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316#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话题,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是一种自人类思想意识、政治观念成熟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社会,是一种千百年来可欲而不可得的社会。不可否认,在具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百家学说中,儒家学说尤其是它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支撑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话题,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的推进,而且也为我们张扬优秀文化传统,寻求民族精髓的理性支撑开辟了宽阔的天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一种自人类思

TOP
3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话题,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是一种自人类思想意识、政治观念成熟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社会,是一种千百年来可欲而不可得的社会。不可否认,在具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百家学说中,儒家学说尤其是它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支撑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话题,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不仅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的推进,而且也为我们张扬优秀文化传统,寻求民族精髓的理性支撑开辟了宽阔的天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一种自人类思想.

TOP
31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格太卓玛

学号:11311005

时间:2012年5月30日

电话号码:18313723638

仁的价值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到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思想,就是仁了。”“请问是哪些”孔子说:“这五种行为就是恭、宽、信、敏、惠。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待人就能得到人心,有信用就能得到别人重用,敏捷就会取得成功,恩惠就足以能役使别人。”

——《论语·阳货》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在这之中,“仁”的思想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仁”的思想正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但有人不免会有所疑问,孔子的年代离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那时的思想现在不适用吗?就这点我觉得,虽然时代不同,但现在的我们不是不需要儒家思想和“仁”的理念,相反,现如今的社会应该要大力倡导“仁”,做到“仁”,才能使社会更加美好,更好和谐。

两年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农业宗法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比较单纯。而建国之初,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结构单一,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单纯,因此这一时期社会风气较为良好。但文革时期,却一度打出“打到孔家庙”的口号,使人们彻底遗弃甚至是唾弃了儒家文化、“仁”的观念。致使在那一时期,社会局势空前混乱。学生可以肆意辱骂老师。这是在原来的“仁”的世界里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拜金主义”,道德良心丧失,唯利是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以一颗“仁”心对人待物,越来越难。

时至今日,道德滑坡现象没有得到丝毫的抑制,反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人情变得冷漠,最宝贵的情感受到漠视甚至亵渎,亲情也在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儿子成人了却抛弃养育他含辛茹苦的父母,夫妻双方离婚了都不要子女的现象。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劫财劫色、杀人夺命、拐卖妇婴、贩毒走私、破坏生态等情况不断出现,严重地危害着社会正常秩序,而是更多的基于的利益的考虑。我不禁问,这样的社会是我们所向往的吗?当然不是!所以面对这样的社会,我们需要改变它。而“仁”正是这样一种帮助我们改善社会风气的优良品质。

也许有人会说,现如今的社会,人们待人接物越来越不真诚,凡事都是“利”字摆中间。这正是因为“仁”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失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可在单纯的关系中,儒家伦理更容易施行。“仁”的观念是具有较强的道德感召力的。只要人们心中有“仁”,社会才会在道德的准则下愈加美好。就你古时的人们在以这种宽以待人的博爱、仁爱之心待人时,自然也会表现的对人待己比较宽厚朴实的一些。但相比于传统中国,现代社会是工商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推行之后,人与人的关系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这样,脱胎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儒家“仁”的观念也就表现出其感召力不够的一面。人们在没有了儒家思想精髓“仁”的大旗下单靠把经济搞上去,并没有再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相反,缺失了“仁”的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质朴。我们的物质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却正在迅速的倒退。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只得再次提出了儒家的思想观念,进而教育公民要在积极的方面践行儒家伦理的道德要求。

而儒家伦理当中最具有普适性的是“仁”这一点。世界各种古典文明的核心价值观都包含有这方面内容。当前各国的现代文明,无论发展程度如何,也都需要注重这点。可以说,仁爱是各种其它价值观的基础。没有一颗仁爱之心,一切其它的价值观都将是空洞和虚伪的,甚至可以说文明根本就人付存在,只存在野蛮。

全球范围内的无数事实表明,现代化程度越高的社会越需要讲求仁爱,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只会使人乃至社会陷入一种空虚的状态。无法使人真正得到幸福。人只有在“仁”的环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不仅如此,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仁”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东南来海啸、南亚地震、美国飓风、非洲饥荒发生后,其他国家积极的伸出援手,助其度难关,此为仁爱所施的具体表现。当我们国家和人民遇到灾难时,像九八洪水、汶川地震等悲剧发生时,其他各国也采取各种援助。这就是仁爱的力量,它是由一种仁心而发出的善意,并不是刻意的举动。是具有纯洁性的。透过这一件件的救助,我们能够看到那火热的“仁爱”之心。强国帮助弱国,富裕人群帮助弱势群体,就是典型的道义上的援助,这道义并非来自于法律与舆论,而是出于爱,出于“仁”。我想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社会。

根据《论语·阳货》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仁爱只是“仁”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概括“仁”。“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恭、宽、信、敏、惠。

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下,信可谓是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人与人交易虽然可以有法律的保障,但诚信的力量可以让人信服。所谓“信”就是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和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就一人社会单位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的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够顺利发展。

