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256#

“仁”来源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来源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孔子把“仁”定义为“仁爱”、“仁者爱人”。同时他还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无施于人”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同人民,推向天地万物。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仁的价值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仁”其价值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运用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译为: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译: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这些都说出了仁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是不能没有仁爱的,只有大家都明白了解仁的价值,人们才能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TOP
257#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人人都喜欢和谐稳定、丰衣足食。夫子的教导是,自己喜欢过这样的好日子,也要让别人过这样的好日子。
  当官的人是期望过好日子的,百姓也一样是期望过好日子的,那么也就该让百姓们也过好日子。自己是想发达的,百姓们也一定是期望能发达的,那么也该让别百姓们也能发达。
  用现代语汇,就是做官要公正廉明,没有私心,不贪赃枉法,不中饱私囊,事事时时想到百姓。这就是仁者。
TOP
258#

对仁的价值的看法

“仁”是中华十大义理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除无等级差别的仁爱之外,统治者对劳动者的爱惜也是“仁”的一种解读方式,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仁”是一种道德修养,同时又是一种精神境界,因而它具有极高的道德及精神价值,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及社会和谐、稳定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强调对外行善、爱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让人在注重外部关系协调的同时可以完善自身发展,发省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便及时改正。

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平等对待对方的地位和价值,才可以明白彼此存在的各种关联意义,也才能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责任。以人为本,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人能自律,才会爱护关心别人,才会懂得和谐仁爱。
对于统治者来说,认识到“仁”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即要求统治者对人民要施行仁政,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统治百姓,是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全心全意地拥护统治者,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办法,这也就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做到的“仁”。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是自我与他人与现实与世界互动的关系。世界的和平、稳定、团结需要每个人自我的安静、稳定、平淡。而实现了“仁”之后,我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就可以达到和谐、安定。
“仁”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土壤之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及显示意义,继续传承和发扬“仁”的精神,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和谐安定的未来。

TOP
259#

如何进行中华义理中“仁”的推陈出新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仁”呢?其实仁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去做的,而且做得很简单。那么,学生曾经去问老师,说:如果做到,博施于民,能够接济大众,这是不是一种仁的境界?老师就笑了,他说这个境界啊,这才叫仁,这太高了,所以圣贤也并之乎。一个圣贤就能做到兼济天下、博施于众吗?你说得也太难了。然老师告诉他什么叫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仁爱和人的职业、地位、薪水,都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内心的一个愿望。由此可见,对于仁的创新,可老师的循循善诱中获得。

“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想建立自己,每个人都想发达,用这样的心去帮助别人也发达。“能近取譬”,在最近的地方施以援手帮助他人,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经典固然值得尊敬,我们也要从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去不断的创新。所以,其实做到“仁”,就是从当下出发,以自己的心去寸度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每个人来说什么是“仁”?不一定说我永远都要艰苦地去牺牲,去为大家做事。 其实对自己的生命有所善待,而跟万物沟通,这也是一种大仁爱所在。所以,其实仁爱是一种快乐的境界,不一定要把自己完全的牺牲和付出作为前提。其实人也不是毫无原则的。 孔子说真正的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他是能够分清好坏的。他对一些该好的人好,但是他也能辩明是非,知道什么是坏人。过去我们总认为,儒家的伦理就是天下都是好人,对谁都要特别好。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仁德推陈出新不重在理论,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不断推动。只有大家都去实践,“仁”才会传播的越来越远,中华大地会开满仁义的花朵。

TOP
260#

   “仁者无敌。”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既仁义之人不可战胜。

     短短的四个字足以见仁的无穷价值。

     仁义之士如满门爱国志士屈原、忠烈杨家将、精忠报国岳飞、大公无私丛飞。。。

     这些英雄让我们铭记于心。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讲道德、讲正气又谦恭的仁者。

    

    

TOP
261#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既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

    这句话便昭示了仁德之于人的重要性,践行仁德比之水火更胜一筹。

    仁德的价值可能不如水火般那么明显,但是其无穷价值确实存在。

TOP
262#

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以前总是结合注释弄懂它的意思,却不曾深究。


其实,这句话在讲仁的价值。我觉得仁的价值在于心灵的满足。当你帮助人的时候,你亦是在自帮。那便是一种满足。以前看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的时候觉得他们究竟凭借什么样的毅力才可以做到?感动整个中国?现在我有些懂了,救助他人的路上,他们也在自救。想必他们每天都会睡得很香甜,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如此强大,如此满足。

TOP
26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的价值就是告诉我们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爱是可以传递的,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一样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因为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行为,让别人受益,自己也会有很大收获。所以仁爱可以让别人受益,也可以让自己受益,

TOP
264#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仁德,那么我们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交流、没有感情;如果我们没有了仁德,那么我们将怎样生活下去?
TOP
265#

遥想始皇当年,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终吞六国,统一天下,然短短十几年便灭亡了,为什么呢?贾谊在《过秦论》里一句话概括的很清楚,“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见仁是多么的重要。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已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了,尤其在汉武帝时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彰显了儒家思想“仁”在君主心中重要性。仁,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对古人还是今人,是治理国家,还是修身养性,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十分的深远的。

TOP
266#

内省吾心。改之为贵。我对孔子的这句话印象很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改正就行了。孔子担忧的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在我看来,如果对其观点加以放大的话,让我联想到的是鲁迅的自审意识和忏悔意识,鲁迅具有者我国人民少有的罪感和忏悔意识,他的批判从国民性上升到了人性层面,从伦理层面上升到了宗教的层面。这样的反思精神让个体的自我无法忍受自欺,这样的自审方式用作我们反观我们精神世界的一个参照是在合适不过的了。并且孔子对毫无是非之心和善恶不分的人深恶痛绝,斥之为“乡愿”。 还记得他说的:“生斯世界也,善泄可矣,阉然媚于世者,是乡愿也。”“乡愿,德之贼也”。在我国人民普遍缺乏自审力度的今天,加大孔子思想的深入力度无疑是一种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方式。

TOP
267#

从现实性说,只要世界还存在不仁,存在麻木冷漠,蔑视生命,戕害人生,草菅人命,贪婪残忍,凌弱辱寡,邪恶欺诈等不仁行为;或者还存在侵略、奴役、践踏人性等反人道行为,仁就会激起人的人道呼唤和正义愤慨与之斗争。这正是因为有了进步的人文思想和觉醒的人类意识,使人类摆脱蒙昧浑噩混沌无知的状态,走向仁性自觉,起来维护自身的与同类的生存权利而反抗不仁与反仁。这深藏于人内心的仁的意识,赋予人一种人道力量理论力量,成为救已救人救世的力量,从而使人独立于人间,独立于宇宙之间,以行仁(人)道于天下。
TOP
268#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重视这句话,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仁”的思想,即以仁爱宽厚之心去对待他人。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表达了类似观念,如《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很看重他的这种仁爱思想,孔子将很抽象的仁具体化。他认为不将自己讨厌的事强加到别人身上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我觉得这也是仁最好的践行方式,这能使我们从自身出发真正去实现圣人推崇的仁。
TOP
269#

仁的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的现实价值,这里我们暂且浅谈五点看法,以就有道而正焉。
仁的精神力量,人道力量,理论力量、实践力量的现实价值。这深藏于人内心的仁的意识,赋予人一种人道力量理论力量,成为救已救人救世的力量,从而使人独立于人间,独立于宇宙之间,以行仁(人)道于天下。

TOP
270#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孔子的仁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仁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来源、重要构成因子,是与社会主义道德其他因素有机融合的一种仁爱力因子。生活离不开交往,生活离不开沟通,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建立和谐社会,仁义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