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586#

仁的现代意义

我认为仁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有: ①孔子主张的“利民”、“裕民”、“富民”。与当今现代生活中富民之策,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②孔子“仁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协和关系的确立,对现代环境论所强调可持续发展相呼应。    ③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忠”现实生活中较体现出双赢的现象,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仁学思想忠恕之爱的体现。    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TOP
587#

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仁”的思想贯穿了儒家的整个理论体系,也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很多方向。仁的思想在当下有很深刻的社会价值:
1、个体追求实现“仁”的过程其实就是向更高的人生境界飞跃。社会中提倡的“仁”就是让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尤其是道德方面的;
2、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倡导发扬仁爱思想。为民办事,不要为物欲而折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帮助别人;
3、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仁”及其背后身后的儒家文化底蕴,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TOP
588#

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从文化发展的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伦理精神。它是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一种既入世又超越的人生态度。它不仅敢于展示其永恒的精神价值,而且善于创造性地重建传统,走入世界大舞台宽容而又民主地另类文化展开对话,成为与人类所有伟大的精神资源友好相处的一脉清流。
TOP
58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其价值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运用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仁”教导我们绝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巨大的价值。
TOP
590#

仁的提出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时至今日,仁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产生着重大影响。
如今,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抢劫杀人、贩毒走私、假冒伪劣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正是“不仁”的表现。而仁正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改变不良社会风气的优秀品质。仁强调一种自得性,启示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诚信守法。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用仁来规范自己,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另外,孔子强调仁政,对当代领导人如何治理国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李世杰 最后编辑于 2019-01-05 22:36:40
TOP
591#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对于水火的需要。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孔子对比的是仁德和水火对于民众而言的重要性,即仁德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比水火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更大,因此“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其二:孔子对比的是民众对于仁德和水火的态度,民众很重视水和火,因为它们都很有用,但人们却常常不重视仁德的作用,导致仁德的缺失,因此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从文本来看,孔子想表达的应该是后一种意思。因为孔子后一句说的是民众对于水火是重视的,这种重视甚至过度了,以至于“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但是相对的,民众对于仁的重视或者说践行却远远不够,因此“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因此,孔子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们目前对仁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也就是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更加重视仁,更加践行仁的愿望。
TOP
592#

孔子将智者与仁者同时并举作为对比,指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特点。智者喜欢水,因为水是不断流转变化的,而智慧往往就体现在各种变化或者变通当中,从水中能理解自然的变化,这是一种智慧,从水中亦能领悟人间世事的变通,这又是另一种智慧,因此,从水中,智者能获得很多智慧,故“乐水”。仁者喜欢山,因为山是不变的,稳重的,而仁就是这样一种不变的东西,古时人们形容君子的气象,往往会说,望之如巍峨高山,这就是仁者的气象。山中有草木虫鱼,有繁花盛开,这正是仁者内心的世界,仁者内心自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生意盎然,因为一个仁德的人内心是能够包容万物的。仁者就像巍峨高山,自成一派,独立于天地间。故“仁者乐水”。所谓动静之分,不过是仁者和智者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水不断流动,智者亦于动之中获得智慧;山沉稳不移,正如仁者面对纷繁世界仍能坚守内心,以静观动。而“知者乐,仁者寿”则是这两类人的不同特质带来的结果。孔子在这里虽然将二者作为对比,但孔子并无意对二者做高下之分,因为从文本来看,智者和仁者是同一层次的,只是他们二者特点不同。我认为这二者不仅没有高下之分,而且可以同时成为一个人的特质,这或许也是孔子想传达的思想。因为正如山水本就不是截然分离的,反而是互相依靠的,仁与智这两种品性也是相得益彰的;同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是动或者静,而是应该在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将仁与智相结合,一个人才能最好地“成人”;而乐与寿同样不是分离的,乐者总是更长寿,长寿者也不可能成日不快乐,正如仁者不智,则趋于迂腐;而智者不仁,便近于小人。因此,在解读这段文字时,将二者结合起来看,才是最有益的。
TOP
593#

所谓“仁者无敌”,可以有两种理解:仁者不树敌,以及仁者不可敌。所谓“仁者不树敌”,又有两个方面:其一,仁者不会主动将他人视作自己的敌人;其二,他人也不会将仁者视为自己的敌人。在这里的“敌人”,我将其理解为在利益之争中的敌对者。那么上述的两个方面,不管是不把他人当做敌人,还是不被他人当做敌人,原因都可以用道德经中一句话解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仁者不重视利益,那么自然也就不会为了利益而把别人视为敌人,而其他人也同样了解仁者的这一特点,故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敌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仁者不树敌”。而在另一个意义上,又可以说“仁者不可敌”。上文所述的“仁者不树敌”中的“敌”,指的是利益之争的敌人,但仁者确实又有“敌”,这个“敌”就是那些不仁的人。那些不仁之人是仁者最大的敌人,因为仁者的最高目标就是让“仁”播撒在每个人心中,而那些不仁的人则试图破坏这一过程,因此,仁者必然要与他们进行斗争。而因为“仁”是人之本性,所以“仁者”实际上是在恢复人的最本质的特性和力量,这一过程虽然可以被阻挠,但最终这一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仁者不可战胜,这实际上是“仁”本身不可战胜。
TOP
594#

人们需要仁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仁有百利而无一害,人需要水火才能得以生存但也能因水火而死,人需要仁,也可以为了仁去牺牲自己,但不会因仁而死。真正的仁者无所畏惧,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不会因他的艰难而倒下,而会迎难而上,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之事。仁的价值不在于会让你获得什么利益,而在于让你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去面对世界。所谓仁者乐山,在我看来是仁者的宅心仁厚的体现。仁者静,即仁者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随意的改变自身的信仰。正因如此,仁者无敌。
TOP
595#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孔子的这句话不甚苟同,这世界的确肯定是存在因为践行仁德而死的人,有些成了英雄,永远活着,而有些被世人遗忘或从未知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感觉狭隘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温饱思仁爱,仁,许多时候是在不触犯自己利益前。大仁者,除外。
TOP
596#

为政以德,则民心收抚,群贤毕至;统治以礼,则教化万民,统一朝纲。此二者皆为治国所用。为政以德,可彰天子之厚恩;统治以礼,可掩王庶之不平。此二者相得益彰,可使国泰民安。
TOP
597#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TOP
598#

孔子人的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也,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是安身立命的根据,不管生活是艰难抑或是安乐,都以“仁”为最高追求。没有仁德的人经不起困顿、贫贱的考验,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一蹶不振;也经不起富贵与安逸的考验,易于陷进安逸的漩涡,越卷越深,直到被世俗的洪流所淹没!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也克制在顺境中的贪欲与自我满足感,才能不被世俗所迷失。
TOP
599#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这里孔子所讲的“仁”具有哲学上所说的世界观的意义。他既是指导人们的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又是改造世界观的原则。
TOP
600#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