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041424344454647»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646#

孔子的“仁”分为两种,大仁和小仁。大仁,即是可以帮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行为,代表人物有先秦的管子。小仁,即是个人行为道德准则。但大仁和小仁,在孔子这里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在《论语·颜渊》中,颜渊、仲弓等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根据弟子的不同而不同,一如对于孝的解答还有,如果大仁和小仁冲突时怎么办?我对孔子思想的解读是小仁要让步大仁,代表人物就还是管子,管子不继续为死去的自家主公效忠,还投降给自家主公的对手,这是不被当时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其后的一些措施更是被孔子批判,但这并不妨碍孔子对于管子帮齐恒公强国和挽救华夏的高度赞扬,其原因就在于管子实现了孔子所认为的大仁。
TOP
647#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什么叫仁?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就是说要以人为本。孔子的爱人是一种博爱,包括爱自己。他的社会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生时都一样,善恶之习是后天形成的。他强调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可以成为君子,主张“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人人都有权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争取自己的幸福,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现代人权的思想。”
儒家认为要做到仁,最重要的就是忠和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历代皇帝无不倡导“孝治天下”。说到忠就不能不说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君主制,他认为忠君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要对民施仁政,要爱民,与民同乐,以民为本。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封建社会现实存在的官本位针锋相对,从这种对立中突显出民本是民主的萌芽。
TOP
648#

仁之本是孝悌,但并不是依赖血缘关系而产生。仁是人之善良本性,表现为同情心,爱护他人,厌恶侵害和作恶。在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最先产生的仁自然就是孝悌。但仅知道爱自己父母兄弟并不够,还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把爱心扩大到每一个人才是仁。也就是孔子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在今天,仁已经发展成为博爱理论,也称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成为普世价值观,是世界主流思想之一。仁的价值不可估量,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没有仁就没有人类文明。基于仁才能建立受到各国支持的国际规则和秩序。而且仁对于个人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其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和未来发展。历史上伟大人物大多数都是仁者,成功企业家也大都是爱护百姓真心为百姓服务的仁人。
TOP
649#

无敌一词,今天我们的理解为无人能敌。可是,为什么非得“不可战胜”,才能无敌呢?我们大可换一个角度来谈“无敌”。无,没有;敌,敌人。连在一起就是,没有敌人。没有敌人,难道不是真正的无敌?“仁”是什么?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我对“仁”的理解是,“仁”为爱的内在,“爱”为仁的外化;一个内心的“仁”者,对于世界的外在体现就是“爱”,爱他人、爱世界。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仁者无敌,不是无人可匹敌,是根本就没有敌人。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这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此的认可和实践。与人为善,做个好人,就是走在“仁者无敌”的路途中。
TOP
650#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而《论语》也曾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拓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通读《论语》便可发现,“仁”就是一种爱,爱自己也爱他人,同时“仁”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
第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启迪现代人在交往中应有宽广的胸怀,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第二,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启迪现代人要克制个人私欲,约束个人行为,共同遵守和维护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第三,如“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启迪现代人要时时反省严于律己,主动追求仁方能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TOP
651#

不同于西周礼乐文化中歌颂昊天上帝和祖先神明时的祈福需求,儒家士人在对三代先王赞颂时,已经开始具备了新的内涵:新建一种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为之努力,并有可能达至的理想人格。儒家标榜上古圣王的高尚人格,并由此导出多层面的人格境界,或圣人、或君子、或贤人、或小人,这样就为个体凡人指出了自我修养与人格提升的不同层次。由此,人格境界的修养即修身论就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究其原因,还在于儒家作为新兴士人阶层,“无恒产”的社会地位使其游离于当时的各主流社会阶层之外,为了寄托自己的心灵,为了通过文化手段来改造人心以实现社会理想,为了对当时执政者进行批评以取得话语权,建构一套指涉人格境界、个体修身的话语系统,都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孔子的修身之道是整个学派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初的“修身”多重于外在上的修饰,与古时候的礼法传统密不可分;但在孔子的研究与延伸实践下,开始着重通过自身的不断改善,从而达到圆满的安乐的境界,这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君子之道。其最根本的内核还是与那个有着薄弱意志的自己做抗衡,信奉仁义礼智信来不断战胜自我思想中的弱点,由内至外不断修行,达到与人为善、与己修心的目的。
TOP
652#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缺乏最自然最本真的道德,把最简单的行为准则都忘得一干二净。每个人内心中都渴望成为仁人,都想让自己的德行高尚。但仁人不只是两个字,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一个人待人处事,面对生活最起码的核心和根本态度所在。仁德是一个仁人所该拥有的德行,是一个人所要追求的品德。它不必特别高深,不是晦涩难懂,更不是难以实现,他应该是生活中最真实,最有激励和促进作用的一种品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安于仁,而聪明的人可以利用仁。仁还是一种品行,一种内在道德,能爱己爱人,能始终践行。
TOP
653#

