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61#

仁的对象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同时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而定,首先。凡是人皆须爱这种说法欠佳,有伪善的成分,我们的仁应该针对那些可以通过道德感化的人,而针对那些无法用道德感化约束的,只有法律才能对症下药。此外,举这样的一个例子,两军交战,如果是短兵相接,那么双方士兵只有拼死一搏,此时无所谓仁,而对于双方战俘来讲,往往双方会采用仁来对待。
TOP
62#

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他把天下视为一家,把全国视为一人。至于那被身体分隔成为你我的,就是小人。大人之所以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不是故意要这样,他心中的仁性本来就要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了。不仅是大人,即使是小人的心也无不如此,只是他们自己小看自己罢了。所以,看见小孩子掉入井中,就必然有惊恐、同情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小孩子结合为一体;小孩子仍然与他是同类,看见鸟兽哀叫战栗,必定有不忍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鸟兽结合为一体;鸟兽仍然是有知觉的,见到草木被摧折而必定产生悯恤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草木结合为一体;草木仍然是有生机的,见到瓦片石块被毁坏,必定产生爱惜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瓦片石头结合为一体……如果是被欲望牵动,被私心蒙蔽,产生利害冲突,愤怒互相激发之时,就会损害万物,毁伤同类,无所不为,以至于骨肉相残,这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就灭亡了。(若夫:如果。间形骸(hái):将形体与形体相区分开。尔我/FONT>你我。非意之:并非故意这样。顾自:独自。孺子:小孩。觳(hú)(sù):恐惧而发抖的样子。悯(mǐn)恤:怜恤。戕(qiānɡ)物圮(pǐ)类:残害、损毁生物,毁灭、断绝种
TOP
63#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


所有的人都需要爱,所有人都是上天共同覆盖的。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有感触。人人生而平等,所以每个人都一样需要爱与被爱。那些被遗弃的孩子和老人,他们并没有错,无奈他们失去了被亲人爱的权利,但还有我们,还有社会。我们得到了很多爱,所以应该把这爱传出去,去爱别人,让那些正处在寒冷的冬天的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温暖。就像那句歌词说的:“让爱传出去  它像阳光温暖我和你  不管有多遥远 总有到的那一天 让爱传出去 那前方漫漫人生路 有你的祝福 没有过不去的苦 ”

TOP
64#

[原创]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王守仁《传习录》中)


    圣人的心灵,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关心天下之人,并无内外远近之别。只要是有血性的,都是他的兄弟儿女,无不想保全他们,教育他们,以实现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愿。这样的圣人,真的是很难遇到的,我们通常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尽可能的让自己享受到最大利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我们总会分出个高低差别,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靠近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所以,我们做不到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这证明我们还是俗人、庸人,距离真正的圣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TOP
65#

中国道学先哲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仁提出异议,明确提出圣明的人是要效仿天地的,是要不仁的!那句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天地没有什么爱心,把万物当作祭品一样,任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没有什么爱心,把百姓当作祭品一样,任百姓自由自在。刍狗是拜祭用的祭祀品,古代用的是草编的狗,用过了便要置之不理,任其自灭。那么为什么百姓不需要仁爱呢?因为百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不需要虚仁假爱的干涉!圣人要像天地生养万物一样,给百姓创造生机,然后就要无为而治,完全按照百姓的心意,任由百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化、自我生活的。
TOP
66#

[原创]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译:以亲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推及到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


我们是学生,是普通人,谈不上“仁民”,那么就来说说“亲亲”和“爱物”


回想一下,我们常常对向我们伸出援手的陌生人感恩戴德,确看不到自己的父母抚养我们的艰辛,给我们的帮助,我们还经常向他们大吼大叫,乱发脾气,父母亲人即使打我们骂我们,也是在关心我们,我们却经常“恩将仇报”,自己反思一下,过去的我们真的做得很不对。“亲亲”我们没有做好。当我们为了抄近道而踏过草地时,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小草也会感到疼?当你在桌子上乱写乱画时,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他们也会因为你的“涂鸦”而自卑?每种物体都有生命,请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就像尊重和爱护你自己一样。

TOP
67#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儒家文化长期追求的至高境界。万物与我一体,同患难,共进退,和谐统一。自尊自爱的人,人恒敬之.爱之。这个浅显但却深刻的道理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呢?或许是现实赋予了其时代的特色,我们往往违背自己的意愿,忍气吞声,丧失了自身的人格。一份工作,一点金钱,一些诱惑,这些现实的东西把我们的自尊变得一文不值,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奋起反抗吧,往往受伤的是自己,现实都使我们迷惑了, 难道不是吗?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何谓爱国?我们国家往往把这些东西高度的抽象化,有点脱离了现实。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高深了一点点。国外的教育是提倡从小事做起,先是爱父母,爱家,爱学校,再上升到国家,我个人认为这种比较现实点。对待别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这样的境界或许只有圣人才能达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参杂了太多的利益和政治因素,这样的关系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一旦利益受到威胁马上就会变脸,说得不客气点,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小人之交。就像我们和美国的关系一样,相互利用,如台湾这些问题一样,与其全球政策是分不开的,表面上笑容可掬,暗地里却在阴人。我在想中国这和谐世界的构想或许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TOP
68#

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TOP
69#

强调人性,仁,需要看对象,凡事过而尤不及。仁者,不是盲目的以仁待人,得分清对象和情况,如果太过盲从则有可能造成相反的效果,那就得不偿失。首先也要先对自己仁爱,自尊自爱,才有资格对别人仁,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和爱。

TOP
7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性是自私的,所以人对自己是很仁慈的,人只有会对自己存有爱心才会对别人有爱心,如果连对自己都不自尊自爱,那就别提会对别人存有善念了。仁孝是相互依赖的,所以一个人有仁义的话就会对亲人朋友施以仁爱之心的,这样有小爱才会有大爱,才会对更多的广大人民有爱心,才会有博爱精神。佛教经常教导教众要仁慈有爱心,这样别人才会以同样的心来对你,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若不付出就必然不会有回报,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em08]
TOP
71#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TOP
72#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

人首先要懂得爱自己,尊重自己,才会懂得如何去爱别人,爱自己不是处处为自己着想,而是要了解自己,不自卑要看得起自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作为社会中重要的一份子,拥有崇高的思想和责任心,去爱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每一个人。这样以来,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关爱,因为爱是相互的。

TOP
73#

仁的对象是广泛的,不是单一的。首先要自爱,是仁的一种表现,其次要爱民也是仁德表现,近两年来我国有很多的天灾,政府勤政爱民,采用各种措施重建,是最好人仁德表现,中国共产党就是以仁为宗旨才能是国家安居乐业,繁荣富强。
TOP
74#

仁是儒家理论最核心也是最精髓的东西。怎么做一个又仁爱之心的人呢?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要想到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TOP
75#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的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人。爱自己,爱世间万物。关爱别人就叫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