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738394041424344»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601#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思想关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仁”,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最后编辑武定敏 最后编辑于 2019-11-29 20:53:41
TOP
602#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有固定的含义。先秦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孔子对仁的理解是:苛政猛于虎。孟子对义的理解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华古圣对仁和义的理解,对当下社会非常有参考价值。在现代生活中,“仁”可经过诠释而产生现代价值,即“个体道德价值”、“社会伦理价值”和“人的自觉精神”。
TOP
603#

孔夫子在春秋时期倡导“仁”,为的是重新恢复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重整社会秩序,以恢复到当时文王时期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提倡仁义,同样是为了整饬社会秩序,让人世间不再冷漠。为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奠定桥梁,为社会向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我们时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某某见义勇为等等事件,这是为了引导我们的社会风气。没有了“义”这一基础,经济贸易的往来,就少了可以信赖的基础,没有了义,人与人之间只能做到冷漠相处。
TOP
604#

水是生命之源,火对于加热食物非常重要,而食物也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要,《论语》中把“仁”看得比水火还重要,可见儒家对于仁的推崇。水火虽然对于人类重要,但是是一把双刃剑,水火无情,多少人因为溺水蹈火而死去,但是却没有人因为践行仁德而死的,所以,让我们努力践行仁德吧!
TOP
605#

               读“未见蹈人而死者也”有感
辅稷能天下,宽仁所谓贤。浮名生劫火,片雪羡春烟。
秦鹿一时老,铜驼百代传。尔曹皆若木,曷必忖虞渊。
TOP
606#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仁的含义很多,最主要的含义“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意义:孔子认为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TOP
607#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学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深刻体现出孔子对社会民众的关切,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仁”的内涵丰富充实,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6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认为仁的价值在个人层面就是要有仁义之心,怀有同情心,关爱他人,约束自己;在国家层面,就是君主对百姓要有仁,关心黎民百姓,教化百姓,使人民都怀有一颗仁义之心。
TOP
609#

《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先生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只有仁人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关于仁的价值,可以将孔夫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与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理解。首先,孔子提倡“爱人”,希望人们和谐相处,无论是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有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其次,从孔子所支持的君子“仁政”统治,能够使国家安宁繁荣,以德化人,使民族不断继承壮大。
TOP
610#

在《论语》等经典中有许多对仁的阐释,“仁”不仅仅是要求一个人心地仁慈善良,更重要的是怀有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能够对他人遭遇感同身受,可以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正如独善其身不如达济天下,要对万事万物都怀有仁爱之心,“仁”一字对我们是极高的道德追求,人与人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人们道德可以不断完善进步,与仁密不可分,我们也要在对经典的学习中去寻找“仁”。
TOP
611#

儒家常言仁,把仁当作完美人性的最高体现,是一种通过道德修养达到的理想人格境界。仁实质体现的是人类良知,属于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仁蕴含着儒家的价值信念,这种价值信念只能在个人对真实生命的内在体验中被呈现出来,所以朱子强调体仁,强调通过体悟去把握、回复人善之本性。
TOP
612#

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仁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
TOP
613#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之所以能几千年来被奉为圣人,我想,除了他主张的克己复礼符合社会安定要求而被统治者推崇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
       自己就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居有丧者之侧食不下咽,感人之痛而哀,真正做到共情而不是同情。但他的性情让他做不出置旧主不顾的“不义之举”。历史的真相我们或许已经无从得知,但其中闪耀的人性的光辉,却可以始终映照前路。
TOP
614#

“仁“这个字,二人成仁,仁爱之心,永远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生发出来的,区区两万字的《论语》,“仁”字被提到109次,“仁”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中的基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那么,就用树立自己的心去帮助别人去树立;“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将自己的心去与同类的人做一种心灵的模拟,这就是仁义最基本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非是讲眼前人、身边事。当下完成,把它推广开来,不需要多么远大的理想,也不需要位高权重。
TOP
615#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问仁,即很多人询问孔子,何为仁?如何发挥仁德的胸怀?这也是孔子价值观的最高原则性规范。中国哲学之四方架构本体论、功夫论、境界论、宇宙论,在本章中皆有具体的表现。从本体论角度讲,人人皆有仁心;从功夫论角度讲,人人皆可以实践仁;从境界论角度讲,几乎无人可以达到仁,但仁本具有;从宇宙论角度讲,客观世界存在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