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论语中所说的各种仁义礼智信,着实不敢令人恭维。他强调的是人的各种信仰,各种品格修养,但是说起来我们当今社会中,真正能做到仁的人着实无法得到各种伸展。都是迫于现实的无奈,都是在压抑某种信仰。
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我觉得要谈国学,一定要先说“仁”。“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可以延伸为仁爱、仁德等。孔子将“仁”解释为“仁政”,这显然是与政治挂钩的。在今天,谈起“仁”,政府施行“仁政”是少不了的。在普通人之间,要仁慈,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洗尽自己身上的戾气。待人宽容有爱就是“仁”吧。
仁政:过去了2500年,仁政思想一直被统治者们沿用。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要凝聚他们,既要用法去约束,又要以仁去感化他们,使人民感受到温情,这是很巧妙的。真正的仁政是仁法并用。好比在当代,既有监狱等暴力机关,又有一些公益机构。人民不怕暴力,因为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可以以暴制暴,就是起义,真正能打动人的,是心得温暖,是仁。
作为《论语》思想灵魂的“仁”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儒家思想任重而道远,未来社会,谁更好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谁就可以更好地立足于世界,而中国的思想精髓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仁的思想。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这是对民对于仁的需要的理解,甚至大于火和水所代表的物质需求,人与人之间为利而死之事常见,而人与人之间存在仁就会和谐。这理论反映在当今社会里比比皆是。比如各种犯罪的动因:抢劫为财,强奸为色,杀人为愤...各种私欲支配着人的行为走向道德的极端进而违背仁,触犯法律,得到惩罚。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谦逊有礼就会减少摩擦和矛盾,仁爱之行是每个人希望被对待的,相反每个品行仁爱之人亦是曾被以仁对待的人。所以,我们每个人若都行仁施爱,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融洽,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我所理解的“仁”人,是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悲悯之心的人。即使是对花草树木,都不忍破坏。前几天听一位老师讲起,他说他一直不同意的一句话就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花草亦皆有感情,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同样的仁慈之心回报它。而不是只知破坏。
联想到现在的社会,“仁德”之心有时候也会遭到误解。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扶老人”事件,着实让人对这个社会心凉,现在社会的信任度如此之低,又如何能让“仁”作为一种美德更好地传承下去?呼吁这个冷漠的社会,多一点对“仁人之心”的信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人如果丧失了仁,怎么谈得上礼;人如果丧失了仁,怎么谈得上乐。”
按照孔子的说法,那意思就是仁是礼乐的根本吧?儒家文化也是礼乐文化,不仁之人根本就没有谈礼乐的资格。所以说做人要有仁心,仁者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