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人民需要相信政府,政府需要相信人民,最终达到政通人和的效果。

惠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忽略,但这点在我看来,这是极其重要的。也许有人会认为给人恩惠就等于自己吃亏。但在我看来并不是如此,相反,惠其实可以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收益,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这就像“舍”和“得”的关系一样。正是因为先有了舍,才有后面的得。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惠”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与人做生意不能中考虑自己的立场,也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让对方可以在交易中达到自己的收益,这样才可以更顺利的谈判。对于我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刚一开始进入到工作的状态肯定会做事情不顺手,需要向周围的同事请教。我们在做到谦虚求教的同时,也应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可以给他人带来什么。我想,“惠”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理由。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就是这个道理。就像孔子说的,惠则足以使人!虽然这样说未免也太过功利,但事实的确是如此。即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想也不会拒绝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当然,这份善意如果发自自己的真心,我想会比那只为“利”而再现的伪善感人的多。

说这些,都是想说明虽然时代发展日新月益,但我们并不能遗忘祖先所传下的好思想,好品质。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虽然部分内容以不再适用,胆还有很多的道理是和现如今还是通用的。“仁”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现今对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世仍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引作用的。

TOP
319#

学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部: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06

姓名:陆秋吟

时间:2012530

电话:13888743394

仁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关于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32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王馨

学号:11311015

时间:201264

电话号码:13658865167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力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作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悲惨世界》是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作品。一个贫苦农民因偷了一块面包而判刑五年,出狱后因身份证的与众不同而无法就业。这样的场景打动了作者雨果,促使他花了十七年完成了这部巨作,同时,这样的事件也深深的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小说中的巴黎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资产者的沙龙,大学生居住的拉丁区,为我们形象的再现了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书中的人物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代表人物。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人民,但社会的不公让他对社会进行了盲目的报复行为,以致犯下了令他终身悔恨的错事。然而这种悔恨引领他走上了另一条路,使他的品质上升到了崇高境界,体现了小说中的第一种爱——劳动人民的“仁爱”。警-察沙威立志维护-法律的尊严,绝不心慈手软,他是当时法律和意志的代表,但在他的身上也闪耀着“仁爱”的光芒。

改造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些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实行迫-害和威逼时,他们已经丧失了正常人该有的同情,作者的笔触中透露出对那些穷苦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黑暗统治的控诉。通过一些偶然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悲愤中又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人物的美丑跃然纸上。

在仁爱当中,同时我们要培养良知。何谓良知?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爱人”。无论是友人,亲族还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诚信,本分,尊老,爱幼,这些中华美德的结晶就是“仁爱”。“仁爱”,也是“仁义”,从而“仁义”就是正义。先对人仁爱,便成仁义,成了仁义,便成正义,再之后就是堂堂正人君子。

孔子的话简明却意深,却总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TOP
321#

学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王雨婷

学号:11311019

时间:2012.6.4
电话号码:15912468221

仁的价值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人”定义为“博爱”,仁既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命題,韓愈將“仁”定義為“博愛”,仁即是愛護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仁愛是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觀念。仁愛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為根基的愛,不同于功利原因的愛或基於本能的愛。仁愛以人的良知為基點,依據遠近關係向外層層擴展而形成自尊自愛、愛親人、愛人民、愛天地萬物四個層次。孔子明確指出仁愛的行為準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將仁愛的對象從親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萬物。仁愛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顥所講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須與“智”相統一。宣導“仁”的精神,可以養成中華民族相互關愛、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先秦时期,中国没有西方现代意义的所谓宗教,但却有对“皇天”、“上帝”以及神灵的崇拜,有完整的、严格的祭祀“皇天”、“上帝”以及祖先神灵的礼仪活动。春秋早期,反映“天”、“人”关系的“人道”与“天道”已经分离,但“皇天”、“上帝”以及鬼神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礼记·中庸》载:“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这一段话是孔子对当时“天下之人齐明盛服”祭祀“鬼神”活动的描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说明“鬼神”的确是一种存在。“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说明“鬼神”这种存在非一般的现实存在。朱熹注曰:“以二气言,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

《论语·八佾》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祭先祖。“祭神”,祭外神。朱熹注曰:“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八佾》的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祖先神灵的祭祀不仅赞同,而且态度十分虔诚。

《论语·雍也》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朱熹注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雍也》这一记载,说明孔子认为“事人”与“事鬼神”是有区别的,“人之事”与“鬼神之事”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人”必须求“知”,“事鬼神”贵在“虔诚”。孔子在“知”的问题上,主张“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能被那些不可知的“鬼神”之事所迷惑。

《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朱熹注曰:“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极,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述而》这一记载,表明孔子虽然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之事的处理,其态度却是非常慎重的。

