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301#

仁的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的价值。
TOP
302#

1)“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2)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303#

1)“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2)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304#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305#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306#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307#

三国时,吕布与刘备交恶,用武力赶跑了他,这还不令他解气,想找个文笔好的人,再写信辱骂这个织席贩履的大耳贼,以出他胸中恶气。想来想去,想到了袁涣。

袁涣是当世有名的才子,原在袁术手下干事,在阜陵之战时为吕布所擒,现在给他一件差事,正是立功赎罪的好机会,想来他一定求之不得。令吕布始料未及的是,未等他把要求说完,袁涣连眼都没眨一下就断然拒绝了。怒火中烧的吕布拔出剑,架在了袁涣的脖子上,威胁说:“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

面对吕布的威胁,袁涣只是微微一笑,回答说:“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未有谩骂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妥当。还望将军三思。”

袁涣宁死不肯骂刘备是有原因的,当初刘备任豫州刺史时举荐他为茂才(即秀才)。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官朝廷,不管官当得有多大,都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称“故吏”。袁涣承蒙刘备的举荐,出来做官,一直视刘备为故主,始终对他心存感激。

吕布虽然喜欢逞匹夫之勇,但明白话还是听得懂的,袁涣的一番高论,让吕布一下子低下了头,不仅撤回了手中的宝剑,还惭愧地向他道歉,写信的事就此罢休。

后来袁涣为曹操所用,曹操偶然得知袁涣坚决抗拒吕布无理命令之事,就问袁涣堂弟袁敏:“袁涣勇敢时是什么样子的?胆怯时又是怎样?”袁敏说:“袁涣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非常柔和。但是到关乎名节的时候,在危难关头,其勇气就连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未必有。”听得曹公不禁为之神往,对袁涣不由更为敬重。

一介书生,何以面对锋利的刀剑能够谈笑自若,因为在他的心中,有远比强悍的武力更厉害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他曾对热衷穷兵黩武的曹操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这样,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

袁涣的勇气,其实是一种仁心的力量啊。

TOP
308#

       首先,仁,不仅是个人培养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应遵守的准则,更是一个社会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仁,还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原则,强调的是统治者应以 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稳定社会秩序。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不论是统治者治理国家,还是个人的 自我修养的培养,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尤为深远。    

TOP
309#

人作为心灵境界,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最高标志。它虽以心理情感为基础,但又必须超越情感,成为普遍的存在方式,这样,就同个别的心理现象、个人情感欲望有了区别。只有从超越的层面上看,仁才是境界,否则,便只是一些个别具体的情感活动,没有普遍意义。所谓“仁者爱人”,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灵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就能产生普遍关系,而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有这种境界的人,就是“仁人志士”。“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仁者能够献出生命,虽死而犹生。能“杀身”以“成仁”,说明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境界是永恒的。所以,仁的境界不只是一种认识,而且是一种信念或信仰,有了这种信念或信仰,就能够正确对待生命与死亡。这也是仁的境界的宗教意义之一。

TOP
310#

在与市场经济搏弈的社会主义道德、法治和宏观调控力量组合中,社会主义道德因素是最内在、最本质的因素。社会主义道德的来源既有公有制基础反映的道德规范,也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行为规范,更有深深蕴含在中华民族骨髓、血液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因素,而以“仁”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在中华民族灵魂最深处积淀几千年的“仁”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来源、重要构成因子。因此我们说在21世纪,“仁”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存在价值。不仅因为它利用血缘这一人的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具有永恒的价值,而且因为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来源、重要构成因子。当然,“仁”思想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思想,而是与社会主义道德其他因素有机融合的一种仁爱的因子。如今,我们学习、研究、“仁”的思想,必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TOP
311#

仁是儒家的重要的伦理范畴。仁者,爱人也。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孔子重仁,主张人们相亲相爱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境界。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在战乱的古代,劳苦大众都渴望有仁君一统天下,使人们免于苛政。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儒家也主张以仁治国,即施行仁政。在当今社会仁义仍然被人们传承下来,无论在什么场合,重仁重义的人都回受到人们的尊敬。
TOP
312#

在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英雄都是坚持了仁义。他们更多地是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而成全了自己的仁义。这是一种高贵的节操,是值得人们学习榜样。到了当今社会,我们说我们更多的做不到像古代圣人那般伟大无私。因为今天是个经济社会,你可以不要利益,但是那样你就会不能好好的生存。你就会需要靠父母,亲朋好友的救济。所以在当今这个社会,学会怎样平衡利益和义是非常难,也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获得自己利益的同时,要保证不损害到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利益。而在你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你就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精神上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义。
TOP
313#

仁是一种品性,一种修养,在为人处事中体现了它的价值。作


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对中华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教育着子子辈辈,教育着他们良知与善良是人世间最珍贵最美的东西,人不能丧失它。仁是一种修身,是个人的修养,它让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更和谐。仁告诉大家,我们要有博爱之心,用仁爱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用对待自己与家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仁还告诉我们要有宽恕之心,即使他人犯了错,也不必揪着不放,要学会原谅饶恕,给他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要知道也许你的一次宽恕为这个世界又多添了个有用之人。

TOP
31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04

姓名:毛自然

时间:2012427

电话号码:18787071569

卷一:仁

               仁的价值

仁政学说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核心。

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想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的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仁的价值无法衡量。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环境及哲学的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的核心。

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发财和做官,更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之事,他们拥有博大的胸怀,视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始终依义办事,一心追求真理,提升自己的道德,时时保持谦逊的姿态,他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他们不会孤独,定会有志同道合的同伴,除此之外,孔子认为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孝,在家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仁的真谛。仁是治国的宗旨,早在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能以礼让位国,如礼何?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无不以仁为核心,真正做到了仁,则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这是一个和平友善的社会,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是一个大同社会,他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值得每一个仁人志士为此奋斗终身,这就是仁,从古至今,仁这个词就不曾落于人后,一直存在,因为它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仁,我们当今社会也不会和平友善,而是一个战争纷呈,无时无刻不在战乱中的社会,这就是仁的作用,仁起到的重要作用,让我们无时无刻都把仁放在首位,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而仁则是多年战争导致有学识见识的人所提出的,因为仁能让我们社会和谐,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条件,因为仁的存在让一些王朝繁荣富强,也因为仁的缺乏,使王朝迅速衰落,改朝换代,这就是仁的作用,也是仁的巨大价值的体现所在,因为仁才能安民心,稳社会,兴国邦。

TOP
315#

儒家“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题目,但统而言之又不过两个大的方面。首先,儒学自身必须有可以现代化的内容,其次,现代社会也应有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发掘整理儒学中一切合理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诊释,证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正是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当然,儒家文化毕竟是一种过去时代的产物,它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方面学界同仁早已作过许多精辟的分析,存多观点笔者亦赞同。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中国哲学最大特点是以伦理为本位,本质上乃是一种人生哲学。“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唯圣人不求知天”。因而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探求的本原乃是人际伦常及社会秩序的价值本原,而不是古希腊哲人所探求的自然本原。 道德伦常,就其实质意义来讲,要求社会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自觉地作出克制或牺牲。要劝说人们放弃个人的某些既得利益而服从道德规范,就必须为整个道德体系设置一个令人信服的价值本原。道德本原越崇高,便越具有说服力。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文化知识落后的远古时代,世界各民族大都采取宗教道德的形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