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243444546474849»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676#

仁是人之善良本性,表现为同情心,爱护他人。在今天,仁已经发展为博爱理论,也成为人道主义,成为普世价值观,是世界上主流的思想之一。仁的价值不可估量,没有仁就没有文明的社会。人天生就具有为自己谋利的主管天性。如果缺少仁,缺少推己及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人人都成为自我主义者,世界就没救了。
TOP
677#

两个人平等以待就是仁的延伸含义,推而广之,全天下人都平等以待,没有富贵贫贱,夭寿祸福之分,只要全力去做,用一颗平等的心,帮助人人都实现平等以待,那样天下大同,人心都会正而不偏。
TOP
678#

天下是平民百姓的,一个政权的稳定关键在于民心。民心稳定则天下长久,不得民心必将灭亡。所以施行仁政是现代政权的必要。历史上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施行仁政。
TOP
679#

“仁”被广泛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知仁义之理,赞同仁义之理,并且心怀仁义的人,必然有自己明确的处世观,这种人心性多坚定,为人待物自成一套。心思不正的人想对付仁者,需要先破坏他的心性,针对他的世界观。因此战胜仁者是一件难事。
TOP
680#

“人而不仁,则道义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道义也就无从谈起。一个人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不能缺失仁爱之心。这强调了修德和道义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
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人格的塑造,道德的修养,尽管社会社会中有着污浊的一面,我们也要永葆初心,遵循心中的道义和仁爱。前些年出现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对我们是否守得住“仁爱”,“道义”的一种考验。老人摔倒扶不扶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很多年前大家的选则肯定是扶,然而这种善心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扶不扶成了人们纠结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对我们“仁爱”之心的考验,遵循本心的善念会是我们最坚定的选则,所以“扶”一把便是我们应该做出的选则。
最后就是说不论我们在何时,面临着什么样的处境,保持“仁爱”之心便是我们内心最纯粹的选则。
TOP
681#

我曾经历过一件事情,在路上闲逛时,一位陌生人向我借用手机,原因是其手机没电了,但是有一件要紧事需要联系其他人,我没有犹豫就将手机递了出去,对方也在拨打完电话后将手机还给我了并表达了谢意。在回家的路上,我也感到一阵阵的喜悦,为自己帮助到了他人而喜悦,可在不久后,我刷到了一个关于新骗局的视频,里面的内容说的是在火车站或其他公共场合不要把手机借给别人打电话,对方很可能会趁你不注意就将手机骗走。看完之后,我很想去反驳,想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的,有人是真的需要借用打电话,骗子总归是少数,可最后我还是没能发出去任何话语,因为我也无法分辨这种情况,而这些骗子们也正是利用我们的善意,来实施一系列诈骗。如果世界上的人们都心怀“仁”,这些情况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TOP
682#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仁。“仁”是理想人格,是道德境界;“仁”是生存之道,是完美之道。仁,有着非常积极的时代价值和丰富的社会意义。仁,就是和谐;仁,就是共存;仁,就是多样性的共同繁荣。追求仁道,就是效法自然。
讲求仁爱。仁者爱人。爱,才能带来繁荣;爱,才能带来喜乐;爱,才能带来平安。
执行仁义。把仁作为一种社会原则。仁的底线,就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底线,坚决不做利己不利人的事。社会遵守仁义,以仁义为价值导向。
实施仁政尊重人民,相信人民,赋予人民权力。
TOP
683#

