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421#

仁的价值在于其对人自我的ing想跟修养,可能表现出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它却能带给人自我的提高与精神的享受,仁义之人自我的体现就比平常人多出不凡的气质,在生活中,学会仁是很重要的。
TOP
422#

仁是理性的爱。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是其“仁”的理性内涵。

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人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平等

的人,将心比心,把人最天然本质的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最终及于全社会。这是仁爱精神的理性推演。
TOP
423#

.在“仁者爱人”中,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就像是根,爱就是苗,只有在仁的基础之上,爱才能够生根发芽。只有具备了仁,才会拥有爱。那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就会离我们不远啦
TOP
424#

"仁”的价值在于对整个社会的教谕意义,市场经济下,很多人抱着利益为重的想法,金钱利益胜于道德价值,没有仁的社会,即便经济发展了,可是社风日下,社会环境冷漠,同样是社会的倒退。践行仁义,是要求把道德思想建设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
TOP
425#

“仁”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在人与人关系价值观上,强调人人出身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强不息,激励人们奋斗。在政治人权上宣传平等,信奉“性本善”,“天下为公”,没有不平等,提倡开明的政治。
TOP
426#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政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可和现代社会契合的。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育,大到管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入内勺理想人格涵养体制。
TOP
427#

孔子对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拥有其相称的公道性及实用性,这也恰是孔子思想的强盛性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供给了实践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整被后人所汲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428#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429#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430#

前前后后,孔子一直都在强调着仁。在孔子眼里仁是仅次于圣的道德标准。

礼乐,在孔子的世界里,是用来教化人民,服务天子的一种手段。同样在他的世界里,一个人不具备仁的道德水准,礼乐对他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仁,是区别于化外蛮人的准则,任何一个华夏人民都该具有的德行。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说仁重于礼,或说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义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正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于乱。
说起来仁之上一种道德,一种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道德。就如佛家说的:众生皆有佛性。

“依于仁”便是对众生的要求。搬到今天,便是我们的“八荣八耻”吧!
TOP
431#

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搜索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432#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433#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TOP
434#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TOP
43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仁道精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忠恕恻隐的仁爱精神,二是生生不已的发展动力,三是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当今人们真切期盼和平发展,却受到强权称霸、恐怖战乱、欺诈掠夺的困扰,人类要想达到和谐共处,实现互利共赢,不妨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汲取和借鉴一些理性发展的思想精华。
儒家仁道精神最基本的思想是忠恕与恻隐,也是孔孟仁学与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孔子论“仁”因人因时而异,没有统一界定。因为“仁”不是任何具体的道德要求,而是“全德”之称谓,任何界定都将是对它的限制,都不足以表达其完满性。这并非说“仁”无确定含义,只是说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必须与具体的事物与环境相联系,不能片面加以理解。“仁”的重要含义之一便是“爱”,儒家之爱的范围很广,其中当然也包括爱己,即爱惜自己的身体与自己先天的善性。但爱己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爱,儒家的仁爱显然超出了这一范畴,它不仅是爱己,更是爱人。孔子曾明确的讲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之“爱”不仅超越了爱己之小爱,而且在情感层次上达到了“泛爱众”的境界。儒家的爱人思想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爱的方式和要求,故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提问,作出过不同的回答。《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仁忠。”(《子路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宝,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篇》)这都是“仁”的具体内容和践行仁的具体方式,虽然表述各异,但其中都体现出总的精神即爱人。“恭”是爱宾客,“敬”是爱尊长,“信”是爱朋友,“惠”是爱民众。孔子提出了两大仁爱原则,一是“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孝悌为仁之本”。“克己复礼为仁”是解决爱人与爱己之矛盾的原则,它要求两者发生矛盾时,应限制爱己而扩充爱人。“孝悌为仁之本”则是肯定爱人的等差性。儒家认为,万物皆有其根,人之根便是其所源于的血亲。故在爱人中爱亲要较之爱他人更亲切,孝悌之爱较之恭敬信敏惠之爱更根本。发扬仁爱就必须与主体自身的心理感受、道德修养、事功建树和人格完善紧密结合起来,以己之心理感受去推及人之心理感受,以自己的率先修养、事功建树和人格完善去促进、带动他人的道德修养、事功建树和人格完善。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体现了推己以及人的“恕”道,这是从消极方面去爱人,是仁爱的最低要求;后者体现了尽己以待人的“忠”道,是从尽己方面去爱人,是仁爱建树的高层次要求。孟子认为仁有恻隐之心就如同其有手足四肢一样,是自然的,“恻隐之心”是与生具有、不需学习而自然知晓的“良知”。仁只要顺其本性便可将这种“良知”转化为理念,还把这种先验的道德能力视为“良能”。孔孟所宣扬的这种仁爱精神一直为后儒所集成,程颢言“切脉最可体仁”,认为仁爱之心对于仁爱物件一触即感,如见到他人疾苦,则自会生出同情之爱,见到尊长,自会生出敬重之爱;反之,则斥之为“麻木不仁”。程颐则谓“爱自情,仁自性”,情自性生,爱由仁出,把仁与爱视为体用关系,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性。朱熹将“仁”理解为“心之德,爱之理”。王夫之更是继承孟子良知思想,视仁爱为主体中原本之良知。儒家将“仁”理解为仁爱精神,视之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也成为儒家推崇的共同宗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