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301#

[转帖]

以下是引用杨美娟在2013-6-3 20:19:00的发言:
儒家讲求的仁,是由己及人。也就是说,仁的对象是广大的。我们在实施仁义博爱时,不能因个人的狭隘思想而有所偏见,也不能因性别、年龄、种族、外貌等外在因素而有所歧视。我们要如何爱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我们要遵循这一点,从而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爱的美好家园!

我觉得这种说法恰好说到点子上。但是不一定要无尽的付出,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慎重考虑的

TOP
302#


1、自尊自爱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汉]扬雄《法言?君子》)

译:人必定是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去尊重他。自爱,这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必:一定。诸:作宾语,相当于“之”。至:相当于“极”。)

TOP
303#

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译:天地与我一起生长,万物与我融为一体。

这已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TOP
304#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王守仁,《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TOP
305#

仁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广大的。正如韩愈所定义的“仁”,应该是“博爱”。以“仁”字解释,任何人要做到“仁”就必须要先“独善其身”才能更好的对他人予以博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做到“仁”,更何况对于别人!
TOP
306#


看完这篇,自己觉得所谓“自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人为什么一定要先自爱才能去博爱他人?‘生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都是父母给的,世间万物皆来自自然,包括人,为什么不能先爱偏爱他们再考虑自己?虽然“自爱”与“孝”不能一概而论。再说“博爱”,既然博爱那么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却把开发利用完后人类都不要的废物留给自然。为什么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之后却给自然留下那么大的伤害?这不就说明博爱与生存发展是相悖,要人的博爱与自然达到和谐就要回到自给自足的时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博爱想要达到的效果,但是却没多少效果。这纯属个人看法,并非文学观点。
TOP
307#

自尊自爱,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就知道的,仁的一种解释是博大的爱,所以我们应该要同时做到爱自己,爱别人。就像小学生经常唱的一首歌中说的一样: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做功劳。
TOP
308#

仁义是美德,但是这美德的传播应该有条件。

没有原则的仁义,有时候是不负责任的。

不讲对象的仁义,有时候是不公平的。

仁义应该是相互的,不能换来仁义的仁义应该减少分量,或者干脆改变对象。

这是一个讲规矩的世界,规矩第一,仁义第二。仁义下的规矩没了方圆,规矩下的仁义才事进人安。

TOP
309#

仁的对象有大有小,小的是爱自己,爱亲人,大的是爱人民爱自然爱宇宙。这里的对象不是唯一的,不过这里的仁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不过看个人的能力,有的小有的大罢了。一般要先从小的开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什恶魔事都是从小到大的。只要努力我们都可以做到仁爱。
TOP
310#

孔子所说的仁,是行为准则。准则有两个,一是亲亲,一是爱人。亲亲是处理宗法亲族内部关系的准则;爱人是为政对待人民利益的准则。做到这两条,就是仁,就称为仁人。依仁而行,就不致众叛亲离,就能使家国社会政治秩序安定和谐。仁之此义乃春秋常谈,孔子所说也仍是如此,只是更加自觉。作为行为准则,仁有特定的要求对象,在这一点上,孔子所说有重大不同。
TOP
311#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TOP
312#

仁,是论语的心,是儒士们一直推崇的德。但我认为人更是一种不特定的行为。二人成仁,所以仁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行为。人对本我的爱,是自尊;人对他人的爱,是博爱;人对自然的爱,是善。因此仁不拘于形式。而人们所说的仁爱之心,是一种超脱行为的思想,品德。心中常存大爱,就是仁,因此,仁并不一定要有对象。
TOP
313#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讲究的仁,由己及人,讲究孝悌之道、讲究以友辅仁。西方世界一直在推崇着大爱——上帝爱世人——圣经上告诉我们基督耶稣降生,彰显了神对人类的爱,上帝将他的荣耀带到世界上,基督耶稣降世是为了拯救世人。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基督是在拯救人们的灵魂,在“未知生焉知死”和强调“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世界里,还是用仁去爱你身边的人,爱你的人民。
TOP
314#

中国古有“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TOP
315#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孔子的带有很强烈的心理学感情色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现实感。就其本身而言,“是人格中的一面,”,是出自于诚恳的爱心。在德行上的表现是爱人的能力,因此,在儒家看来,仁爱无疑是所有品质中最为重要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