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51#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种种行为视乎显得有点功利之心,这是应为许多人们忘记了的仁思想,仁是价值是一切金钱无法衡量的,我们应该体会仁的真谛,在生活中以仁的观点对人和事,这样我们就可以拥有一个安静和平的生活环境.
TOP
152#

西方国家的精神核心与中国精神价值核心的相关论述


何谓仁?何谓义?何谓仁爱?这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几千年前的先辈们就已经看出了它存在的价值并倡导实践,孔子面对这个费尔巴哈式的问题,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说,而是通过相关的比喻给予旁敲侧击的阐述:什么仁者乐山,仁者无敌等等等等。并且在《论语》里面提出了很多关于仁的精辟论述,仁的思想贯穿孔子整个学说。


仁义思想之于中国,好比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之于西方国家。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西方国家的精神核心主要是外向的,向外拓展与延伸的,而中国的精神核心思想则主要是内敛自省的,简明了说,就是西方精神核心是对外,对别人行为的探讨,而中国则是对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上面说到,中国的精神核心思想主要是内敛自省,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内敛自省,好比你不可能让一个成天买白菜的大妈考虑仁义道德国家大事,她只关心今天的白菜能不能卖完。但是在西方,正因为它的价值体系是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国家的命运与民众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我们经常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这种对话:一个平民指着警察的鼻子骂道:你不要忘了我是纳税人!但是在中国,仁义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没有具体的约束力,只有靠老百姓的自觉性与悟性,它将人民的命运与仁义道德等隔离开了,所以很容易造成核心价值精神的流逝,这或许也是当今社会层层怪相出现的原因。


把中国特色的仁义价值体系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这或许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特色理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7 14:51:00编辑过]

TOP
153#

假如仁是人的自然本性,爱是人的具体情感,那么是否无仁本性的人就没有爱呢?仁爱就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将其人为的想当然的分开,那只会画蛇添足。

TOP
154#

仁者无敌乎?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想成为道德的圣人,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行仁爱,人人生而有别,不能用仁爱把所有人的思想禁锢。
TOP
155#

《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俗话说:“饱暖思淫,饥寒起盗心。”会如此的人,都是因为内心缺乏了坚定的修养,尤其是缺乏仁德的观念。由于不仁德,就无法爱人,内心就只有私利,所以孔子要我们提高警觉。唯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安于仁,至于知者,因能明辨利害,也会行仁,虽不及仁者,然亦能修德,进而又利于国家,乃值得赞许。

TOP
156#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仁所带来的价值,既体现在仁者其本身,又体现于被施行仁的人身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一个仁者,他的心中必定充满爱,他的心境必定仁爱平和,谦虚礼让,同时,他的人生观必定积极向上,进而,他一定生活的充实快乐而有意义。人的一生追求不正是如此吗?那么,仁,给我们带来的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啊!而被施与仁的人,肯定也会因此而心生感激,如果他是一个好人,那么可能会亲贤者,受到仁者的影响,去向别人施行仁义,从而自己成为一个仁者,如果他是一个坏人,那么如果因此而痛改前非,那自然好,如果进而由恶变善,那更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或许我们一次不经意的施行仁义,会改变一个人。而这种良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一个人影响另外的人,另外的人影响了更多的人,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上长出的树枝,而树枝有新的枝丫……这样,大树会越来越繁茂,而我们的社会,不也和谐了吗?我们现在倡导和谐社会,怎样和谐?我们回到几千年前,去向伟大的孔子孟子,汲取智慧仁与爱的智慧,来浇灌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吧!

TOP
157#

仁,仍为修身之,它具有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仁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人与人之间相爱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在这个社会里,奉行天下为公的原则,其所向往的不是社会生产能力的高度发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而是社会道德的高尚,人伦关系的和睦,社会秩序的安定,这样家才为家,国才为国,人与人之间才有真正的礼仪和谐!

TOP
158#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159#

不管面对什么困境,面对什么难题,我们都得把仁字放在首位。为人处事,尤其重要。不管面对什么邪恶势力,我们最应该牢记的就首先是仁字。仁义之人不可胜。仁义之人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使他向势力屈服。他的心中充满正义充满仁义,心中也便有了无限的力量。
TOP
160#

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从古到今,一直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和谐、安定。

的对象依据远近向外扩展,即:1、自尊自爱,人一定要自爱,然后别人才会爱自己,人一定要自尊,之后别人才会尊重自己;2、爱亲人,要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对待自己的亲人,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3、爱人民,凡是天下的人民都应该去爱,去帮助,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人民;4、爱自然,最高的境界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地与我们人类一起生长,万物与人类融为一体,所以对大自然的万物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保护它。

“仁”可以使我们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所以我们要继续倡导学习“仁”的精神。
TOP
161#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谁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人牺牲生命来成全仁。

儒家思想里,仁的意义胜过生命。当面对“仁”和“生命”之间的抉择时,舍生而取义者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仁人志士。拥有“仁”的思想的人,和能够为了“仁”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人是不同的。前者在于意识,而后者在于意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TOP
162#

仁者爱人,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TOP
163#

  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

   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奠定了儒家道德人学的基本路向。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为本,为仁由己,构成"仁"的四重内涵。

    "仁"统摄"恭、宽、信、敏、惠"诸德及孔子的德治理想。

TOP
164#

孔子以“仁”为统帅,发展出了“仁、义、礼”的政治准绳,其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为三桓家奴请命,一方面昭显了孔子“爱人”之政治原则,另一方面更强调了孔子在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时表现出的不畏强权的勇气和进退有度的力量,此正所谓“君子不谋,唯求仁义”,或者说这一段情节堪称对“仁”、“义”、“礼”三者关系的最佳诠释。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天下之仁”,是君行仁政、臣守仁节、民有仁心的政治之“仁”;“义”为“仁”之器,求“仁”需“义”,得“义”乃“仁”;“礼”为“仁”之“表”,礼施于民,天下太平。同时,“义”、“礼”同为“仁”之术、“仁”之臣。为三桓家奴请命,发乎“仁”,同情弱小;得乎“义”,据理抗争;守乎“礼”,在礼制的范畴内以德而非以勇服人。

TOP
165#

《孟子·梁惠王上篇》中 ,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良方,孟子说“仁者无敌”。从一般的请教到倾诉苦衷,寻求雪耻图强的良方。梁惠王已经对孟子信任有加了。孟子因此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但说穿了,前两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还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而且,其他的国家是不会来侵犯的,根本就不需要打仗。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没有敌人的。孟子当然也不是随便提虚劲,而是具体分析了敌对国的致命弱点,最后才鼓励惠王,请他不要怀疑自己的治国良方。其实,莫说梁惠王,就是我们今天听了孟子的一番阐述申说,不也是认为很有道理的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