公元前644年,周内史叔兴冲破了将“人道”溶入“天道”神学思想体系,肯定了大自然变化属“阴阳之事”,由“天”不由“人”;吉凶祸福是人世间的事, 由“人”不由“天”。把“天道”、“人道”分离为二。子产在叔兴把“天道”、“人道”分离之后的一百二十年,又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新观念,奠定了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孔子曾经师事过子产,他接受了“天道远, 人道迩”的新观念,认为“人”与“鬼”、“生”与“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在“知”的问题上, 他认为应“敬鬼神而远之”,重视“人事”,而不能被那些不可知的“鬼神”之事所迷惑。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以“人”为本的主张,将“天道”溶入“人道”,进一步发展了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理论。

《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熹注曰:“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一命题,包含三层意思:天有天道,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能体“道”、守“道”、也能弘“道”。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实质,就是认为人类世界与天地宇宙之间,存在着內在的感应和沟通,这种“感应和沟通”以“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为基础。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是“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内在资源,“人”其所以能通过“修身”而知“天命”, 通过“诗”而与大自然相交融, 通过“礼”而在社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乐”而与“他者”在社会群体中和谐一致,都是因为“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这一特质。

TOP
322#

很多人一说起仁,就会想起仁政,那可是统治阶级的事。不过,别望了,还有仁爱哦。仁与爱是紧密相连的,而爱就在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孔子说过要“泛爱众”,也就是也广泛的爱人,而不是把爱局限在几个或某个人身上,这让我想起了墨家的“兼爱”。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而爱的根本就在于你要有一颗仁心。如果你没有一颗仁心,没有慈悲情怀,那么你就不会去关心别人,更不会去爱别人。每个人都希望社会充满温暖,都希望在自己无助的时候能有人来帮助自己,那就先做一个会帮助别人的人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用仁爱的心对待周围的人,那么你也将收获更多仁爱的心,社会也将在和谐中走的更好,更远。

TOP
323#

仁的现实意义在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TOP
324#

孔夫子说,“舍己爱人”,保有一颗仁爱之心,永远不是一件会让人耻笑的事情,相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太多得的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好坏,自己是不是很幸福,可是,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和社会脱离关系,我们的社会建设是靠大家一起努力的。前一阵子风靡一时的“小月月”事件,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国人的冷酷无情,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消失,却无动于衷。真是世风日下,老人在路上摔倒,竟没人敢上前扶起来。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所以,在当下,大力提倡仁爱,是再合适不过了,唤醒国人的良知,大家都行动起来,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收获的,不仅仅是微笑。

TOP
325#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讲了君王要实行仁政,爱护百姓。然而,在我看来,这种亲民政策实在只适合于和平时期。用于治理国家昌平繁荣,若是在乱世,一味地施行仁政,只会自取灭亡。战国末期,七国并立,最后胜出者,却是推崇法家的秦国。历史一再证明,有时候,单纯的施行仁政是行不通的。当一个王朝走向没落时,如果不实行有效的改革,那它势必要灭亡了。而改革,要破除封建遗老们的旧观念、要威胁到贵族的利益,此时,最好破除阻力的方法无疑是实行一场雷厉风行的变法,而此时,如果实行仁政的怀柔政策,无疑是自取灭亡。俗话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有时候,灵活的改变自己的策略,不要固步自封,固守老一套方法,才是让一个王朝经久不衰的秘诀。

TOP
326#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儒家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孟子有一个很好的判断,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仁爱之心首先是由于我关爱自己的家人,我敬爱自己的老人,孝顺自己的老人,推而广之,我也爱其他人家的老人;我爱自己的孩子,推而广之,我也爱普天下的儿童。它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这一种社会教育的风气确实为人们带来巨大安定的力量。
TOP
327#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儒家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孟子有一个很好的判断,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仁爱之
心首先是由于我关爱自己的家人,我敬爱自己的老人,孝顺自己的老人,推而广之,我也爱其他人家的老人;我爱自己的孩子,推而广之,我也爱普天下的儿童。它是一
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这一种社会教育的风气确实为人们带来巨大安定的力量。
TOP
328#

仁,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伴随着孔子思想的传播,早已奉为中国各朝各代领导人治理国家之基本。只是真正将仁作为一切事务执行的中心原则并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人呢?一代一代的王朝兴衰荣辱,受害最多的便是百姓。没有人在乎仁对于下层人民的重要性。统治者更愿意将仁爱献于那些并不一定需要的上层贵族。这就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始终浮于表面而并未深深实践并带给人民什么好处。
TOP
329#

“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330#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论“仁”的当代价值,其“仁”学说的现代意义,都给予我们很多现实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的指导和借鉴。从本楼楼主所列举的材料和我们对于儒家经典著作的品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仁”这一观念来塑造我们自身的德性、修为,使其帮助我们在反观自身的过程中使得我们的身心都得到爱(广义上的)的关照,从而让自身造就成儒家所谓的“成人”。再由我们每一个个体推而广之到社会大众,则“人皆可成尧舜”,既而天下太平安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