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536373839404142»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571#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诚如裘法祖老前辈所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者,仁心呀!
TOP
572#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我认为,“仁”主要分为仁政、仁礼、仁德,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为政以德,统治以礼,修身以道。孔孟皆提倡以仁政治国。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为政以德,则以百姓为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君如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深知这一道理,故施仁政,方有贞观盛世。
管仲曰:君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秦始皇嬴政早期实行商秧变法,体恤民心,则国富兵强,统一六国,完成大业。晚期施行暴政,焚书坑儒,终招致灭亡。
仁者,实为君子,甚为圣人。
仁,德之根也。由仁而生:孝,悌,忠,信,勤,俭,义,恕。
孝,仁之本也,教之所由也。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573#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的前前后后,孔子一直都在强调着仁。在孔子眼里仁是仅次于圣的道德标准。
礼乐,在孔子的世界里,是用来教化人民,服务天子的一种手段。同样在他的世界里,一个人不具备仁的道德水准,礼乐对他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仁,是区别于化外蛮人的准则,任何一个华夏人民都该具有的德行。
说起来仁之上一种道德,一种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道德。就如佛家说的:众生皆有佛性。
“依于仁”便是对众生的要求。搬到今天,便是我们的“八荣八耻”吧!
TOP
574#

孔子聚焦社会,仁乃人们迫切需要的东西,但是真正行德行之事的人却少之又少。儒家推崇用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但是后来学习了陈亮的王霸并用学说,觉得其实完全靠仁来治国是行不通的,仁必须要从思想上去进行教化,但并非所有学习到的东西都会运用于实践。不敢随便下结论说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是人逐利的心是一定有的,仁者智者都有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治理国家,但是不意识到常人的逐利之心而一味地教化世人儒学之道再实践操作上是存在困难的。仁固然是好的,但立足于现实来看,具体怎么样才能让仁遍布天下人之心又需要另外的方子来起作用。
TOP
575#

具体来讲,“仁”面对现代生活,经过诠释所有的现代价值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仁”具有个体道德价值,此由“仁”之“爱人”的核心含义所得。所谓个体道德价值,是就“仁”作为内在德性而言的。“仁”的核心含义是“爱人”,或曰“仁”之“本旨”为“爱人”。毋庸置疑,“爱人”之“仁”在现代生活中亦有普适性,因为它揭示了人具有区别于禽兽的道德属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因此,凡是人皆需“以修身为本”。诚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所谓“修身”,主要是指作为“内圣”的道德修养,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由此“内圣”,才能有作为“外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质言之,道德修养是整个人生实践的起点,也是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关注自己的道德属性,进行日常的道德修养,乃是人之为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显然,由此来讲,“仁”有助于消解现代生活中的道德虚无主义。
其二,“仁”具有社会伦理价值,此由“仁”之用为“忠”和“恕”所得。人类生活的显著特征是为了生存而组成社会组织。对此,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生不能无群……”其实,之前孔子对此已经首肯,因为其论定“仁”为“爱人”正是以此为前提的。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说:“仁字乃由两部分构造,其一为人本身,另一则表示众多而为社会之意。”正因如此,才有所谓“仁”以“爱人”为本,也才有以“忠”和“恕”为用。质言之,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必须考虑社群的秩序,而此即为社会伦理的范畴。具体来讲,现代生活之人伦虽很复杂,但依然可归结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上下五伦。面对这五伦,人之行事亦不外是“忠”和“恕”:一方面,“积极地”将己之所欲施于人,此为“忠”;另一方面,“消极地”将己之所恶不施于人,此为“恕”。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孔子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毋庸置疑,由此来讲,“仁”有助于提升社会伦理水平。
其三,“仁”凸显了人类的自觉精神,此由“仁”之践履原则“克己复礼”所得。按照孔子的理解,“仁”和“礼”是一致的,否则就不会有“克己复礼为仁”之说。不过,要达到“仁”,关键在于“守礼”,而“守礼”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自觉。也就是说,若自己不追求,不努力,不仅无法“守礼”,“仁”的目标也将等于零。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具体来讲,“克己复礼”需要将“守礼”落实于日常生活,“视”、“听”、“言”、“动”均须“守礼”,而“守礼”的关键在于主体之自觉。对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被称为“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因此,对于现代生活中的公民来说,可怕的不是其不具备“仁”,而是其丧失了追求“守礼”的愿望,丧失了对“克己”的自觉。显然,“仁”所凸显的自觉精神不仅是化解道德虚无主义的关键,而且是提升社会伦理水平的关键。
TOP
576#

