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466#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对于仁义的人,将仁与义牵涉到多娇的大好山河中就会感觉,仁与义的不可亵渎性,从国学的角度谈起仁与义,总会让人感觉高不可攀,有种无法践行的感觉,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的疾苦,没有战争的伤痛,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践行仁与义,不是的,但是我们究竟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践行仁义与道德,做一个仁者,智者,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平常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也许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最好的仁义之行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吧。
TOP
467#

何为“仁”?简单的解释是爱人,深入的解释是孔子回答颜渊问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认为他最好的学生颜渊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的最佳典范,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在儒家看来,“仁”就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孟子说,“仁者人也”,真正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杜维明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体现“仁”的光辉,也就是同情心的显露,良知的发现。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可以体现,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学做人,这是永恒的过程,是和其他的动物最大的不同。
TOP
468#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仁’所倡导的自我修炼、同情他人、人伦日用的常道、与万物一体,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重要价值。
    “仁”就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孟子说,“仁者人也”,真正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体现“仁”的光辉,也就是同情心的显露,良知的发现。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可以体现,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学做人,这是永恒的过程,是和其他的动物最大的不同。
TOP
469#

仁以治世救民。天地有道,道不行治之以德,德不行治之以仁,仁不行治之礼,礼不行治之以义。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仁好像不存在,礼大概才刚刚开始,而我们应该实在义治之中。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TOP
470#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471#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TOP
47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换句话说就是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要一味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要学会关爱他人。
TOP
473#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在古代,“仁”使得整个社会都遵从一种合理的道德准则而有序的发展,在现代,“仁”仍然具有教化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和价值。
TOP
474#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古代的乐包括舞蹈,孔子又十分重视乐,他认为好的乐有宣泄情感、协调人际关系的功效。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却不仁,那他会怎么来对待礼仪呢?作为一个人,却不仁,那他会怎样来对待音乐呢?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其中的核心所在,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的蕴涵在孔子的哲学观、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经济、法律、美学等等会影响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的思想之中,体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于是乎,树立正确的仁的观念,是让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所必须的。
TOP
475#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其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TOP
476#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将这种爱恨观在行动中实践,中国传统的“仁”不但不会过时,而是会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TOP
477#

子曰:“ 巧言令色,鲜仁矣。”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TOP
478#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TOP
479#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480#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国古有“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