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940414243444546»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631#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从人民那里得出的结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统治者若是不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就会导致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仁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仁的思想处事,就会看到世界的善的一面,也就是孔子人性本善的观点。
TOP
63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让我们待人处世圆融美满;仁,让周围的人感受温馨和平;仁,让这社会弭平暴戾之气,使每个脚落都升起美好的旗帜。而仁是可以互相影响、传递的。当我们以仁对待别人,仁就似弹力球般滚回你身旁,可以感受的温暖也是芬芳而持久的。
只要别人都秉持着仁,这社会将不会再有犯罪;只要大家接近仁、喜爱仁,那在人与人之间就会绽放美德的鲜花
TOP
633#

仁的价值

仁的价值最根本的就是体现在它构建了社会的道德与秩序,塑造了人应该有的样子。仁,是一切价值的核心。仁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儒家思想义、礼、智、信、善...都是仁德的相关体现。儒家的价值意识如归结一个字即是 “仁”。那么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儒家经典、儒家思想,首要学习以一颗仁德之心去关爱身边人,关爱社会,培养自己一颗服务大众的好仁之心。修己利人,胸怀天下,仁爱大众。以此,获得最大收益的亦是自己,因仁心养心,仁德育德,仁爱增福。
TOP
634#

孔子一生都对“仁”给予高度重视,他认为一个仁人在社会上应该是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拥护的,仁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是对他人的爱,孔子的亲亲思想,在这里得以体现。“仁”的普遍化是一个良好社会形成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如果都是仁德的人,那么这个国家会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国家。“仁”就像一个国家的核心,如果得到了它,那么国家稳固,社会平安,君民和谐,当“仁”把国家凝聚起来,就会变得强大。由于“仁”是人们心中的理想,所以一个仁人自然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即便“仁”还没有普遍出现。
TOP
63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近年来的一些恶性伤医事件中让人体会到仁的作用。首先医者仁心,这是医生的担当,他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这本是一个神圣的职位,却被极个别的恶性事件阻断了还在有行医梦的人们。对伤医事件的"零容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仁者的良好维护。
TOP
636#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仁”在今天依旧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拥有仁德。拥有仁德的人是十分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TOP
6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一字可谓是包含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全部内涵与精髓。个人要有仁心,君主要有仁德,国家要实行仁政。中国的先哲,自悠悠古代就提出了这个贯穿古今的优美且神秘的字眼,并对其进行了极其充分和完备的解释,直至今日,仁还在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与心灵,尤其是在政治和个人修养上成就颇丰。
  而关于仁的价值,我想略谈其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人利物之谓仁。”疫情无情人有情。“仁”体现在疫情中时,就是爱他人爱自己利于社会。
   每个人有小仁,那就是不给他人和社会添麻烦;社会中有大仁,那就是每个人都彼此支持支撑,守护家园;国家有仁,她给予人们希望和其他有友好往来国家帮助。
   仁,就是中国的道义,是小我的付出,是大我的奉献,是每个人都应该用心用生命去感悟体认的世间至理。
TOP
638#

    《礼记·中庸》中说:“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这是儒家一贯强调的至圣理言,真正的儒者同样也是一名仁者,它的价值无疑是全方位的。孔子有言:“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大致的意思是“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火之时,我只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他将仁放于水火之上。《孟子·梁惠王上》篇说“仁者无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把仁看成能够对抗一切恶势力的武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仁者打倒,也没有什么是仁者所战胜不了的。他既不高高在上的让人不敢靠近,也并不神秘到底无法捉摸,相反,仁者既亲近友好,又舍己为人,在与仁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全部的身心都处于放松的状态,那是一个极为舒适的环境与氛围,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已经被仁者独有的气质与风度所吸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仁者交友,我们也是走在通往仁的道路上。
     在与知者相比时,孔子谈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由此可知,知与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仁者乐山更如山,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拥有博大的胸怀与崇高的境界,无所不知却又寡言少语,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泛爱众,而亲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仁存于心,在小事中践行仁,在言行中体现仁,让仁之花开遍每个人的心田!
TOP
639#

仁爱具有意义深厚的价值。做到了人仁爱的行为,我们便会收获无数的价值。
TOP
640#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乱频繁,诸侯们不择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孟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治国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随处可见,孟子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做人方面,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TOP
641#

仁”学中内涵的人格是完善的,道德是完整的。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却不断滑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人们普遍缺乏精神归属感,一系列道德沦丧问题接踵而至,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不仅是“仁”的丧失的直接表现,更是传统文化失落的重要原因。故“仁”学的重拾与研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OP
642#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什么叫仁?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就是说要以人为本。孔子的爱人是一种博爱,包括爱自己。他的社会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生时都一样,善恶之习是后天形成的。他强调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可以成为君子,主张“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人人都有权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争取自己的幸福,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现代人权的思想。儒家的仁是否含有人权与民主思想?学术界的看法是肯定的。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指出,1687年儒家经典传到欧洲,西方人权创始人洛克等深受儒家经典启迪,儒家哲学的人性伦理或德性伦理是现代人权的哲学基础。儒家认为要做到仁,最重要的就是忠和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所以历代皇帝无不倡导“孝治天下”。说到忠就不能不说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君主制,他认为忠君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要对民施仁政,要爱民,与民同乐,以民为本。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封建社会现实存在的官本位针锋相对,从这种对立中突显出民本是民主的萌芽。
TOP
643#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范畴,历史上“仁”早有提出,到孔子这里,他将“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建立一套儒家的仁学体系。不同的弟子问“仁”的含义,孔子有不同的回答,我认为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仁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忠恕”之中,“忠”是尽己,“恕”则包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反两个方面;二是“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德的价值内核表现于外,就由“礼”体现,因而孔子十分重视遵从礼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常指出现实社会诸侯僭越礼制的行为,强调恢复礼乐制度的重要性。
TOP
644#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    中针对梁惠王想用武力恢复魏国曾经的辉煌,孟子就用战争夺民时,使父母冻饿、妻离子散来凸出“仁者无敌”。回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战争需要耗费人力和粮草,自然会使田地少人耕种,再加上自然灾害,黎民百姓自然缺衣少食而流离失所,孟子以民为本自然反对战争,提出“仁者无敌”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但他也落到了个人身上。
从个人角度看,若君王用“仁”治国,则“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样君王会称王。就是说,君王这样做得到的好处巨大,是利国利民的,换而言之,个人这样做好处也会很大,是利己利身的,以“仁”为本,则可以“从很所欲而不逾矩”。
TOP
645#

仁的价值不仅利于自己,更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首先,儒家提倡仁义道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自己以仁作为自己生存的房子,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对自己来说,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更可养成良好的品格。其次对于社会而言,每个人都以仁作为行动标准,社会将会和谐稳定。最后对于国家,国家之间都是以利益作为交流沟通的筹码,这样虽然稳定,但是倘若再以仁相交,国家之间的争端或许会比以往单纯的利益交往更好一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