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391#

仁的思想价值

“仁”思想的价值
1.中华民族走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历史的必然性。1840年前后,中国“自然经济+儒家思想”的经济文化模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此后,中国被西方商品经济列强一步步瓜分,直至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自然经济宣告破产。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模式的中国国民经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商品经济。而后不久,又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华民族蕴涵的巨大经济能量如火山喷发般爆发,令全世界震惊。即使在21世纪第一场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经济仍然表现出强劲的抗危机能力。由此可见,走市场经济是中国必然的选择,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还要沿市场经济道路阔步前行。

2.正如解释学大师伽达莫尔所说:合理性偏偏在不合理性之中。市场经济在开发中国活力、增强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如当下中国表现的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贫富分化等反人类性的力量正侵蚀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有一非市场的因素与之搏弈、与之制衡。也就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法治、宏观调控等组成的非市场经济的因素,即坚持以德治国、一法治国和宏观调控,制约市场经济的运动,寻求二者复杂联系,保持二者必要的张力和微妙的平衡。

3、在与市场经济搏弈社会主义道德、法治和宏观调控力量组合中,社会主义道德因素是最内在、最本质的因素。社会主义道德的来源既有公有制基础反映的道德规范、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行为规范,更有深深蕴含在中华民族骨髓、血液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因素,而以“仁”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在中华民族灵魂最深处积淀几千年的“仁”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来源、重要构成因子。

因此我们说在21世纪,“仁”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存在价值。不仅因为它利用血缘这一人的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而且因为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来源、重要构成因子。当然,“仁”思想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思想,而是与社会主义道德其他因素有机融合的一种仁爱力因子。

在今天,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新世纪遭遇第一场全球金融风暴、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理念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学习、研究、“仁”的思想,必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TOP
392#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此义云何?行仁蹈仁无害而有益也,仁为何?爱人也,作为君和民只要将此心中之仁推而广之,则天下之人无不得其仁,无不得其爱也,故仁之用大矣哉。行仁于时时刻刻而不间断,此亦即“何思何虑”也。此是孔子教导人们应该积极地践行仁也。
TOP
39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仁道思想包括人与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共生等多方面道德准则,在仁道、忠恕、理欲、天人合一思想中都显现出一种价值取向。孔子仁道思想虽产生于过去,却对广泛关注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有利于维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仁道思想是儒学的核心和特质。由于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所以后人可以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开发心智,认识自然,治理社会。

TOP
394#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常与“道德”并称为“ 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 五常”。 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TOP
395#

仁者无敌!!我非常喜欢这句话!!
TOP
396#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仁”不仅可以修养自身,统治者善用“仁”更是使得一个国家长远。盖茨夫妇基金会在短短一年间共进行了多达60个捐款项目,捐款总额高达14.4亿美元,比美国政府还多出了3亿美元。这些爱心捐款使得盖茨夫妇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刘邦,汉武帝,唐太宗正是因为实行仁政,才使得政通人和,国家繁荣昌盛。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上都应该本着“仁”做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TOP
397#

大一时,有一次坐长途车回家,在发车之前,有一个年轻男孩上了车,我当时正在低头听歌没注意,直到我感觉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是那个男孩。他先是把一条坠着小核桃的红绳系在我的腕上,然后给我看了一本小本子,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了一些人名,后面紧跟着十块、二十块不等的数额,并且给我看了一本残疾证。我明白他是想让我买他的“手链”,十块一条。说实话这么一条做工低劣的绳子,十块钱,不得不让人有一种“坑”的感觉,当时车上没有人买,我是最后一个被问的,可能是最后的希望吧,他一直把那条红绳推向我,不让我拿下来,我当时想到:他可能真的是残疾人。就买了下来。车开动后,坐在我旁边的人告诉我说这都是骗人的,他们在各个地方利用这种手段骗钱。那条红绳我至今还留着,有时候看着它,我会想很多事情,比如,下一次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我还会再买吗?我是一个普通人,讨厌被人骗的感觉,但是我更害怕面对的是出现因噎废食的局面。如果因为一次的受骗而拒绝伸出援助之手,那么类似“小悦悦”的事件就会越来越多,成为社会的毒瘤。我们看到弱势群体时,总是难免产生恻隐之心,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仁”。孔子说过:“人们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的需要。有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有为行仁而死的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彼此的帮助,只有每个人都心怀仁德,不吝帮助,社会乃至国家才会更和谐。
TOP
398#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仁“,”仁者无敌“,仁者宁静,仁者长寿。仁的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绝不做违背道德的事,要将仁运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TOP
399#

