才有爱:儒家的仁爱,泛及社会个各个方面,有一句名言最能体现儒家观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的虚无缥缈之爱,从更高的层次提升了爱,仿佛是朦胧之爱的前驱;墨家的兼爱非攻,是底层人民的爱,更加真实贴切。纵观以上名家,共同的内在本质就是:心系天下,爱及普天,从仁出发,各个方面体现了爱的特质。

先仁后爱,仁爱结合,圣人也。

TOP
268#

整个社会都在强调要有仁爱之天心,于是献爱心、义务捐献随处可见。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除了我们躬身参与之外这些活动还给了我们什么,有一丝一毫的关于爱的意义和本质的理解吗?社会的功利性给了我们行为太多的约束,往往很多事情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我们也同样浮躁,幻想着世界公平,人人快乐。当哪天我们开始用发自内心的同情来取代人趋亦趋的“善举”,用真切的关爱去消除患得患失的疑虑,那么仁和爱就在我们心中了。不在乎外在,只求我心。
TOP
269#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每天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如何处理自己所拥有的每一分钟。学会一种仁爱之心去爱自己爱他人,从小事做起,从而影响他人,社会聚个人之爱,从而汇成大爱,从而社会才能真爱!

TOP
270#

                                          仁者爱憎分明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也,无感也。”

       只有仁者才能喜好人,才能厌恶坏人,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好人,能坏人呢?因为仁者爱人不怀偏私,仁人,当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爱时,他会反问自己是否有问题;治理别人却未能治理好,他会反思自己是聪明;以礼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回答时,他会反而更加敬重别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