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211#

    孔子曰:“仁者,爱人”。古代能亲民爱民的称之为“仁君”,什么是“仁”呢?依我的浅薄理解是以爱心待人爱心体现了善良;诚心体了真诚,以博爱真诚的心去善待每个与你有交集的人 ,就是最真最实在的“仁”。

    在人生活的圈子中,无不需要爱与真诚,路途中擦肩而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一点点“施舍”,在别人在去到成功的路途中需要你的帮忙时,给人以真诚的指引和赞扬。其实人间处处皆有“仁”,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尤其在近年来,真切的“仁”不知揩干了多少泪水,不知抚平了多少创伤的心,在洪涝,大雪,地震,大旱面前,无不体现了爱与真诚。诚然,也有些自私的人趁机发起了国难财,但是这样不能阻碍爱的洪流,不能切断一颗颗刚强的心!

    仁者,爱人,以真诚之心待人,没有屈言附和,没有矫弱造作
TOP
212#

  “仁”者不仅要爱人,而且还要爱物。

    孟子把爱物充实为仁德基本内涵,把爱护自然万物提高到君子的道德职责的地位。他说君子文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在《正蒙.证明篇》中说道:“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表明人不仅爱人类,而且还要爱鸟兽、草木、瓦石、凡有生命之物,都要尽力加以爱护,勿使之遭到破坏。

    尽管古人有“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训教,倡导人们以平等态度仁爱万物的思想,为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先声。世间的人啊,你们真的做到了仁爱万物吗?物有生命,在受到欺凌或威胁时也会疼。而我们人类呢?自恃有高于一切得生命价值,肆意侵略,他的毛皮,他的牙,他的骨头……在悲切的嘶嚎当中体味着生活的“美好”。当各方呼吁:“请爱护生命”当中,重复上演着阿Q的戏码,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自慰中:“我没有杀它”。

    前不久欣赏了一部电影,已经上映了很久的《金刚》,令我无比震撼的一句话:“他只是一个动物,怎么会有思想”。一句话淡漠至极,在与情节的反村,难道还不足以体现现代大多数人的想法?

    人啊,你到底是有多重要?

TOP
213#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的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真正的伦理之爱。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后融合了。没有了“仁与爱”世界将变得冷漠和黑暗。

TOP
214#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就其实质来讲,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

   爱乃是仁的必要条件。尽管爱者未必是仁者,然而仁者必定是爱者。即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所以我们要想去爱别人,首先要有一颗仁慈的心,以仁做为条件。仁是点点滴滴,身体力行的行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做到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TOP
215#

    仁爱不仅仅是一种人格情怀,更是一种大气度,大作为,并不是天生而有之,而是后天之修身养性之结果。俗话说二人成“仁”,只有对身边的人施以爱的呵护才称之为仁爱。
TOP
216#

仁与爱:对人仁,一种美的品性,有灿烂的微笑给予内心甜美的享受,能彬彬有礼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必恭必敬待人是一种风度,孔子的儒家行仁,力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现象,将己置于中庸上。在中庸的状态难以驾驭, 就像当前被当作昏庸,未来看来不失为长久的权宜之计。仁爱兼施方能感化社会。
TOP
217#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比方:对日本俘虏,对敌人,我们会善待,这是“仁”,不是“爱”,我不可能去爱他们的。对丑恶而有毒的科摩多巨蜴,我怎么也爱不了,可是,我会容忍它的存在,不让它灭绝,这也是“仁人之心”。      

人与人,人与万物,第一要义就是“仁”,“爱”就狭窄多了。

真正的仁,是不会变的,而爱,常常会变的。时过境迁,可能就变了。司马相如爱过卓文君,此时此地的爱是真的。若干年后,这轻狂才子又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女孩,早年的爱变了!“爱你一回”,比这更短暂,实质是玩玩而已。

我爱威猛的老虎,可是后来老虎咬了我的亲人,我变得看见老虎就恨、就怕,再也爱不起来了。但是,我理解老虎的本性,我不会杀死它,我仍然善待它,容忍它存在、繁殖,这是仁。

儒家的内核是仁,基督教的内核是爱。孔子比基督要早51年,我们怎么能不为民族文化传统自豪!

TOP
218#

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将自尊自爱放在第一个层次,可见其重要性。孔子的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爱后,才会懂得什么是仁,才会以爱己之心去爱他人,推己及人。一个人只有学会尊重自己,才会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孔子的仁所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层关系要从己做起,只有对自己仁才会对他人仁。尤其在当今社会我认为自尊自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当你意识到对自己仁是正确并且有意义的,你自然也会有恻隐之心对他人有仁义之心。所以爱他人从爱自己做起!

TOP
219#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然而,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没有因果,没有必然,仁爱可以相辅相成,但泯灭了仁,爱就不复存在了。
TOP
220#

现在,大家都喜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核心是什么?“仁”!当代人喜欢西方的“爱”,然而,这伟大的理念很快就变味了——“爱你一回!”这还是真正的爱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

TOP
221#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我们知道的成语有众多是关于仁的,如,大仁大义,意思是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仁者爱人,为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爱人者人爱之。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仁爱的精神,把仁爱传播出去。

如果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世界将是无限美好的。

TOP
22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我们知道的成语有众多是关于仁的,如,大仁大义,意思是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仁者爱人,为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爱人者人爱之。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仁爱的精神,把仁爱传播出去。

如果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世界将是无限美好的。

TOP
223#

爱是宽泛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人之本性,我们不要让世间丑陋的东西把爱一点点吞噬掉
TOP
224#

“仁”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地核心观念。

  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

  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孔子的仁爱思想被广用,被认可。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

TOP
225#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译: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