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526#

“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仁”的普遍性和情感性,对个人,国家和社会都有着这重要的意义。“仁”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需要具体落实到日常的事情当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体自身需要将“仁”求之于己,人作为主体通过内心的自觉和主观努力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则是“仁”的普遍性和情感性的充分体现,当人人都内求于“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社会上便充满了这种爱人的氛围,人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社会安定和谐,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会提高,从而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TOP
527#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有很多说法“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矣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总的来说仁就是要品行端正,不做不道德的事情。仁的价值就在于鼓励要求指导群众品行端正,讲道德,从而能够得到幸福。仁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社会,仁的思想修养个人,利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者无敌”也可以看出仁的价值无法估量,人可以带来和谐,人与人之间也好,整个国家也好,和谐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TOP
52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见钱眼开,斤斤计较蝇头小利,甚至泯灭良心,把金钱利禄视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什么理想、道德、精神追求,全被他们抛在脑后。现代社会中黄、毒、赌的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就因为这些人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崩溃了,道德意识淡薄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每况愈下,道德危机突显,各种社会冲突接踵而来。因此,重新唤起道德追求,抵制物欲的侵袭,高扬道德理性和仁爱精神,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而且可以促使人们道德习惯的养成,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道德基础。孔子的“仁”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民族共有的家园,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隐藏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孔子“仁爱”的思想有着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TOP
529#

孔子认为需要做到两点,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就是说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二、“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而这两点正是《论语·里仁》中所提到的“忠恕”两字。孔子所提到的这两点不正是现在社会缺少的品格吗?当今社会不少人为了自己的成功而不顾别人利益、自己不干的事而去强加到别人。这不正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信任,人之关系差正真的根源吗?如果能做到“忠恕”两点,多为别人考虑,做到将心比己、推己及人。人际关系何来不和?
TOP
530#

仁者爱人,仁者敬人,"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531#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最后编辑贾鲁岳 最后编辑于 2017-05-31 17:22:30
TOP
532#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533#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534#

先秦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孔子对仁的理解是:苛政猛于虎。孟子对义的理解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华古圣对仁和义的理解,对当下社会非常有参考价值。
TOP
535#

儒家“仁”的学说体现出了儒家人文主义的深刻的人道关怀,这便是珍惜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古代人很不幸,生下来就有阶级之分,如果不幸属于奴隶或百姓阶级的话,人命是不值钱的。孔子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在那么早的时代,就看出了每个人具有同样的尊严。
何谓“同样的尊严”?当人没有饭吃的时候,还有尊严吗?孔子认为有,因为“人性向善”。“向善”两字代表人有巨大的潜能可以行善,行善之后,人的价值自然呈现,从而改变自己生命的形态,最后成为君子、圣人。
儒家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肯定向善的力量是由内而发的,所以人人平等。社会上各行各业有各种能力的要求,竞争的条件也不一样,因此由外在看来,人永远不可能平等。真正的平等是指内在的平等,是实现价值的平等,这就是仁的价值,也是儒家的特色。
TOP
536#

追求富贵、摆脱贫困是人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是合理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鼓励民众创造财富,但前提是每个人取得的财富必须是合法的。可是,有很多企业只顾片面地追求利润,甚至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毒奶粉事件、毒馒头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企业为了取得高利润,不惜损害老百姓的健康。从短期看,企业似乎赚了钱,但从长远的角度思考,这些企业最终会被老百姓所抛弃,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即便是富贵,如果不以其道得之,我们坚决不要。
TOP
537#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生活学习生活。仁者爱人,作为领袖更是要学习“仁”的精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TOP
538#


孔子“仁”的思想的第一个精华,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
孔子思想中的“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
“仁”的最低要求是“爱人”,最高境界是“惠施于民而济众”。
“仁”思想启迪现代人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明白“仁”其实是一种对他人的无私的付出与爱。
TOP
539#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施行仁义的人在我看来总是无坚不摧的,因为他有一个强大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但当一个人他的心里有仁的时候,他行仁义之事,那么“仁”也必会成为他最为坚硬的盔甲。人人行仁,社会也必然和谐、繁荣。
TOP
54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怀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更好的践行并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古之圣人尚且能做到仁爱,而如今的我们又怎能不尊圣贤之道,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