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541#

  我要诚恳地说:儒学的精华就是做人——做一个真正、纯粹的人!!!由做人而入道——天人合一之境!!!
不谈宗教信仰,只说现实中的做人。前提:不谈宗教信仰,不谈形而上学,只说现实、只说社会。在我看来,儒家的整个理论与实践体系就一个核心——认识你自己!做好你自己!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TOP
542#

仁,就是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建立在自重、自爱、自强基础上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礼之用和为贵”,“礼”作为仁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旨在实现人们相处的和谐。
TOP
543#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已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孔孟皆提倡以仁为本,孟子更多的体现以仁政治国,而孔子侧重的是修身,即个人的修养。
曾听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可见仁对国的重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可见仁对我们的重要。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544#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545#

儒家讲仁者爱人,仁爱一直是孔子宣扬的最重要的观点。智者仁者的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导致他们所作所为不同的原因。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以智为最,想的是一件事怎样做才最有智慧,而仁者想的是怎样做才是爱人的,才是让能所有人都幸福快乐的
TOP
546#

孟子讲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孟子认为要施行仁政,对百姓好才能有助于君主更好的治理国家。而且对自然也要实行有节制的砍伐捕捞,这都是体现着“仁”的道理啊。人与自然也要学着和谐相处。
TOP
547#

仁是宽厚仁爱,简单讲就是关系他人心系大众,心中有仁义的人越多,社会自然也会越温暖,因而仁有利于各种人际关系,甚至对社会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仁义也是个人价值的升华,心中有仁的人超脱了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危,例如在灾害中抢险救灾的英雄,将仁义贯彻在自己的生命中。
TOP
548#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TOP
549#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文化象征,它是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等一系列美德,具有广泛的含义,仁这一观念自孔子提出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被统治者重视,所以仁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有着一定的历史基础。建设社会道德需要唤醒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而仁把爱人作为道德的义务意识,倡导人们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共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是我们实现其他利益的前提。
TOP
550#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已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孔孟皆提倡以仁为本,孟子更多的体现以仁政治国,而孔子侧重的是修身,即个人的修养。
曾听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可见仁对国的重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可见仁对我们的重要。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551#

仁孝是孔子的重要的思想,仁和孝在孔子那里不仅使人的外在行为,更是个体的感悟,仅仅是外在行为所体现的仁和孝那只能称之为外在的礼(节),是形式,而不是内涵。真正的孝是自己用真心去体悟内心的不安,是对自己父母的爱。仁则是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内心的仁孝才是真正的礼。这样的仁才是孔子所追求的。这样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会安居乐业。这是仁的终极价值。
TOP
552#

仁是众德之本,那么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又有怎样的价值?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于火的需要。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试想,水火乃是生命之源泉,把仁比作水火,可见仁的重要性。
古有,提倡施行仁的国君,受到百姓的爱戴,能开创太平盛世。可以知道,仁的重要性是治国之本。而且是为人处事时的重要原则。所谓“仁者无敌” 即,仁义之人不可战胜而且是一份重要的美德。仁者惹人爱,人爱之。
TOP
553#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TOP
554#

孔子“仁”的思想,在我看来,具有如下现代价值:“仁”思想启迪现代人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明白“仁”其实是一种对他人的无私的付出与爱。
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另外,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孔子告诉我们,要做到仁,要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这就需要自觉落实视听言动。
“仁”的境界不容易达到,要行仁却不难,关键看有无这种追求。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这告诉我们现代人,自觉反思和严于律己的精神,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TOP
555#

孔子的仁学思想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孝悌”思想教育人们要尊敬长辈,爱护幼小,比如孔子的仁学思想让我们尊师重教,让我们懂得礼义廉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