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31#

       仁的对象是世界上一却的有生命体,但不是绝对的,它是相对而言的,不包括那些危害社会人,也不包括那些损人利己不顾祖国利益的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
TOP
32#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都被灌输这一个思想----自尊自爱。一个人只有学会怎么爱自己,才会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一个人只有学会怎么尊重自己,才会懂得怎么尊重别人。仁的对象不应是单一的,我们呢应该扩大到身边的人,祖国,人民,但最重要的是首先学会爱自己
TOP
33#

一个人只有首先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不断的提高思想修为,才能进而爱别人,爱国家,爱自然。说到爱自然,我不禁想到了现代人对自然的破坏。大自然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人类却不懂得珍惜,不断的索取。很多口号喊的很响亮,可是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现在的许多灾难片让人看得毛骨悚然,但是短暂的震撼之后就什么都忘了。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自己能做点什么,并付诸实际行动,哪怕只是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
TOP
34#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在人的表现是 1 己欲立而立人 2 己欲达而达人 3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 如以仁为本体 5 表现在具体行为上 6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7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8 对人则有爱心  仁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广范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35#

首先自己爱自己,尊重自己,才会得到他人的爱护和尊重。
之后才能做到爱亲人,爱自然。
TOP
36#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爱别人."仁"的对象分为四类,其中以爱自己为基础.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但是在爱他人之前,我们先要学会爱自己.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因为遭受挫折就选择放弃生命,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他们不仅不爱惜自己,也不尊重自己.相反,有的人虽然遇到坎坷,但却不放弃,依然勇往直前,在朋友与家人的关心与鼓励下,最终战胜了困难.因为爱惜自己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有一颗仁爱的心,不管是对自己的徒弟,还是对妖魔鬼怪,乃至对一花一草;苏东坡在看到蚂蚁的时候,因为心存仁念,选择了绕道而行.''现在却很少有诸如唐僧和苏东坡这样的人.对于"仁"的对象,我们拥有太多的盲点,认为只要爱自己,爱他人就够了,从而忽略了爱人民,爱自然.其实,凡是有生命的事物,我们都应当把他们当作仁的对象,这样的世界才和谐完美.

TOP
37#

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TOP
38#

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应有明确的仁的对象。对待亲朋,我们的爱出于一份责任与孝悌,对于好友,我们的情出于一份真诚与信任;对待祖国,我们应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也许我们是低调的,但只要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一定会成为祖国未来的核心凝聚力;对于自然万物,我们应有博大的胸襟,热爱公益事业,真爱公共财产,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而对于我们自身,则更需强调的是爱己分寸的拿捏。不要伟大到不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暇或无心给予自己关爱,那还会有谁敢于把他的爱施献于你?也不要狭隘的只爱自己,又有谁愿意和一个自私自利过头的人打交道?当时代呼吁国学的时候,我们仁己,但是否还做到了仁亲、仁国、仁万物?
TOP
39#

这条小鱼在乎——仁爱的对象是万物

在暴风雨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进在咫尺。永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的。
  男人继续往前走着。他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走的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而且并用力地把小鱼扔进大海。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TOP
40#

仁的对象有很多,爱自己,爱亲人,爱人民,爱世间万物。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爱他人,物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得先自爱,只有会珍惜自己,懂得爱自己,我们才有权利去爱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不珍惜的人,又怎么去爱他人。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自爱,我想仁的其他对象自然会显露出来。
TOP
41#

一提“仁”,人们想到的是如何仁爱他人。这没错,但我认为,现代社会的“仁”应该包含两层涵义。首先对自己要“仁爱”,进而对他人“仁爱”。

TOP
42#

记得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鸟》的诗/FONT>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鸟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无价和值得尊重的生命。佛曰/FONT>“人爱,人爱,人人爱。爱人,爱自己,爱众生,众生皆平等。”仁爱,众德之本。我们人类施行仁爱的对象应该跨跃众生,爱众生、爱众人、爱父母。

㈠、         爱众生

上天有好生之德。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古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生活环境。早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就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条文,例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孟夏之月,无伐大树……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

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贪欲使我们的智慧蒙上尘垢。在试图杀死所有影响人类活动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失去了清洁的水、空气,健康的土地,以及安全的食物。最后,酿成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咽下。难道,我们真的期望迎来一个个“寂静的春天”吗?

㈡、         爱众人

佛讲因果报应。爱人,即爱己;损人,即损己。对人怀有仁德之心,践行仁道,便可收到“民德归厚”的效果。人心所向,便可所向披靡,即使是天意也难违背了。

㈢、         爱父母

理想的“孝道”充分体现着“仁”的思想,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在家庭的体现就是亲情之爱,其行为展示为孝。“孝”意扩展后的含义更加广泛,几乎遍及从政治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无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传统“孝道”视“孝”为培养仁爱、礼义、恩报、责任、忠君等意识和行为的基础。

总之,仁者无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当我们仁慈地善待众生、众人、父母时,也就是在善待我们自己。

TOP
43#

“仁”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孔子将“仁”定义“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对中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宏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腾飞不可缺少的。

仁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总结,每个人天性都有“仁”的品质,对世界上的人或物有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仁与爱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他人、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都是仁的表现,要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与智要统一,有仁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智慧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怎样去做而不去做,所以仁与智要统一,要学会“仁”,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已及人,学会践行仁的方法。

仁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不可缺少的,倡导仁的精神,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从而弘扬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不断进步。

TOP
44#

 斋戒沐浴、洁身净心、服饰端庄,不做不合礼义的事情,这是修身的最基本方法。斥小人远女色,轻视财货、重视德行,这是劝勉贤的方法。尊崇亲族的职位,厚加亲族的俸禄,和他们有着共同的好恶,这是激励人们亲爱亲族的方法。任凭大臣们使用官员,这是鼓励大臣的方法。忠诚以待,加以信任,这是鼓励士人的方法。根据农时使唤百姓,少征赋税,这是鼓励农民的方法。日日考察,月月考核,发放的粮食与工作成果相符,这是鼓励各种工匠的方法。欢迎他们远道而来,护送他们高兴离开,嘉奖有能力的人,同情能力薄弱的人,这是安抚边远之人的方法。延续中断的家族,复兴没落的邦国,扶危救难、治理乱世,定期举行朝见,赠送丰厚的礼物而减轻赋税,这是关怀诸侯的方法。大凡治理国家有这九条标准,实施这些标准的道理也是相同的。

TOP
45#

 “仁”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孔子将“仁”定义“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对中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宏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腾飞不可缺少的。

  仁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总结,每个人天性都有“仁”的品质,对世界上的人或物有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仁与爱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他人、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都是仁的表现,要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与智要统一,有仁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智慧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怎样去做而不去做,所以仁与智要统一,要学会“仁”,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已及人,学会践行仁的方法。

  仁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不可缺少的,倡导仁的精神,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从而弘扬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不断进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