       “仁”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塑造上,能明理,能践行,而且“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虽千万人而吾往矣。此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奋斗终身,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篇章。
TOP
400#

       仁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有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孔子曾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他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行恕道,就是仁者行道的方法之一。
TOP
401#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TOP
402#

生活中处处需要仁爱,帮助他人,静心修身
TOP
403#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主要包括:内在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外在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虽然现在我们做不到对所有的民众表现出一种爱的方式,但是很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在慢慢融入这种意识。一次坐公交时,有位老奶奶教育刚会说话的小孙子的场景让我记忆尤深,老奶奶说:“以后长大了,你要给刚给你让座的叔叔让座呀?”小孙子疑惑:“为什么?”老奶奶又道:“因为你小的时候叔叔阿姨们都给你让座了,等你长大了,叔叔阿姨都老了.....”没有想到当时做一次公交车收获这么大,让座精神可以从一个老人平时的语气中慢慢地在两代人之间传递下来,我在想象那位小朋友长大后一定会把这种精神向他们的后代传承。我们做不到爱护所有的人们,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扩散这种传统美德。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这种为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风险的精神永远值得当今人们学习!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15:15
TOP
404#

完美与神圣是人类的梦想。“仁”作为完美与神圣的化身同样存在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只不过其他民族都以准宗教的形式诠释着“仁”的价值。
基督教中的“上帝”,意为全知、全能、全智、全视、全权、全爱、全造的永远至高并永生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上帝”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佛教中的“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安拉(真主)”是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创造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的名称。真主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无终,永恒,无形无相,至仁至慈,赏善罚恶,本然自立,无所不能,超绝时空而又无所不在,绝对彻底独一,无偶,全知全能,同时又威严无比,善恶必报,清算神速。早期经文以至仁主最常用。尊崇真主独一无偶,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绝对顺服真主的意志,是伊斯兰教的基本要求。这种朴实的一神信仰,正是伊斯兰教主要的精神力量所在。
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德”成了天人关系的第三极,而孔子又将“德”具体化为抽象而又具体的“仁”。“仁”具有宗教色彩,但绝不能等同于“佛”、“上帝”、“真主”。“仁”就是人化了的“佛”、“上帝”、“真主”。正因为“上帝”的缺位与失位,“上帝”的地位从而由虚拟化的“人”——“仁”所取代。
但“仁”毕竟不是“上帝”,无法对人进行实际意义的约束,没有如伊斯兰教“真主”般绝对化的意志,没有具体化的宗教戒律,“仁”与其他民族准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佛”、“真主”的地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宗教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为了禁欲与节欲,调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与分配方式等。孔子也讲克已复礼,但他维护的是等级占有制,而等级制度下的约束,自上而下的约束是可行的,但自下而上的约束却无法行得通。
正是因为一切都以不平等的制度为基础,宗教意义上统一全民的戒律是不可能形成的。没有戒律,没有约束的节欲几乎等于空谈。
TOP
405#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从古至今,无论是治国,治家,还是做人,都离不开仁的思想。其广泛而深刻的价值意义在当今社会仍发挥着正面与积极的影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以身作则,谨言慎行,真诚待人,谦逊乐观,尊重他人等都是仁的内含。作为新青年,我们更应将其发扬光大,为下一代作一个好榜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