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6#

仁是个体自我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吸收涵纳一切人文的整一化过程,关涉人内在力量的实现和自我认知,是创造性地塑造自我的一个无可穷尽的源泉。仁是人性转化和成为仁人的过程,没有特定的终极限定,仁人永远自我超越。朱子认为学问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就是求仁,就是寻找、恢复人在现实物欲遮蔽下失去了的善良的本性。求仁就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是个人道德完善的历程。求仁是朱子的“成人”(使他人完善人格)理论,求仁是吸取他人智慧、接受传统塑造自我的过程,体现为个人的自我创造,最终要实现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融和为一,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
TOP
17#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仁”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没有了“仁”中华民族将会没落与毁灭。
只有“仁”才能令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TOP
18#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TOP
19#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我认为,“仁”主要分为仁政、仁礼、仁德,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为政以德,统治以礼,修身以道。于私,修身以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修身以道为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今,孝悌仍为必守之德,若不然,老无所终,他日白发亦不让君。忠信至今亦犹不可少,人不忠无以信,人无信无以立。勤俭之德为成功者必不可少。舍生取义,犹为众之所颂。恕之推己及人之道,泛用于社交,乃为人处世之宝。


TOP
20#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礼记.乐记》

普天之下,互敬互爱。

生活中,能够互敬互爱真的很少了,更多的是小人之心、谋取私利……

更多的弘扬仁爱,从自己到他人,常有一颗仁爱之心,

TOP
2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平静一颗平和的心。带着他平静的生活享受人生。“仁”表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和;生活的平和;和家人朋友相处的平和;周围人相处的平和;与自然相处的平和;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TOP
22#

仁爱之心,既有博爱之心。佛祖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说明了佛祖的仁义,他也在警醒世人要怀有仁爱之心才能看到菩提之树。我们都想做大海,相当宰相,那首先就必须能撑得起那条仁义之船,仁者的天下也。
TOP
23#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有仁德之心之人,皆怜之。
TOP
24#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25#

“仁”乃一切文明之根本,社交之基础。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那就必须和社会有交集,不论是仁还是别的。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正是“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正是“仁”中“义”及“智”。总之,把仁提升做社交之中的根本原则,那么一切社交将会和谐美满。
TOP
26#

仁的根源在上天的好生之德,仁体现在人道就是一种博爱。常常听到身边各种人的流言蜚语,如果我们心存“仁”,便能够脱下那层有色眼镜,“爱”周围所有的人。

仁是个体自我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求“仁”就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是个人道德完善的历程。求“仁”也是吸取他人智慧、接受传统塑造自我的过程,体现为个人的自我创造,最终要实现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融和为一,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于你于我,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十分深远……

TOP
27#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我认为,“仁”主要分为仁政、仁礼、仁德,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为政以德,统治以礼,修身以道。

中国之封建王朝较他国繁荣强盛,缘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28#

纵观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许多开国皇帝都比较懂得“仁”的价值,他们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体恤百姓,广开言路,积极纳贤,创开国盛世,做一代明君,因为他们知道刚刚经历了战争苦难的人民渴望“仁德”。只有懂得“仁德”价值的统治者,才能使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3 19:38:32编辑过]

TOP
29#

在漫漫人生中,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扮演何种角色,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做人。

《论语》向我们阐释了何为“道”——人生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之道~~孔子以“正心修身”为宗旨,从身边的事情和感受向我们传授了做人的艺术,《论语》就是人学,它是做人处事的经典,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论。

仁,《说文》解释说:“亲也,从人,从二。”注曰:“仁者兼爱,故从二”就是说仁是一种道德范畴,其核心是爱。仁是一种境界,是思想的深度,是道德的极致,是做人处事的艺术,是我们精神的归宿,灵魂的栖居。在这里,我对“仁者兼爱”的理解是以“仁”对别人的人也能够感知到别人对他的“仁”,因此我们应当随时把人生追求放在仁的境界。世事变化,仁为根本,无论身居何处,仁在我心

[em07][em07][em07][em07][em07]
TOP
30#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提出了“仁学”,可想而知中国的精髓在那个时候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其中“爱民”就是 “仁”的重要精神内涵,“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在生活中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