仁者,恕也

古人谈“仁”,仁善待人,仁义待民,仁心待万物。
“仁”自古以来本就是君子必备的品质,只不过随着资本的发展,人性的劣根被一层层剥开,趋利避害呈常态,利己主义遍及大众,心中的“仁义”只剩下少有的悲悯。
唯愿我们可以保持最初的纯洁,不被时代带偏,不失仁义之心,以“仁善”宽恕罪恶,以“仁义”面对黑暗,以“人性”接受万物。
最后编辑小柯 最后编辑于 2023-03-02 15:02:29
TOP
684#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理想人格、又是道德境界,即使是在当今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往往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维持。而“仁”思想中的“爱人”之道和“忠恕”之道,讲究家人之间亲慈子孝、朋友之间互信互义,是一种有益的社会粘合剂,有利于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由小及大,仁道精神对于今天国于国之间的相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与国之间的换位思考,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TOP
685#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到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思想,就是仁了。”“请问是哪些。”孔子说:“这五种行为就是恭、宽、信、敏、惠。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待人就能得到人心,有信用就能得到别人重用,敏捷就会取得成功,恩惠就足以能役使别人。”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在这之中,“仁”的思想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仁”的思想正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但有人不免会有所疑问,孔子的年代离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那时的思想现在还适用吗?就这点我觉得,虽然时代不同,但现在的我们不是不需要儒家思想和“仁”的理念,相反,现如今的社会应该要大力倡导“仁”,做到“仁”,才能使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TOP
68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思想以仁为中心,主张由行仁而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仁”作为最高范畴,核心含义是“爱人”,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躬行“仁”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怜惜他人,对他人满怀仁爱之心。
TOP
687#

回复 3楼彭守强的帖子

孔子说:里仁为美。由此可见,仁具有内在涵养的价值,生命的一切美好都是从此心根上长出来的,就像花果都是才根里长出来的一样。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人格是丰富全面的,但是无论如何是具备仁的特质的。一个君子必定是一个仁人,他能够坚守仁之道。而普通人只要能够事事遵守仁道,按照仁去做人做事,那么这个普通人也可以由此发出善良的光辉,他的人格也由此而变得灿烂。在社会中,无论是什么人都要具有仁心,才能激励人们居仁由义,才能促进人类社会走向人间正道。
TOP
688#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智者和仁者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他们不会拘泥于世俗的富贵苟且,在利益的纷争中斗得你死我活,而是将自己飘洒于自然之中,游行于山水,用山山水水洗涤心灵。他们一个活跃,一个宁静,一个快乐,一个长寿,足以说明,做一个智者和仁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仁与智都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仁的价值不可估量,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仁义的事,看似不起眼,实际上的价值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计量的。
TOP
689#

人需要仁,甚于需要水火。仁是社会运行机制,法律法规,社会秩序,公序良俗等,所以才说实行仁未见因此而死人。仁,是一切价值的核心。儒家的价值意识如归结一个字即是“仁”。那么,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儒家经典、儒家思想,首要学习以一颗仁德之心去关爱身边人,关爱社会,培养自己一颗服务大众的好仁之心。修己立人,胸怀天下,仁爱大众。以此,获得最大收益的亦是自己,因仁心养心,仁德育德,仁爱增福。有了伦理道德基础的角度和视野,我们就能发现中华文明的思想理念与人类共同价值有密切关系。中华文明提出的基本理念、儒家文化提出的价值原理,应该是表达了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基础。总体而言,可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是“和平、发展、公平、公正、民主、自由”六大理念的伦理基础。今天,面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我们可以对“仁者人也”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诠释,即“仁就是人类最根本的共同价值”,或“仁是人类共同价值最根本的原理”。
TOP
690#

“仁”是二人的相互之道,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仁字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仁”是一种宽泛的道德规范,涵盖了孝悌、谨信、忠义、温良恭俭让等等。这种道德规范太过于宽泛,也难于实现。我所理解的仁,是心境平和地待人接物,我目前能做到的也只有如此,但是我也会不断学习,朝着“仁”更加靠近。在今天,仁已经发展为博爱理论,也成为人道主义,成为普世价值观,是世界上主流的思想之一。仁的价值不可估量,没有仁就没有文明的社会。人天生就具有为自己谋利的主管天性。如果缺少仁,缺少推己及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人人都成为自我主义者,世界就没救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