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61#

“仁者无敌。”仁义之人不可战胜,为什么能不可战胜?需要进一步理解。孟子所说“仁者无敌”是指仁者没有内心的忧虑,无所恐惧,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感到忧虑和害怕。人最大的敌人在于自身,自身没有忧虑和恐惧,所以说是不可战胜的。时至今日这句话往往被误解,而且亦遭篡改,经常写作“忍者无敌”,这就造成社会上很多人的误解,你要是提到“仁者无敌”他便会理解成另外的“忍着无敌”,传统义理之推行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TOP
62#

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是最重要的。

仁义理智信的秩序也是决不允许紊乱的。

在中国,好人叫仁人,好政治叫仁政,好声誉叫仁声。连我们平时嗑瓜子,吃的东西,我们也叫它果仁。为什么我们遇到好的东西就要加个仁字呢?说明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表。

就连我们大家知道的释迦牟尼——他还有一个名字最早就被译作“能仁”。

所以仁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em42][em43][em46][em47][em48]
TOP
63#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思想渊源,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是相亲友爱的。所以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
TOP
64#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我认为,“仁”主要分为仁政、仁礼、仁德,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为政以德,统治以礼,修身以道。,所以大家都会把仁挂在嘴边,,古代很多君主多会用“仁”来治理国家,巩固江山,但是想要真正的做到“仁”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TOP
65#

"仁"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具有爱人的精髓、处事的准则、为人的学

问、美德的凝聚等意涵特征。

TOP
66#

“孔子贵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已成为历来学者和思想家的共识。仁的含义是什么?仁的本质与基本内涵是“爱人”,孔子对子贡的解释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爱人”是儒家仁学的本质内涵,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恕之道”是仁学的基本方法论;在实践层面上,孝悌之道是为仁的起点,人人为仁做君子,则天下太平、社会和谐。

TOP
67#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68#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TOP
69#

仁与义是指仪礼形式中表示敬意的仪式与威俨的仪式。或者指一种特定的礼仪,如义为祭太室之仪礼。
TOP
70#

仁:“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得大病,也就不要让你的职工在有毒的环境下工作身患重症。“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上下级能够理解沟通,同事间能够协作配合。而这也正是人本管理所追求和倡导的。
TOP
71#

为政以德,则民心收抚,群贤毕至;统治以礼,则教化万民,统一朝纲。此二者皆为治国所用。为政以德,可彰天子之厚恩;统治以礼,可掩王庶之不平。此二者相得益彰,可使国泰民安。缘于此,中国之封建王朝历时二千多年,难以动摇。
TOP
72#

许多人在论述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往往也把斯多葛学派(Stoics)的禁欲主义称之为克己主义,不过,孔子“仁”思想的克己主义与斯多葛学派的有本质不同。斯多葛派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受天命支配,人应该克己制欲、安于天命,因此斯多葛派在社会人生方面宣扬克己修身、恬淡寡欲、服从命运的哲学。而孔子“仁”思想的克己主义除了在伦理上提倡修身外,还有明确的政治含义和政治指向性,他在尊重、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克制个人利益的滥觞,不使其侵犯他人的利益,而且进一步要求照顾其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克己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复礼”的政治理想。斯多葛派的克己主义是一种禁欲的、消极的人生观,而孔子的“克己主义”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斯多葛派的克己主义是伦理的,而孔子的“克己主义”除了伦理意义外,还具有更重要的政治含义。
TOP
73#

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很浅显的问题,当今社会,能有这样品德的又有几人?真的很值得人们深思。
TOP
74#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这就是仁所给我们的力量……仁给我们的教诲……。
TOP
75#

“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   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仁"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具有爱人的精髓、处事的准则、为人的学

问、美德的凝聚等意涵特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