“以仁待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__________《孟子》 仁爱如酒,只有历经酝酿的艰辛,才能品得醉人的香醇;仁爱如歌,只有用带血的手指,才能弹出天籁的雅韵……这个世界需要仁爱,这个时代需要仁爱,仁爱不会因时代进步而消失。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应以仁待人,这不光是现代人所提倡和发扬的,还是古人们所追求的,他们用其一生来诠释了它。仁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仁爱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仁爱也是干涸的土地上降下的一滴雨露。因为仁爱,鲜花越发地美丽,人生越发地美满;因为仁爱,我们和谐融洽,心平气和,社会风气良好;因为仁爱,我们关爱他人,胸怀宽广,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这也是中国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力量。当然,这只是片面的,因为仁爱在我看来,它没有准确的定义,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它,只要是好的,他们可以以每一个行动去诠释它。
相信吧,每个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如果现在还没有体现,那只是你暂时把它锁在了内心深处,只等你去重新开锁。
TOP
577#

自程明道后将仁作为高于义、礼、智、信更为根本的本体时,便开启了牟宗三说的所谓宋明理学心性论上的形而上学化的道路。但他的万物一体仁的思想和于性对应之仁分别被王阳明和朱熹发展。这时的仁已与孔子处不同。
TOP
578#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认为儒家的“仁”学显得尤其重要。孔子曾说:“泛爱众,而亲仁。”如果把他所言这种对家庭成员的情感延伸到社会上的其他人身上,再加上与义、礼、智、信的作用,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是可以建立的。到那时,我们又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迈进了一步。
TOP
579#

因为被流行歌曲、动漫影视的滥用,“仁者无敌”听起来好像有些搞笑,但仔细品味,“仁者无敌”恰恰是对仁的价值非常直白的表述——仁者,无往而不胜。这似乎与我们的一些常识和直觉相悖,难道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吗?我是这样理解的,仁者的胜利,是道德上的胜利。终极的较量,往往不是智慧与武力的较量,往往不是身份与钱财的较量,而是善与恶的对抗。正如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一个具体的人可以被杀死,但这绝不意味着他被邪恶战胜了,相反他的正义精神永远的站在邪恶的对立面,永远不会被打败。这正是仁的价值所在,仁是天然的度量衡,如自然法般昭示着普遍法则的存在,仁被天然的规定,仁者无人可以战胜。
TOP
580#

当国家面临危机时,总会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在这些人的身上,仁体现得淋漓尽致。黄继光为了战友,牺牲自己,堵住了机枪枪口;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毅然决然的去炸碉堡;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战斗的胜利,生生忍受了烈焰焚身的痛苦。他们不是没有亲人,也不是没有感情,但为了革命胜利,他们依然牺牲了自己。这,就是仁。
TOP
581#

仁在住家思想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一切体系皆源于仁。朱熹曾经解释过:"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他认为仁是心的德,是爱的原理。程颐也曾经说过:爱自是情,仁自是性",然后,仁在中国文化里是不可以以字来做训诂的。也就是说仁具有不同情况不同定义的特征。而"爱之理"之实说是就人说的,天地则无所谓爱不爱,"心之德"之虚说则是通天人而为言,若进一步落实了说,在天是"天地生物之心"在人(包括物)"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分开了说,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四德,而元无不统"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仁无不包。仁是之"爱人之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而仁的在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地位的另一种表现。
TOP
582#

“仁” 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帮助、同情等,也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问题,《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君子应该心系天下,乐于助人。《论语》中还说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说的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宽以待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硬推给他人,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应该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落实到日常行为上的体现。
TOP
583#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584#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仁”主要分为仁政、仁礼、仁德,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为政以德,统治以礼,修身以道。
讲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贵品”时,首举的就是“仁爱”。基督教国家讲博爱,中国人讲仁爱。仁爱不仅是重要的核心道德,而且可成为道德信仰和信念,仁爱的关系、仁爱的社会已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价值理念,不仅是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而且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根基元素。
TOP
585#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