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271#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把“仁”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TOP
272#

论语中所说的各种仁义礼智信,着实不敢令人恭维。他强调的是人的各种信仰,各种品格修养,但是说起来我们当今社会中,真正能做到仁的人着实无法得到各种伸展。都是迫于现实的无奈,都是在压抑某种信仰。

TOP
273#

“仁”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利用人类天生的永恒的最深刻的血缘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制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规则:要想获得个人的平安和幸福,就必须保证家庭的平安和幸福;要想保证家庭的平安和幸福,就必须让他人也平安和幸福。“仁”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理论渊源和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制和宏观调控等制约市场经济的非市场经济因素之间必要的张力、寻求二者微妙的平衡是社会主义中国健康发展重要条件。
TOP
274#

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我觉得要谈国学,一定要先说“仁”。“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可以延伸为仁爱、仁德等。孔子将“仁”解释为“仁政”,这显然是与政治挂钩的。在今天,谈起“仁”,政府施行“仁政”是少不了的。在普通人之间,要仁慈,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洗尽自己身上的戾气。待人宽容有爱就是“仁”吧。

TOP
275#

      仁政:过去了2500年,仁政思想一直被统治者们沿用。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要凝聚他们,既要用法去约束,又要以仁去感化他们,使人民感受到温情,这是很巧妙的。真正的仁政是仁法并用。好比在当代,既有监狱等暴力机关,又有一些公益机构。人民不怕暴力,因为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可以以暴制暴,就是起义,真正能打动人的,是心得温暖,是仁。

TOP
276#

作为《论语》思想灵魂的“仁”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儒家思想任重而道远,未来社会,谁更好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谁就可以更好地立足于世界,而中国的思想精髓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仁的思想。

TOP
277#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孔子所谓的“仁”便是仁者爱人、对长辈行孝悌、对朋友孩童行友爱、对国家行忠心。
TOP
278#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这是对民对于仁的需要的理解,甚至大于火和水所代表的物质需求,人与人之间为利而死之事常见,而人与人之间存在仁就会和谐。这理论反映在当今社会里比比皆是。比如各种犯罪的动因:抢劫为财,强奸为色,杀人为愤...各种私欲支配着人的行为走向道德的极端进而违背仁,触犯法律,得到惩罚。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谦逊有礼就会减少摩擦和矛盾,仁爱之行是每个人希望被对待的,相反每个品行仁爱之人亦是曾被以仁对待的人。所以,我们每个人若都行仁施爱,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融洽,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TOP
279#


这是随时辨析解析智慧的人与仁爱之人的不同,实则讨论了仁对人的重要性。智慧明达的人是处于流动状态下的,他能敏锐的洞察事理变化,能因势而动,故而常乐。这种乐是因看清世间万物,无所忧。而仁爱之人是出于稳静状态的,他不因外物而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是对自己,对他人也是这样,是一种博爱之心。无所求故而长寿。睿智之人通常是心态乐观之人,行仁爱之礼也会让人修身养性。

TOP
280#

   自古“仁、义、礼、智、信”仁居首,可见仁的重要性。孔子提倡以仁为本,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我们当代社会也是有广泛影响和深刻影响的。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仁”,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将更加融洽,家庭、朋友们相处的更加愉快,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那便是孔子设想的“大同”社会吧!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就像共产主义社会一样,那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们都将为之努力。
TOP
281#

      我所理解的“仁”人,是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悲悯之心的人。即使是对花草树木,都不忍破坏。前几天听一位老师讲起,他说他一直不同意的一句话就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花草亦皆有感情,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同样的仁慈之心回报它。而不是只知破坏。

      联想到现在的社会,“仁德”之心有时候也会遭到误解。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扶老人”事件,着实让人对这个社会心凉,现在社会的信任度如此之低,又如何能让“仁”作为一种美德更好地传承下去?呼吁这个冷漠的社会,多一点对“仁人之心”的信任。

TOP
282#

从现实性说,只要世界还存在不仁,存在麻木冷漠,蔑视生命,戕害人生,草菅人命,贪婪残忍,凌弱辱寡,邪恶欺诈等不仁行为;或者还存在侵略、奴役、践踏人性等反人道行为,仁就会激起人的人道呼唤和正义愤慨与之斗争。这正是因为有了进步的人文思想和觉醒的人类意识,使人类摆脱蒙昧浑噩混沌无知的状态,走向仁性自觉,起来维护自身的与同类的生存权利而反抗不仁与反仁。这深藏于人内心的仁的意识,赋予人一种人道力量理论力量,成为救已救人救世的力量,从而使人独立于人间,独立于宇宙之间,以行仁(人)道于天下。
TOP
28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人如果丧失了仁,怎么谈得上礼;人如果丧失了仁,怎么谈得上乐。”

按照孔子的说法,那意思就是仁是礼乐的根本吧?儒家文化也是礼乐文化,不仁之人根本就没有谈礼乐的资格。所以说做人要有仁心,仁者爱人。

TOP
284#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现在发生了许多马路敲诈事件,但是我相信人们在看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时候还是会伸出援手的。
TOP
285#


这一则寓意尤为精辟,仁者无敌。从人的本性来说人与人之间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征服欲,这无关性别。有征服必将存在争斗,矛盾。各种手段如:兵法,法律,潜规则等等都是在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征服欲相继出现更新。而这些手段真正能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同时由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么?真正能够让被征服的人们心服口服的接受么?不,人与人之间唯有爱能融化隔膜,也唯有有行动的仁义之行才是解决当前人情冷漠问题的根本。《论语》中所涉及的仁不仅仅是当时统治者统治人心的工具换在当下也是调解人际关系一剂良药。简而言之:以德服人!才是制胜的关键。这里的制胜不是对他人的强制控制,而是拥有心有天下的浩然之气的心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