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376#

孟子在《仁者爱人》里面说道: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的,是充满爱意的。仁者具有大智慧,很难想象如果世界没有了仁字,在人们心中没有了仁,那么仁德散失,甚至于社会道德的沦落和人心的流亡。有仁才会有我们现在充满美好的和谐的今天,才有现在的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TOP
377#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378#


“仁”不是高不可攀的琼楼玉宇;但要真正做到也并不容易。孔子认为,“仁”应该是从切近的事例做起的。如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他认为只要用力实行就能做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反之,如果不用力去做,就别想达到“仁”的目的。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问题,对“仁”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理解和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

我至今还记得殷雪梅老师的故事,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她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用壮举诠释了仁爱的深含。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搭起播洒仁爱的桥梁,每个人都成为传承仁爱的纽带,每个人都以爱为乐,以奉献为乐,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一个和谐美满的新社会。让我们一起以爱育人,传承仁爱;一起传递仁爱,做个仁爱的人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5 22:35:09编辑过]

TOP
379#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在现代社会中,亦是“甚于水火”。由于新闻报道过大量的敲诈、勒索、骗局,使得我们现在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未真正迈出家门之前,我们都觉得社会的阴暗面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慢慢地,我们身边的朋友、同学也遭遇小偷、陷入骗局,我们就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更不必说相互亲爱。当然,社会上的温暖当然比阴暗多。在微博,QQ,微信等可以交流的平台上,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一起唏嘘这个社会有多阴暗,而是去弘扬那些让我们温暖的事迹,慢慢地挽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相互亲爱。

TOP
380#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夫子在这里指出了仁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周游列国行仁义之道的动力所在。

TOP
381#

仁,这个从古代就一直被传承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流传至今。我想,不管过了多少年“仁”这个思想都会活跃在我们的历史舞台,永远不会退场。因为它不仅仅道出了我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也道出了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为基准来治理国家,人受用,社会受用,国家受用,看似一个很简单的字,却蕴含着深刻意义,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TOP
382#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们的使命是使我们的社会不断革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更为重要,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对全人类作出贡献。

TOP
383#

儒家仁爱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家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性善论、君子论和仁礼论诸方面,儒家德性伦理是构建当代世界德性伦理学的宝贵资源。

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仁爱之士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大爱大德精神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

TOP
384#

   孔子所说的仁包含诸多方面,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调人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来完成对仁的追求。

   但在今天,加强自身修养,追求人却成了不少人纠结的问题。例如:现在有人看见在路边摔倒的老人就会纠结去不去扶的问题。扶,万一遭讹怎么办?不扶,自身的修养又是内心觉得不安。

有些人可能可能会说,老人都摔倒在地,还有心思纠结问题,明显人生境界不够。可是,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每天为了养家糊口,帮孩子上辅导班,时刻关注着领导的脸色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如果因为做好事而被讹,他们就会在已有压力的基础上再背负起拥有坏心情、赔款甚至打官司的负担。当我们深入的想到他们内心的担忧时,我们还能说他们是内心素质不高的一群人吗?

我们都知道,世上还是好人多。可是,在许多不良社会风气的威胁下,许多好人恐怕也会为了自己的家庭选择销声匿迹吧。他们还是不会去做坏事,但是因为做好事存在风险,随之也放弃了自己做好事的权利。

如果这种事情继续发展下去,那人们那颗愿意做好事的心只会越埋越深,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如此看来,助人者少、人情冷漠、见死不救等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全是好人不多,而是少数自身修养不够的人引起的。我想,我们都不愿意看见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没有人情味儿的大冰窖,变成一盘以家庭为独立单位的的散沙。

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相应的努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达到孔夫子所讲的人的境界。

但是,如果你还执迷不悟,不想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你应该为自己的后代想想了。你扪心自问,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环境中你快乐吗?如果你感到很痛苦,如果你觉得做人很可悲,那么我请你要么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出世,要么立刻端正自己做人的态度,否则,将来你的孩子出生了,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环境中,他也不会快乐的。

所以,为了我们与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没有有理由让自己人生修养继续堕落下去,那么,就让我们每个人怀揣着孔夫子的“仁”,共同奔向美好的明天。

TOP
385#

“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因此容易被事务所蒙蔽,它一旦与外界事物接触,便被引向迷途了。心这个器官的智能在于思考,思考便有收获,不思考便一无所获。心事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首先发挥这个重要器官的主宰作用,就不会收到其它器官的侵扰摆布了。”

TOP
386#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孔子仁的思想,不仅适合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且也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借鉴的意义。



“仁”是个人修身的法宝。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表明孔子重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只有通过修身,不断地提高个人自身修养,才能达到人自身的和谐,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和谐稳定的社会反过来为个人修身提供良好的环境。



“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现阶段,协调不融洽的关系的根本方法就是采取忠恕之道。尊重和理解他人,在交往中将心比心,时刻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为他人着想,以宽人之心待人,我们的社会将洋溢着博大的爱,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和谐美好。



“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孔子曾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绳挂渔网,横栏在河道中捕鱼,虽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用它射归巢歇宿的鸟。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要学会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加幸福的生活。



“仁”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倡导并践行“仁”的精神,可以养成我们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TOP
387#

蔡元培曾评论说:“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例如持国家主义的往往反对大同,持世界主义的往往又蔑视国界,这是两端的见解;而孙氏的民族主义,既谋本民族的独立,又谋各民族的平等,是为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中。”(《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确实如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从方法上说继承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在内容上则是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思想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
TOP
388#

“仁” 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TOP
389#

仁者爱人而后化人,仁者大爱在心,仁者能够看到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而人人皆可教化,仁者不惧,故无敌。
TOP
390#

      仁者寿,能无敌,可识货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其价值是隐性的、慢性的,需有缘之人擦亮慧眼寻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故“仁” 需竭力宣传,让其具体化,与周围的人与事密切相关起来,人们了解它、接受它后,才能实践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