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445464748495051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691#

三、“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既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仁之为义,即为人之为人。儒家认为,君子“修身以俟之”,只有通过“仁”的修养,才能达到“明明德于天下”的境界。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也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说明,君子的修养要从自己做起,小人的修养要从别人做起。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
TOP
692#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里的“仁”是指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道德修养;“礼”是指社会规范,即社会秩序。对于“仁”,孔子认为人只要具备了“仁”的本性,就可以“为仁由己”,而无需他人去要求、去感化;对于“礼”,孔子则认为要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不能突破规范。这说明了两点:一是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二是要严格遵守社会规范。所以说,“仁”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道德修养。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和行为准则。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和行为准则。
TOP
693#

“仁”是二人的相互之道,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仁字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仁”是一种宽泛的道德规范,涵盖了孝悌、谨信、忠义、温良恭俭让等等。这种道德规范太过于宽泛,也难于实现。我所理解的仁,是心境平和地待人接物,我目前能做到的也只有如此,但是我也会不断学习,朝着“仁”更加靠近。在今天,仁已经发展为博爱理论,也成为人道主义,成为普世价值观,是世界上主流的思想之一。仁的价值不可估量,没有仁就没有文明的社会。人天生就具有为自己谋利的主管天性。如果缺少仁,缺少推己及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人人都成为自我主义者,世界就没救了。
TOP
694#

从上述文本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以及仁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和优点:
1. 仁的超越价值:孔子指出,人民对于仁德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水和火。他认为,尽管有人可能因溺水或触及火而丧命,但没有见过因践行仁德而死亡的人。这强调了仁德在人们生活中的至高无上地位。
2. 仁的内在满足:孔子在另一句话中提到,智者可能追求物质享受,但仁者却更愿意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宁静。仁者能够在山静谧之中找到乐趣,表明仁德带来的是内心的满足感,而不是依赖外部刺激。
3. 仁的长寿和无敌:最后,孟子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这意味着拥有仁德的人不容易受到外部挑战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道德和品德使他们更具稳定性和坚韧性。此外,仁者的生活可能更加幸福和长寿,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心态有助于维护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总的来说,这些文本传达了仁德的内在和外在价值。仁德不仅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为个人带来内心的平静和长寿。它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美德,可以指导人们走向更有意义和充实的生活,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些观点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TOP
695#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表示人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
孔子的"仁"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仁”是指人所具有的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品质。
对应当代:社会人人互助的良好氛围。如汶川大地震中,洪水中人们高举婴儿,至死双手都没有放下,希望她能获得救援。
第二层含义,“仁”是指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准则和由此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孔子认为,“仁”所要求的人际基本原则就是“忠恕”之道。关于“忠恕”的具体内容,所谓“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一个人自己所不愿意做的,就不应强迫别人去做,进而在完成自己的事业时应该想到别人也欲如此,因而帮助别人也达成其事业。总之,在与他人发生社会交往时,自己应本着理解、体谅、尊重的心理去对待他人,从而在立己时不至于损人而是立人;在达己时不至于损人而是达人,这就是“忠恕”精神。
对应当代:国家间的友好互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层含义,“仁”表示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仁”既是人类本性中善良、正直、质朴的素质,又是人们以“爱”和“忠恕”为本而表现出来的孝悌、恭敬、忠信等一系列行为品德,同时,孔子认为,“仁”还是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说明“仁”最高品质的是一种克制自我,主动顺应社会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做到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契合于社会规范,从而把个人融入到社会整体中去。
对应当代:社会犯罪率降低等等
TOP
696#

仁义是由内在的德性自然流露出来的,是仁德和良知的表现。其本质在于心,体现出的特征包括仁爱、智慧、共情能力、善良、和顺、正直、正义、厚道、朴实、言行一致等。

仁是人的安宅,义是人的正路。唯有仁者能善待人,也能对恶行表示厌恶。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花言巧语的人喜欢伪装成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孟子认为,仁源于恻隐之心,义源于羞恶之心。以仁待人,以义规范自己。

仁者是指人,义则是指应有的态度。俗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是指合乎道德的行为,行事得体,有礼有节,礼节即是仁的外在表现,源于内心的礼节不会妨碍他人,是对他人内心的尊重。

如果说仁义需要怎么做做什么就是仁义,那便是本末倒置的仁义,容易滋生自我感动或做作的伪君子。真正的仁义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内在品质。可惜仁义变成了口号,人们只重视表面,世上充满了表演者。
TOP
697#

