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226#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出现了很多文学家教育家,对现代得影响很深,具有推动社会得进步作用,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和是中国得精髓。树立了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们要提到的是“仁”和“爱,他们是不可以分开的是相互联系的,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扬。我们应该持有一颗爱人之心,必须先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才会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我们要不断的培养自己仁爱之心。

TOP
227#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TOP
228#

  孔子曰:仁者爱人!

我认为是个广泛的情感词,它是我们来到这个尘世时,就已经被上天所赋予的最本质的.最纯朴的东西。只是因为后天受身边环境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所发挥的思想和作用也就大不相同。

  一个孩子,在为马路上卖唱的陌生人投钱币,这也是一种的表现。因为孩子有颗乐于助人的仁爱之心,他明白,一个懂得用口艺来赚钱的人并不卑微,而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中年妇女,在自己的孩子犯错误时,并没有带有一丝责骂,而是以温柔的语气来教育孩子.鼓励孩子,这是一种仁慈的现象。因为这位母亲懂得,孩子是在教育中成长,他们需要的是母亲宽容的爱;一个年迈的老妪,在公交车上为一位疲惫的上班族年轻人让位,这是仁厚的表现。因为这位在公交车上随时都可能因为公交车的摆动,而站不稳脚跟的老妪明白,她没必要计较太多,上班族年轻人为了事业,没日没夜的努力工作着,其实很辛苦。

  因为有,所以有;每天,我们的生活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总在做出”.“的举动,哪怕很细微;他们的付出为这平凡的生活曾添一番不平凡的景象,从而为未来美好的世界舞出了一幕亮丽的华尔兹!

TOP
229#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
TOP
230#

真正的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更伟大。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事物应持的态度。我们应该先达到爱,然后在到仁,先学会爱自己,再学会爱别人。

TOP
231#

要做到仁爱,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先要学会爱自己。

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连自我我感觉空虚或不自信的人,又怎么能说他会爱别人呢,换句话说就是,万事先从自己做起!

TOP
232#

朱熹观点中“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阐述了仁与爱的关系,仁慈的心才能流露出真爱,良好的道德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然而“仁”不能脱离“爱“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颗“仁爱”的心,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亲人,并且懂得珍惜。仁与爱二者不可缺一,它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全面的了解事物的本质,用仁爱的心去领会把握是无留给我们的信息。

仁与爱并不只是体现大方面,它所联系到的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需要我们去领悟,去体会,也并不是要达到仙人的境界,从自身的思想上,生活上得到深化,进步,做到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遏制不良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仁与爱”因为社会是每个人构成的,而人就是要学会如何生存及为社会做贡献,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TOP
233#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TOP
234#

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

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

倡导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顾名思义就是正义之意。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他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

TOP
235#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就是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一个仁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而是随着道德的发生而发生的。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就不能构成仁爱。

TOP
236#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有句话这样说:“仁就像根,恻隐就像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德根扩展到枝叶。”很形象的把仁爱说出来。  

        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TOP
237#

爱是伟大的,然而,“仁”是更高的理念,无论其外延和内涵都更为广博。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事物应持的态度。

TOP
238#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不关是自己还应该是别人。孔子认为爱有分别爱,也就是有差别的爱,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首先我们应该爱自己身边的人,然后我们再去爱身边的人。看到别人高兴我们替他们高兴,看到别人难过我们替他们难过,这就是的体现。如果一个国家,人人都富有的思想,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因此孔子也推行仁政,以的思想来约束人民的行为。

TOP
239#

古人云: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归于一颗仁爱之心,而又有“人之出,性本善”之说。善,有对个人 对集体 国家 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之爱。我认为要达到对别物之爱最重要是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懂得接受那些不可以改变的东西,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东西。做到真正爱自己了,才有权利去对别物说仁 说爱。否则。空谈大仁大爱,则像在和尚头上找头发,白搭。

TOP
240#

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无论什么样的领域都有中国古老的文化特点,而这些文化在很多地方都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在这些文化中,则以为中心。

      “,中国儒家学派的学说,也是儒家学派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做到的行为准则,提倡以仁爱的方式对待世间万物。这样,世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满,人们的生活也就会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也就能实现天下一家宏伟蓝图,实现儒家学派以及一些遵从儒家学派人们的心愿。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追求着,有君王,有平民,有富商,有学者,等等等等,都在为实现而不懈努力,希望自己能真正做到仁,让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以实现自己的的愿望。

         当今社会,都在提倡一种和谐的社会,而我想就是帮我们达到这种社会状态的以中极为有效的手段。现在的世界中,不仅中国人知道仁,外国的很多朋友也在学习仁,人们把儒家学派的学说用到了各个领域,人们也渐渐知道了儒家学说对社会,对个人的进步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