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106#

我觉得所谓的仁“对内”表现为无邪念、保持内心的宁静,“对外”是充满爱意地爱自己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
TOP
107#

在我们对别人表现出善良的行为之前,首先应端正自己的行为,以防让自己的坏行为影响到自己真正想要表现或给予别人的东西,从而破坏了自己的本意。因此我们需要自尊自爱,只有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一个好的评价,在当你要表现善意的警告或是提醒时,别人才不会误解、怀疑你是何居心。与此,别人同样会表现出自己的善意。反之,一个连自己都不自爱的人别人也就更不会去爱他了。

仁的对象有亲人、人民和自然。爱亲人,我们需要用自己的亲情予以亲人以关心。爱人民,我们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让他们的心灵感受温暖。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的互敬互爱。爱自然是当今时代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臭氧空洞、飓风肆掠的洗礼下,让人们真正的清醒了,知道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因为它赋予人类生存的意义。因此,爱自然也是爱自己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了。只有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合为一体,才能让世界达到真正的和谐,才能让人类创造更好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TOP
108#

汉代的杨雄曾说过:“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虽是简单明了的话语,内心却被深深的触动。无论是自爱还是自尊,我们都要首先从自己做起,似乎无论是什么事,只有从自己开始,才能延续到别人,才能延续到许多事情甚至是未来,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做不好,他有能做成什么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不爱,那有又能指望他爱什么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不自尊,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他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杨雄后来又补充:“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

由此可见,自爱与自敬在“仁”中的重要性,甚至可预见抑或者它本身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许仅仅因为自爱与自敬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抑或是前途。之所以说“仅仅”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懂得,还没有重视。

有很多人总是如出生的婴儿对万事万物总是有些懵懂,总是习惯性的从自我出发,把自己的世界困在了自己身上,忘却世界的存在,忘却世人的存在。这样的人虽自爱虽自敬,却爱得不够彻底敬得不是地方,甚至那并不是儒家的“仁”,并不是我们要学习的“仁”。

仁者爱人。这才是孔子的“仁”,儒家的“仁”,我们要学习的“仁”。

王安石在《荀卿》中如是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

所以,我们无论是自爱抑或者是自敬,都要把眼光放高。喜欢杜甫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我们站得不高,有怎会知道一山还比一山高?有怎会知道自己还要爬得有多高?有怎么给自己定位?

我们90后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往往受到来自家庭抑或是自身的因素,对于“自爱”“自敬”我们都会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学习了中华十大义理,学习了“仁”,我们懂得了很多,我们有了很多的启示,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也深刻的意识到未来,抑或是祖国,我们都有一份不可推以的责任,我们更要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所有的人负责~~~

我们的目标便是从《法言·君子》的“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做到《礼记·乐记》的“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TOP
109#

仁者爱人。真正的仁者,不只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的亲人,爱我们的自然,还要做到自尊自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忽视亲人的喜怒哀乐,经常也不在乎他们健康与否。对自然的索取也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会在大众面前表现出很“爱”别人,然后标榜自己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自己是多么的仁慈,多么的善良。但是谁会相信一个不会爱自己亲人的人,是爱别人的?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呢?仁是道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真正学会爱亲人、爱自然、爱别人和自尊自爱。
TOP
110#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才能组成家庭、家族乃至人类社会。因此,“爱人”,就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的规律,遵循仁爱的规律,人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的一生也就是痛苦的了。
TOP
111#

    做到自尊自爱是仁的开始,把爱自己的行为推及到他人。

    仁要从自身开始,一个自己都不爱,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一个自己的思想有问题的人,是不可能谈爱别人,是不可能谈爱世间万物的。仁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仁爱是一种人格情怀,他应该表现为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

    有些人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多好,但是对待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父母却是脾气暴躁。这样的人是不仁的,连自己的亲人都不会去爱是谈不上去关心,去爱其他人得。他那对别人得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真正的情怀。

TOP
112#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仁的对象不是单一的是包含这几方面的,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

人要有自尊自爱之心,关爱身边的人,关爱自己的亲人,爱护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

TOP
113#

仁 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到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上的一花一草,爱世间万物。首先 我们要学会自尊自爱。只有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爱护他人。同时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四海之内,合敬同爱”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太平。虽说我们不是圣人 ,这些所谓的“仁”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做的到,但是只要我们尽力而为就好。
TOP
114#

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是很有道理的,要得到必须要经过劳动,这是自古以来实践的结果,也是符合发展的规律的。

   一直以来,我也总认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是没有保证的,只有自己劳动的才算是应得的,才不会被拿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才是硬道理。
TOP
115#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仁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存在社会关系中,有体有用,体用结合,体是本体,本质,现象和功能,首先是一种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行动中,就是恭,宽,信,敏,德五种德行律己。

总之一句话:“仁者,爱人
TOP
116#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TOP
117#

  是内心欣喜地爱别人。施仁就是用自己的关怀、仁慈、博爱之心去爱人。仁德对象,首先,人必定是懂得自尊、自爱、充满自信地生活,将自己内心得到仁的升华,方可推及到爱他人,推及到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爱亲人,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关爱幼小,做到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做到爱别人。爱人民,君主要以民贵君轻思想治国,国方可兴矣。民之互相关爱,互助,则天下太平。爱自然,宇宙万物皆有生命与我一起生长,爱自然比悖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则可谓大人者。

TOP
118#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
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TOP
119#

仁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应该是广大的,仁者爱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仁的对象也是不同的,从个人出发,仁的对象就是爱自己,爱亲人,从执政者出发就是爱人民,从国家出发就是爱和平,从世界出发就是爱和谐。

TOP
120#

儒学系统的核心是仁。仁是夫子一生的寻求和实践的目的,仁的重要对象是平民百姓,“泛爱众”(《学而》)的“众”自然不分男女,都要“庶之,富之、教之”(《子路》),做到“近者悦,,远者来。”自然而然,夫子不可能去轻视妇女的。再有,孔夫子本人曾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本身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对待观点。所以,说孔子轻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现在通行的解法,实在是有待商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