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43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如下现代价值:
一、道德价值
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二、 社会伦理价值
孔子宣扬的那套“礼”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出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需要我们从社会共同利益和共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为建立和谐社会尽一份分内之责。
三、人类自觉精神
“仁”的境界不容易达到,要行仁却不难,关键看有无这种追求。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这告诉我们现代人,自觉反思和严于律己的精神,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TOP
437#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对于个人来说,仁可以使一个人成为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因为他们总是怀着仁爱之心和爱人之心在践行着自己的仁爱之道。在这种极大的推力之下他们能迸发出常人所不具有的火花,作出对人类和社会巨大的贡献。
TOP
438#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关于“仁”,孔子给出的解释是“爱人”,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说文》与孔子的解释大同小异,“仁”是个象形字,《春初•元命苞》里将其拆解为“两个人相互亲近关爱”,《礼记•经解》拆解为“上下相亲”。两个人相互亲近关爱本是良俗美德,解释也都有此意,而《礼记•经解》中的“上下相亲”之“仁”,“仁”中两人,一大一小,有高有低,上下有别,有不平等之意,而社会本就有层次,此类不平等难以消除,任何二人均不能完全平等,不平等之人走在一起,要相互亲近关爱,定会产生摩擦,故一路上二人均需“忍”。所以“忍”即“仁”,“仁”含“忍”,仁者平世。
TOP
43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即仁义。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TOP
440#

、“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TOP
441#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442#

仁爱是以君子视善、语善、行善,博学于文,守之以礼,仁而爱人,持而久之,所行之处无处不得自在,至善生神,神生仁爱,仁爱就具足智慧,智慧足以成就一切。
TOP
443#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TOP
444#

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如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 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三、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作为仁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所谓“克己复礼”,我们认为,就是克服一己私利,恢复正常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由此发展成宗法制、分封制和继承制,确定尊卑贵贱不同等级的物质权益和交往方式。  孔子的“仁学”思想,适应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这种思想之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一理想道德,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无所顾惜。同时,“仁”之思想亦为历史上一些进步思想家合理地吸收,成为批评、揭露和谴责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武器。许多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以此“仁”字,坚定自己的意志,做出可歌可泣的事业来。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就是这样的典范。刘少奇同志曾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因此,像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等无数光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了人类最伟大的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TOP
445#

仁者爱人
然而现在的仁者甚少,仁心更少。在仁的背后,充斥着利益和权利。我也没有见过一个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着包容世界的仁心,也许是我浅薄,现在的世界,大写的人少,平凡的人多。人们不再把儒家思想把“仁”,当做信仰。
当然善人是有的,仁者是有的,在这个社会里,是否会被发现呢
TOP
446#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TOP
447#

孔子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448#

责任本身就是仁的价值所在。“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仁”作为人的道义责任和追求,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求人有一颗慈爱宽宏之心,自己想要成功也要使他人成功,自己要通达发展也应使他人通达发展。这要求人从内心将“仁”担当起来,推己及人,矢志不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高出生命的价值取向,推崇“仁”道,实现“仁”人的自我完善,其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TOP
449#

    仁义应该是给了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吧,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而什么又是杜绝的。这让我们的努力有了方向,明白即使独自修行也是有固定的方向而不是盲目乱窜的。
最后编辑莫知之 最后编辑于 2015-06-21 19:08:51
TOP
450#

         学仁,不仅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更是为了对社会做贡献。而在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之前,对自我的要求必定是高的。所谓穷则独善其身,我们学仁要如智者般活跃快乐,仁者般宁静长寿。只有这样,才有资本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什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