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21#

舍利取义,不只在古代有,在今天也有许多的例子。有许多的利益,例如物质、精神、个人、整体、眼前、长远的利益,以上各种利益,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取之;凡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弃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这就要告诫我们不能舍利取义。

         我想大家都知道鱼和熊掌吧,这个例子也引出了舍生取义
TOP
122#

孔子说“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意思是人与人的相处,应该以人为本,看重人,注重人事的变化。不论爱人或恶人,都能合宜才是合理的态度。

 仁和爱看似相同,却不尽然。爱人是广泛的,只要是人,便不能不爱。因为爱是平等的,不应该有差别;仁则是有差异的,先从爱自己做起,以自爱为起点,

逐渐向外推展。而且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道德的名目,虽然因人、因物、因事而有不同,根本的原理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仁。
TOP
123#

。众德之本,乃在于无为。儒家,源自道门。秉承三皇五帝之法,上古民风淳朴,三皇道治,清静自然,人民自化,五帝德治,除恶扶善,自此有了善恶之分。随后人心不古,诡道盛行,是以夏朝重赏,商朝重罚,有周一代,赏罚并重。春秋孔子之时,兵祸连连,弱肉强食,周天子犹且仰人鼻息,而况星斗弱民?

是以孔圣强调自我休养的加强,如果人人都能以宽容、恭敬、诚信、勤奋、慈惠来约束自己,也就是守礼而不逾礼,那么在那乱世,也就有了王道再兴的希望。这与后世儒家成为儒教,以社会伦理学强制于民是不同的。自朱熹以后,儒学渐渐走上一条偏激狭隘的歧路。这就是因为圣人之学被腐儒用以谄媚君王而失去了民本思想所致
TOP
124#

老子认为,正确的治国模式应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即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当然,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

一是道为德之全体,德乃道之部分。二是以无为治天下,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以儒学为正统国学,德治的概念便成为儒家的专利,在实际治国主张方面,孔丘提倡德治。他的德治主张是其学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推广和具体作用。他说: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认为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礼治

纵观历史,每个周期的强治周期段初期都实施了道家提倡的“德治”,这种治国方法在商初、汉初、唐初、明初承袭暴治周期段创立的体制,由开国时建立起来的权威,出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的目的,实施黄老“无为政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致国强民富,为创造周期的历史辉煌打下基础。第一周期伊尹辅佐商汤创建“成汤之治”;第二周期曹参、陈平辅佐汉室创建“文景之治”;第三周期魏征、李勣等辅佐唐室创建“贞观之治”;第四周期李善长、刘基等辅佐明室创建“洪武之治”;本周期“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采取“黄老道德”,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以至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简机构、一国两制、韬光养晦等政策出台,都是“道家”的“德治”观念的体现。这在周期律中是强治周期段的前期,强治周期段的的中后期,儒家的“德治”上升为主导地位,后人多称强治周期段的前期“黄老无为”的治国安民方略为“道治”,之后地儒学为“德治”。这正应了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

TOP
125#

孔子将仁视为天下大道,将学视为人生大事,认为人可以通过学而知仁行仁达于天人合一,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不朽的意义。比如周恩来总理,他就是另一个仁者无敌,他曾说:把骨灰撒在江河里可以做鱼的饵料,撒在土地上可以做庄稼的肥料......哪怕尽自己最后一丝一毫的力量,也要为人民服务。

      所以,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TOP
126#

仁的价值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仁”其价值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运用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译为: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
TOP
127#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TOP
128#

“仁”对商人很重要。俗话说:“经商就是做人”。因为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与他人交易即“打交道”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商务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关系的过程。而“仁”从字面上看实际上也是两个人的有机合成。经营得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好坏。那么,作为“仁商”,从“仁义”之心出发去与消费者合作与交往,理应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商人。

TOP
129#

“仁商”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修身,即“以仁修身”。具体讲,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怎么修身呢?孔子认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这五种美德就是恭宽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轻侮,宽容可以赢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领导众人。因为仁商是“商场上的君子”,就必须具有这五种品德。或者说,作为商人应该学习和追求的品质目标,就是要力图使自己做到“恭宽信敏惠”。所谓“恭则不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打笑脸人 。当商人对顾客恭敬的时候,他即便不买你的东西,或对你的东西不是很满意,他也不会羞辱你。

TOP
130#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131#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但是当今社会恶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是真能做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那就太好了
TOP
132#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都受到仁爱思想的深刻影响。纵观历史,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统治者用仁政治理国家出现了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反之,施以暴政者则是失民心失天下。今天,我国强调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们都体现着“仁”这一理念。仁政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它对古今、将来、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深远价值和意义。

TOP
133#

这个星期开展了中华十大义理,我才真正意识到了什么叫“仁”。“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在读的过程中,我更注重“仁”的精神,自清代以来,很多人将传统文化,只是讲传统文化的事实,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即中华义理,极为轻视、中华文化在丧失其内在的精神之后,必定走向衰落,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注重文化精神、注重文化之灵魂、可以补救以上弊病,如果没有中华义理的出现,没有感悟到“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属于我们的理智观念会越来越淡薄,传统观念越来越不受重视,导致缓解,淡化、之所以让我们学习中华义理是在我们求学过程中、在文体活动中、劳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民俗活动、社会交往中、提供给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能力。当经典语句融入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之中,就会转化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的有效指导、

以上是本人对于经典教育和读中环义理后,对“仁”的后感,借此机会奉献给大家几句话,在还没有开展中华义理的时候,我对道德行为和传统观念都很不是了解,但自从读“仁”的时候,我知道了怎样去做一个人、怎样去帮助别人、怎样去面对该面对的问题。因此,在还没有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同学请尽快接受“仁”的意义和作用,那样你才树立良好的形象面对自己。这就是我对读“仁”的读后感。

TOP
134#

仁的字义是指: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有首歌这样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仁者爱人,爱屋及乌,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着一份仁,我们就不会忍心去破坏一草一木,不会去伤害那些自然精灵,何愁世界不会美好,仁的世界是美好的。仁的价值是不可用某一具体数字去衡量的,它是无价的。
TOP
135#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的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