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241#

    仁,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的提倡仁道,仁的品质来自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人是天地生养万物的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都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时间有很多伟大的爱,而仁则是爱的根本,建立带仁慈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而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则只能算是一种情绪,人和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和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讲求仁爱时,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仁!

TOP
242#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泛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TOP
243#

1.      我的理解就是要爱人,要理解人,不关是自己的父母,亲人,还有更多的朋友,以及,陌生的人!你们说对吗,爱一个人就要对人仁慈,就要友爱,甚至是要把他当做一家人一样来对待,不是说人都是坏人,我相信人都是善良的,就像人本身就有爱人的能力,天生就爱自己的父母,父母也疼爱子女一样。虽然我们不能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但是我们也有时候会对别人产生尊敬,从而得到,别人的赞美。仁,对我们来说,它不关只有爱,还包括很多很多,例如对别人的包容,理解,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仁,比爱更要广阔一点,它可以是爱,但它比爱更深沉一点,更让人感觉它的伟大之处,更可以让人的思想经过更深层次的理解,让人的思想得到升华!

TOP
244#

没有“仁”的“爱”是什么呢?  自私?  索取?  要求?

是枷锁!

TOP
245#

仁者爱人

儒家所言之仁者定有容纳天下的胸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爱,是博爱,而非私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广博之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那么仁者和爱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事实上仁者和爱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仁者才会爱人,才会真正的博爱;同时能做到广博之爱的人也是一位仁者。

所以说仁和爱之间是一种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紧密联系。

TOP
246#

   “仁者爱人”讲究的是一种博爱精神爱己、爱他、爱物。这不仅是君王的风度也是众人之需。通过爱这种最无私的感情作用于万物构建一张关系网络,无论我们在哪个节点上,我们都不会有无助感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孤行。而在整个网络中凝聚着一种至上的能量,让我们每个人同时都有幸福感。而在这“和谐”的土壤上孕育的花朵一定也将芬芳。
TOP
247#

仁,有着博大的胸襟,巨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仁属于全体中华民族,也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相通相融的根本和依据。当前,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铺天盖地的思潮与实施已经消失,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潮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大举涌入,滋生。个人主义曾被当作万恶之源、洪水猛兽声讨,人人“斗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当前对个人主义思潮即价值观存在着扭曲的理解,误认为个人主义就意味着自私,损人利己,没有社会责任感,无须任何约束,从而丢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潜能的发掘、勇敢的创造这一本质,最为珍贵的东西。不妨把个人主义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己”二字;把爱人与爱己对接起来,把东方西方各自的优势对接起来,把古代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实践对接起来,这可能是中国道德重建的长期的任务。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打着何种旗号,凭借何种强力否定和取代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图谋都没有成功的先例;如若离开核心,仁,爱人。而今,仁,很重要,仁,就是爱人!
TOP
248#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最初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TOP
249#

ersonName ProductID="陈" w:st="on">陈ersonName>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从以下几个角度为我们剖析了“仁与爱”,让我们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即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而从这三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ersonName ProductID="陈" w:st="on">陈ersonName>先生的“仁爱观”是那么的鲜明。所以,他的这一切都很有说服力,让我们从心底认定“仁”是一个人做人很重要的一部分!

TOP
250#

我认为是爱是自然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片地点为她而保留。在生活中,爱是必不可少的话题,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存在这个世界上。

TOP
251#

我你对孝与顺的看法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关于孝顺的故事,最为大家所指的是二十四孝。也有一些文人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就是典型的列子,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后来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在近代也有被大家广为传颂的列子,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更何况孝道有三种层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假如有人连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的话,那他活着可能也是一种累赘。孔子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只有做到了孝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好顺。

    我们即使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自己。听从他们的教导是一种孝;帮他们洗衣做家务是一种孝;哪怕只是给他们问寒问暖、陪他们聊聊天,哪怕就是照顾好了自己也是对他们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不必为我们太担心……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TOP
252#

孔子认为就是爱人。仁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爱护所有人的境界。我觉得仁是爱的内涵,而爱是仁的体现。
一个人要是能够时刻用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他也就会自然的去爱别人,仁与爱是分不开的。

TOP
253#

爱,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

仁,则是对世间万物都应该有的态度。

所以仁的外延和内涵更加广博。

TOP
254#

在读了陈思杰先生的著作之后,知道了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爱,是无私的、奉献式的“大爱”;而没有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爱,则是一种情绪。但是,如果没有了“爱”的“仁”,则成为了一种恍惚的、难于把握、难于落实;同样,“爱”也就成为一种情绪,不在是“大爱无私”。

TOP
255#

论语有云: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