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81#

仁者兼爱

孔子曰:“仁者爱人”这句话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志的人必然不会去做恶事,懂得把握自己感情去处理事情,比如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帮助了许多贫困地区失学的孩子入学,汶川地震中救助,英雄事迹不断涌现等等,无不体现“仁爱”。朱熹观点中“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阐述了仁与爱的关系,仁慈的心才能流露出真爱,良好的道德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然而“仁”不能脱离“爱“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颗“仁爱”的心,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亲人,并且懂得珍惜。仁与爱二者不可缺一,它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全面的了解事物的本质,用仁爱的心去领会把握是无留给我们的信息。

仁与爱并不只是体现大方面,它所联系到的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需要我们去领悟,去体会,也并不是要达到仙人的境界,从自身的思想上,生活上得到深化,进步,做到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遏制不良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仁与爱”因为社会是每个人构成的,而人就是要学会如何生存及为社会做贡献,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论语.子路》中道:即使到少数民族地区也不能丢弃“仁爱”的原则,说明的是仁爱的众德之本,从另一方面看待少数民族,为今天党和国家处理少数民族提供了借鉴。

与此同时“仁爱”引发出的“信”和“忠”的原则, 也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关键,是融入他人、社会、国家的关节点,体现儒家具有强烈的责任爱和使命感。所提出的只是观点,看法,更多的是要我们去实践。

仁者兼爱让我们认识更多。

TOP
182#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em03]
TOP
183#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TOP
184#

古人說:「生物活在自界上就是要互相幫忙。」我常看到動物們互相幫助,而我們人類卻小心眼,把自己中的眼睛關閉了,豈不是連禽獸都不如?做一件好事,會變的更誠實。做一件好事,心胸會更寬闊。

做一件好事,光明便降在我們身上。我希望人人都能作好事,如此一來,這社會就充滿了和平。不會有戰爭的發生,也不會有壞消息,俗話說:「沒有新聞就是好消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讓我們更懂得什麼是愛。希望可以讓一些在生命邊緣徘徊的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每件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都有它的價值,就像他所說的模仿和創作,雖然能做出的東西或許大同小異,但是得到的是不同的價值。幫助別人也是一樣,對你來講也許價值不大,但是被幫助的人你認為價值不大嗎?互助互愛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更添了幾分色彩,若每個人都能這樣想,地球不就多了數不清的好多條彩虹了?
TOP
185#

自古士大夫皆有仁慈之心,博爱之情,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仁与爱如德与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二者离开彼此将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在我们践行仁与爱时要将二者融合,切不可偏离实质。为人处事要设身处地的思考,不要永远只考虑自己。所有人之间应相亲相爱,真诚相对。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仁爱。

TOP
186#

爱是付出。爱因程度的不同,有小爱和大爱之分。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这是小爱;爱人民大众,爱世间的生命,这是大爱。有爱也就有欲,爱与欲的区别就是,爱是付出,而欲则是索取。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表现得更多的是小爱,同时也兼有欲。就如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w: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所说的:我们不是太阳,只想奉献,不想索取。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想你还需要一点大爱。当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非得要有大爱,如果将一个人的心怀看作是“1”的话,我想只要能有10%的大爱,就足够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极度价值的人了。

[em01]

TOP
187#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另外一种理解:
  仁,仁字由“亻”和“二”组成,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二”是“上”的古文,本人认为与“示”上的“二”意义相同,“上”指上天的“上”。如此,“仁”字的意义则是“上等人”、管理者等层次比较高的人的意义。“仁者爱人”的意义上等人或者管理者要爱护百姓,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TOP
188#

仁与爱就如兄弟一般,仁义,关爱,都体现在做人做事方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要很好的做到“仁爱”是不太容易的,这体现到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内在涵养。但我们要提倡人们讲仁爱,这样有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家都讲仁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减少了,也就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和谐了。做事的时候,带着关爱去做事,给人以亲切,温暖,使社会充满温情。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有助于建设我们美好的未来。
TOP
189#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结果。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把爱献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
TOP
190#

仁是仁,爱是爱,但是我现在认为仁便是爱,爱便是仁。
仁者的最高境界在于爱,将自己视为天地间的一份子,已融为天地一体,因此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散聚,无所谓生死。
爱的最高境界也包含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谦虚,勇敢,宽容,正直……心与心通过爱最融合了……
没有仁,何来爱,没有爱,怎说有仁。
TOP
191#

然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决定了在这些仁爱关系中,要实“大仁”、行“大爱”要把对人民群众的放在首位。因为人们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
TOP
192#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在我看来,孝不等同于顺。对于孝,就是要孝敬,尽心奉养父母,等父母年老时,我们对待他们就要像小时候他们对待我们一样,充满耐心,爱,即使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多陪陪父母,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满足。对于顺,我们不一定要时时顺从父母的意志,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我们好,我们可以选择性的听从他们的意见,有什么不好的也可以说出来一起讨论。

TOP
193#

                仁与爱                                          

     1.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译: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盖专务说仁,而于操存涵泳之功不免有所忽略……而又一向离了爱字,悬空揣摸,既无真实见处,故其为说恍惚惊怪,弊病百端。

译:只讲仁,便会忽略道德修养的功夫……又向来离开了“爱”字,只是凭空去揣摸“仁”,“仁”就不会有真实显现之处,所以,这种说法模糊、奇怪,弊端百出。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盖孟子所谓性善者。
TOP
194#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展。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先学会爱,如何爱人,爱自己,孔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就不可能学会爱别人,更不会有仁的发展。仁不是基础,相反我个人的观点是爱是基础,只有当人可以学会爱的时候才可能学会仁的真髓。
TOP
195#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仁就是根,爱就是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