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226#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指的是做人的气节。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观,也就是指道义以及符合道义的行为。

"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精神。

"义"的界限在于取不取不义之财;"义"的气节在于能不能主持公正;"义"的境界在于敢不敢为正义献身。

TOP
227#

    孔子将忧乐问题看得很深,因为,人生的乐与忧问题成为了一面镜子,使每个人的内在人生观、
幸福观和生死观得以呈现出来。孔子关于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
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TOP
228#

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可见,孔子将“仁”看得多么重要。孟子亦曰:“仁者无敌”,那么,为何他们那么重视“仁”的作用呢?首先,与他们都是儒家思想大家分不开。儒家的思想十分重视“仁”,不过,“仁”那么重要,绝不仅仅是因为儒家重视。“仁”确实有其积极意义。在当代,人们如果都能习得“仁”这一重要品格,多为他人着想,那么,那些犯罪,战争,将不复存在,世界会变得多么和谐。虽然这种和谐有点遥不可及,但是,我们也应朝着这个方向修身养性,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人,才能得到更多他人的关心。
TOP
229#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在我看来,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从消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综合来说,“仁”强调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


而“仁”的现代意义,其实这个“仁”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以及一般社会所提倡的对弱势团体、人士的慈善精神,是完全相贯通的,是每一个懂得中文的人所应该认识,并且身体力行的优良价值观。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也.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和今天实行仁政以人为本有着同样的意义 。像今天的以人为本和民本思想,注重三农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这都是吸取“仁”的思想的体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3 21:41:58编辑过]

TOP
230#

    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仁”,在孟子那里发展成了“仁政”,荀子进一步具体化为“以德治国”,这说明了“仁”的思想从孔子提出后深深影响了我们后代。“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它不仅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并且以“仁”为基础建立的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TOP
231#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已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孔孟皆提倡以仁为本,孟子更多的体现以仁政治国,而孔子侧重的是修身,即个人的修养。

曾听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可见仁对国的重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可见仁对我们的重要。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TOP
232#

“仁人无敌”,很有魄力和吸引力,仁者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这无敌的效力是以仁为基础的,当以仁人之心待人接物时,你会发现一切很给力!!
TOP
233#

仁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强调了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内向自省的精神。孔子曾经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同时,仁也是相对与“礼”而言是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的规范。我感觉,就是克服一己的私利,恢复正常的理论道德和社会规范。孔子的“仁学”思想同时也适应奴隶的解放的历史潮流。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生活中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TOP
234#

仁政在我国古代一直属于统治阶层巩固基业的根基和主要思想,但在今天,仁不单单是政治上,我觉得个体也需如此。唯有仁,才无敌,无论什么事,都是可以解决的。怀揣仁者之心,社会才得以和谐,才得以发展,才得以共赢!
TOP
23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甚至于有视父、子、兄、弟如仇人的情况。圣人为此担忧,所以推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道来教导天下,让所有人都能克除私欲,去除蒙蔽,以恢复心之本体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仁的作用之一,也是仁的价值之一,仁的价值还在于它教会人要追寻内心的平静,和睦得与周围的人相处,达到一个仁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时候,仁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TOP
236#

仁者,爱人。就是说,所谓的仁,是出于对人的平等和尊重。我们经常以为爱就是善的体现,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因为所谓的爱,其实是强调自我的约束和自我的责任。儒家的现实观是以自我的约束为基本点,《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至善”其实就是“仁”的表现。如何达到至善?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么如何做到心的止和定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心正,是至善的关键。这里的格物,也是对仁和爱的放大。只有平等对待对方的地位和价值,才可以明白彼此存在的各种关联意义,也才能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责任。以人为本,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人能自律,才会爱护关心别人,才会懂得和谐仁爱。儒家的仁爱,是自我与他人与现实与世界互动的关系。世界的和平、稳定、团结需要每个人自我的安静、稳定、平淡,而后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达到和谐、安定。
TOP
237#

仁者,爱人。就是说,所谓的仁,是出于对人的平等和尊重。
儒家的仁爱,是自我与他人与现实与世界互动的关系。世界的和平、稳定、团结需要每个人自我的安静、稳定、平淡,而后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达到和谐、安定。

儒家的“仁”观念表现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即通过仁爱、通过自己的道德、自己的文化感动其他族群,反对通过战争通行自己的价值观。孟子强调:“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儒家主张“和而不同”,不同国家都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利益,大家和平共处。这种理念比现代所宣扬而实际往往做不到的主权平等理念其实要高明得多。

只有平等对待对方的地位和价值,才可以明白彼此存在的各种关联意义,也才能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责任。以人为本,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人能自律,才会爱护关心别人,才会懂得和谐仁爱。

TOP
23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周晓艳

学号:10311016

时间:2011314

电话:15287130275

卷一:仁

四:人的价值

      古语有云:“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说,仁就是爱人,用真心去对待别人,关心他人。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要重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如果一个人拥有了仁,他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回望历史,在那绚丽多彩的历史长河中,多少君王沉浮其中,他们有的受到百姓爱戴,被尊称为仁君。有的则受到唾弃,臭名远扬。这就是仁的价值,它没有金子般的光芒,没有白玉般的圆润,却能给人用钱买不到的温暖。

       在古代,一个君王想要立足,同时让封建专制阶级立足,就必须得到仁。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了仁,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样辉煌的成就,是多少革命人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们以一个仁,坚定自己的意志,最终解放了中国。

       仁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为我们的人生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生命之歌。

[em04]
TOP
239#

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它不仅强调有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内向自省和修炼的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仁道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这种思想之影响,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名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TOP
240#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一部《论语》中出现“仁”的地方就有二十多处,儒家的仁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追求最高道德,必要时可以牺牲一切。

儒家的这种“仁”正是现代社会所匮乏的。当今社会真的令人很害怕,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时把传统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美德忘了,特别是在医药方面,医生问诊首先问的不是病人的症状,而是病人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护士依据红包的大小给予病人不同的对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内心中“仁”的缺失。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有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取经,用“仁”来约束人们内心的恶,使之向善,人们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