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346#

孔子“仁”的价值,影响了中国2000年的价值观,并在当今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孔子的仁,规范着人类社会交往,与自然交往之中达到了和谐。正是因为孔子所言:仁,德之根也。由仁而生:孝,悌,忠,信,勤,俭,义,恕。孝,仁之本也,教之所由也。让人们从经济权益追逐中转变为对道德的追求,对人性的追求。仁是人们心中价值的最后芦苇。
贯穿历史,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在孔子的仁中进行的,所以为人处世就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以“仁爱”原则来安邦定国。如果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爱,那么,礼治社会就可以实现了。由此来看,仁爱思想,也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
TOP
347#

    仁爱是社会稳定的人性基础。怀仁爱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仁爱是人德性、良知和教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家庭生活充满仁爱与道德,便是人生的美满成果。仁爱对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怀有慈悲之心你,宽宏大量,就会不在乎得失,保持良好心态,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实现良好人际关系。

TOP
348#

孔子作为多少年来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仁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绝对适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有着指导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TOP
349#

      为何要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所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时即使没有礼仪与章法的约束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超过道德不允许的范围。究其原因就是孔子一直用礼和仁来约范自己的行为,心中怀有仁和礼,那么事事万物在心中以化有行为无形了。在我看来,仁最基本的价值就是可以修身,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循礼仪的规范,心中有仁便有德,有德便可以正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7 18:17:54编辑过]

TOP
350#

“仁”,在课堂上曾经听张老师为我们解释过仁的结构及其含义,它是有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也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才可以成为仁。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这里面的仁含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因为仁的写法,右边的两个横是一短一长的,说明两者并不是相对等的,并由一方短于另一方,或者说其中的一方等级低于另一方。而现在的仁,追求的是人人平等,人人关怀,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代表着一个人的胸怀和道德素质。

TOP
351#

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可见仁的价值很大,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生活中有的人常常是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所做之事却与仁义沾不上半点关系。实际上能真正为仁义道德付诸实践的何其少也。世人常常是说的比做的好。当我们怀着一颗自然的心 。与自然为伴,才能长寿。永保快乐之心。仁义之心会帮助我们度过一切困难。

TOP
352#

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

TOP
353#

仁的精神    

仁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存在社会关系中,“仁”有体有用,体用结合,体是本体,本质,“用”现象和功能,“仁”首先是一种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行动中,就是恭,宽,信,敏,德五种德行律己。

TOP
354#

“仁”是最温柔、最强大的武器,从治国到与人相处。它代表“宽容与友爱”,有着这两样品质,是不可能被打败的了,因为人们爱他拥护他。孔孟皆提倡以“仁”修身,只是孟子侧重于“治国”,孔子侧重于“修身”,即个人品质修行。对于我们而言,修身更为重要,有优秀的品质重于丰富的知识,则名利会尾随而来。
TOP
355#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一句话“仁者无敌”。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在历朝中,最注重的也是以仁治国,仁者是不可战胜的,他征服人们是在于人们的心,得心者得天下。

TOP
356#

仁的价值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他的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仁”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已经深深根植于华夏子孙的内心深处,甚至成为我们做事的一个准则,或是底线。所以,当我们做出一些有违“仁”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被道德谴责为“不仁”。从我们国家领导治国的很多策略中,均可以体会到“仁”的思想深藏于其中,它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TOP
357#

怀仁于天下,天下则敬之;怀暴于天下,天下必反之。

      在今天是一个“仁”的社会,国家要实行仁政,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同时做人也是一样的,假如心中只有暴力、猜忌等各种思想,那我们的人生只能是灰暗的,不会有光明。

对于大学生我的来说,只有具有了“仁”的思想,才能与朋友。同学、同事和睦相处,为自己建立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这样生活、学习、工作才能顺利;反之则会被世人所隔离。

TOP
358#

小时候看武侠片,剧中有个人物叫“仁者无敌”。那时候的自己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听得很顺口、很大气,并且很喜欢“仁者无敌”的行侠仗义、逞凶除恶。后来长大了,看的书业多了,才知道这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而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已经影响了中国漫漫几千年的历史。

孔子将仁视为天下大道,将学视为人生大事,认为人可以通过学而知仁行仁达于天人合一,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不朽的意义。比如周恩来总理,他就是另一个“仁者无敌”,他曾说:“把骨灰撒在江河里可以做鱼的饵料,撒在土地上可以做庄稼的肥料......哪怕尽自己最后一丝一毫的力量,也要为人民服务。”

所以,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359#

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人”之“己身”所表现了“人”的志向、意念,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存在, 是具有以反思性、求与他者同一的主体。孔子认为能“克己”、“爱人”、“力行”的“君子”,一定能“为仁”、“成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应该就是仁的真正价值

TOP
360#

以孔子的仁学价值取向来看,所谓“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的“人”是不包括“小人”的。《论语·宪问》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为孔子所不齿,朱熹引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而“小人”人格卑鄙,无“为仁”之心,所以“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仁”就是人之道;“为仁由己”,“为仁”的主体是“人”之己身,因此, 孔子特别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谆谆告诫人们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并要求人们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认真辨别“君子”与“小人”。为此,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子曰:“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的君子。这样的“人”“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能“为仁”、“成圣”, 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能“克己”、“爱人”的“人”,是孔子仁学所推崇的大写的“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