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将“仁”变为衡量行为是否道德的准则。现如今,社会不断发展,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逐渐迷失自我,争相逐利的过程中往往会忘记自己心中的道德,孔子所主张的“仁”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人们在社会中都能始终行仁道,势必会大大减少纷争,社会必将保持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会更加和平友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体现着人民的共同心愿与根本利益,因此,始终怀仁心是十分重要的。
TOP
654#

仁者爱人是人文主义关怀的一声嘹亮口号,孔子赋予仁以普遍价值,用最简单直白的言语为我们表明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对人的高度关注。仁的精神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皆以对方为重相互关爱,以相互待人之道来相互对待,以待人接物中表达出爱的情感情感来表达仁爱之情,这是仁在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人际关系意识和人文主义观念。梁秋实先生曾把中华文化的伦理价值概括为“以对方为重”,也就是说,自身内在仁的人格在外在体现时,表现在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对方。作为道德典范的仁者,在人与人交往中以对方为重,这是暗含着主动去爱人,而非被动性的不得不接受,这也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积极性。孔子对仁的思想的开创性的发展,赋予仁全德的内涵,为人格提升提供了一条积极的、自觉的道路,最终将仁作为克己复礼的精神支持,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创新。孔子的仁学思想是构建了儒家伦理的基石,在以亲缘为中心的社会,提供了自身人格的发展、与他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可以说,仁学的思想正式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也是儒家乃至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孔子的仁学思想逐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基石,数千年来,人们一直遵从仁的理念,并不断完善、发展仁的理念,绵延至今。
TOP
655#

仁是成为一个社会道德高尚之人的内在要求,在中华的传统价值观中,一直都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型思想,在社会交往中,保持仁心,不伤害别人,尽可能的帮助别人,构建互助型的和谐社会
TOP
65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生命价值的意义。并非金钱物质可以衡量。仁可以指导一个人更好的生活,可以让一个人更好的领略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仁者热爱山水自然,热爱自己,热爱万物,热爱他人。仁爱之心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我觉得更偏向于国家管理者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方可长长久久
TOP
657#

正如“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儒家学派把“仁”看得高于一切,即使是在今天,人们虽并不会常常提及“仁”,但“仁”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影响着我们的处事原则,教育着我们如何待人接物,“仁”依然拥有着巨大的价值。
TOP
658#

“仁”代表着“博爱、厚道、忠恕”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狭义上的“仁”指的是“爱”人,从爱亲人开始,逐步扩展到爱路人,进而到爱世界万物。“仁”要求我们“立己立人”,不仅要“立己”,主动按照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还要“立人”,积极按照“仁”的道德标准去关爱他人。不管是“立己”还是“立人”,都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仁道思想的首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原则。在继承与应用“仁义礼智信”的过程中,应当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实现“仁义礼智信”中有益部分的现代转换,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TOP
659#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仁”的境界,决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德,就失去了一个做人的根本。只有守规矩,才能保护自己的自由和权益,构建更美好和谐的社会。在学校中遵守规则我们会学习的更好;在马路上遵守规则我们会很安全;在比赛中遵守规则才会公平合理。
TOP
660#

仁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德,就失去了一个做人的根本。只有守规矩,才能保护自己的自由和权益,构建更美好和谐的社会。
首先,我们要懂得克己约己,远离不良诱惑。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层出不穷,若想践行“仁爱”的精神,务必要克己约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社会所制定的行为规范。特别是要纯净自身对网络文化的吸收,网络是一个开放自如的平台,信息量杂多庞大,所以,应该学会规范使用网络工具,远离色情,暴力,空虚的文化诱惑,切实从言行规范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其次,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只有我们遵守了各项规则,才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好,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和谐。在马路上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不仅能保护我们的安全,也能让交通变得井然有序。在比赛中我们要遵守竞赛规则,这样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与合理。这是都“仁”所展现的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