对仁的认识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现代社会的视角下,儒家的“仁”依然有着深远的价值。首先,“仁”的观念起源是周初统治者"重德","敬德"的思想,经过儒家思想家的推进与发展,"仁"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道德责任意识 。
        其次,“仁”的精神在儒家就具体体现在“和”。如果说“天”“天命”是儒家思想的根本,那么“仁”可以说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儒学与中华文化重视和谐,讲“和而不同”“和为贵”“协和万邦”,但是“和”在儒家中并不是无原则的目的所在,孔子云“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者理也,是原则性,这种有原则、有理性的“和”可以说就是仁的精神的体现 。
        再者,“仁”的精神在儒家就具体体现在“和”。如果说“天”“天命”是儒家思想的根本,那么“仁”可以说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儒学与中华文化重视和谐,讲“和而不同”“和为贵”“协和万邦”,但是“和”在儒家中并不是无原则的目的所在,孔子云“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者理也,是原则性,这种有原则、有理性的“和”可以说就是仁的精神的体现 。
        总的来说,儒家的“仁”不仅是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更是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它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TOP
698#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怀和同情。以下是“仁”的一些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仁”提倡人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互信,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培养道德品质:“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它鼓励人们培养善良、宽容、正直、诚实等美德,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仁”要求人们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而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人际关系发展:“仁”提倡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遵循仁爱、友善、宽容的原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个人成长:实践“仁”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TOP
699#

仁,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和谐、公正和关爱的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当前时代,仁的价值愈发显现,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支柱。
首先,仁代表关爱他人。在家庭、社会和国际关系中,仁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感受。这一价值观念有助于减少冲突、增进理解,为人类共同生活奠定基础。在疫情防控、扶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仁的实践体现得尤为明显,凸显了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的重要性。
其次,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才能承担起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在国家层面,领导者要以仁爱之心治国,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公平正义。家庭和个人也应遵循仁的原则,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再次,仁追求和平与公正。在国际关系中,仁者秉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抵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国内社会中,仁者主张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价值观念为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世界提供了理念支撑。
总之,仁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仁的观念,以关爱、和谐、和平和公正为追求,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未来。作为一个写作作家,我坚信,只有将仁的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汇聚起改变世界的力量。在这个时代,仁,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信仰和行动。
TOP
700#

“仁”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广泛的人际关怀和关爱,强调个体对他人的善意、慈爱和同情。在当今社会,科技和全球化发展迅猛,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分化和个体主义的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仁”的价值变得更为重要,仁可以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共同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强调“仁”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加亲密的社交网络,减缓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此外,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仁也是构建国际合作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基石,通过仁爱和合作,人们可以更好的共同挑战,实现共赢。在21世纪,我们需要继续弘扬和践行“仁”的理念,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和全球的持续进步。
TOP
701#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足以见其重要价值。对于个人而言,仁是“人之安宅也”,是人的天性和良知,后期被私欲掌控的人会丧失这种本能,偏离人的“安宅”。“仁者安仁”,“仁”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观,还可以外化为他的行为规范。对于国家来说,君主要带头施行“仁”,并实行“仁政”,这样一来,整个国家才会上行下效,社会的风气才会日益向上,反言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仁代表的是一种包容、和谐、博爱的价值观,是关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一门学问,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TOP
702#

仁坛:五
关于仁的价值。孔子认为仁的价值在于爱。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反映了孔子心中:时代对仁的呼唤。因为孔子认为乱世的原因是人们丢失了爱心,而人们能通过仁爱来找回来,从而使天下再度大治。尽管孔子的仁因为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上而具有的等级性而遭人诟病,但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仁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而具备实施的可能性,在当时确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人在穿越小说中选择穿越到宋朝也不愿穿越到同时代的欧洲。清朝末年,人们已经意识到亲亲相隐作为社会规范存在着的矛盾,例如为了亲人而剥夺或侵害了另一个陌生人与其亲人的联系,这似乎合理又不合理。面对这一矛盾,孔子其实早已提出了缓解的方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逻辑上,这种方法——推恩推不到陌生人身上,而古代因为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之中,也不需要考虑陌生人。似乎在新时代,儒家的传统道德丧失了活力。但是网络世界的崛起使陌生人联系在了一起。网络世界如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渐渐模糊,人们习惯用家人来称呼互联网上的陌生人,这是不是意味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亲原则将不仅仅只局限于“熟悉”的人。
TOP
703#

“仁”的价值内涵。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TOP
704#

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和人文关怀的境界。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仁”的价值,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仁”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要有同情心和关爱之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仁”的价值则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人的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和支持。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深厚的人文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和谐。
其次,“仁”还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要实现“仁”的价值,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到言行一致、内心纯净。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自私和狭隘的心态,变得更加宽容和包容。这样的修养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仁”的价值还体现在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爱护上。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一切生命和事物的运转。因此,“仁”的价值也包括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规律,为自己和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仁”的价值观念在《论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注重自我修养、并尊重自然和宇宙的规律。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仁”的价值,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人生感悟,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TOP
70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仁”的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悌”、“敬长”的道德观,这有利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养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的精神。“仁爱”思想也对解决人的“生存危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信仰,只有情感的疏离和本能的享乐。我们忘记了如何去做人,如何有意义的去生活。儒家的“仁爱”就教导我们“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爱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它让一个人养成自觉的精神状态,即对自身品行和自身知识水平的要求和对他人真诚实意的责任感。“仁爱”思想更有利于全人类友爱的建设。子曰“泛爱众,而亲仁。”通过“仁爱”思想中爱人、爱物、爱天地的大爱思想教育人、感化人,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宽容之心,这样就能逐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人们才有热情有信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人类友爱的建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