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21#

儒家仁道精神强调节欲思想,要求人们节制过度消费,珍惜自然资源。现代人的贪婪会将人类赖以生存的珍稀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的生存权。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的贪欲性受到宣传的刺激,由此产生了全面的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乃至于生命都构成了威胁。而且,贪欲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性的一面。不过人类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性,还要抑制食欲。”(《展望二十一世纪》56-57页)儒家要求人们用道德理性来抑制自身种种过分的欲望,做到节用、节能,保持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刺激消费可以拉动经济,高耗能产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只强调经济的增长是扭曲经济,过度开采也会耗尽能源。现实告诉我们,盲目发展、为发展而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勤俭朴素作为一种美德还需要继续加以尊重和弘扬。因此,我们更须认识到儒家理欲观的现代价值,使之成为构建当代社会新生活方式可资开采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
TOP
122#

仁德,仁爱之心要兼有之,才会在做事,做人中要恪守本性。有了仁心,还要有理智,有仁德了,才会有仁义。

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恭、宽、信、敏、惠”。在有仁爱之心的同时,还要具备这五种美好的品德,对他人恭敬,学会宽容他人,做人要讲信义,还要做个聪敏的人,也应该贤惠,知书达礼!

要遵从仁爱这条道路,需要具备好多优秀的品德,首先是要弄懂“仁”这个字的含义,所以说,恪守仁道是不容易的。

TOP
123#

我常在想,怎样做一个好朋友,得到身边的人喜欢。看到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明晰了起来。

“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

做一个谦虚的人,做一个认真的人,做一个守信的人。做一个可以给人舒服感的人。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就照那个样子去做就是了。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面面俱到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相信“仁”这种姿态,就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一方一面积累出来的。用心来,用心做。

TOP
124#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也不能丢弃这些原则。”

仁是儒家文化的根本,是其主要的思想,是古人约束自我的一种方式。仁义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这也是我们一种良好的品格。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仁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一直探索,寻求文化的根源,仁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之一。一个人要想立足于这个世界这是必备的武器,是一切的源泉,没有仁,就不能得人心,就不能取得成功!

TOP
125#

仁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

仁为众德之本,孔子认为“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忠诚”就是对仁的践行。又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即具有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的品格就是仁的体现。仁就是要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实孔子推行的仁就是在推行一种有利于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为人处事的方式,由浅入深,有身边推及广远,小到自我约束、家庭关系,再到治国平天下,再推及整个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仁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意义渗透于我们人生、社会的每一处。

TOP
126#

众德之本,乃仁也。实质上也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之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做事的态度、与人相处的态度。同时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参透的一种人生哲学。自古以来,人处于世间,会“得到”很多不好的私欲,这些私欲是我们应当剔除的,仁,就是让我们剔除这些私欲的,它是宽容的,让人变得襟怀坦然,学会宽人。如果真能悟到仁的至高境界,我以为那是一个快乐的世界,人生的成败,都变得淡然,得与失会变得渺小。而此人谦虚谨慎,胸怀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才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仁的境界吧!“仁”在心中,便是仁的升华,也是众生之追求所向,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种种私欲,被自己的思想所禁锢着,有人说是被这世界的物质诱惑束缚,其实应当是被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不愿意放手束缚罢了。仁,众德之本,固能化解万物。

TOP
127#

何谓德,孔子已经说的很清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恭敬平和,尊重他人。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并不是在乎于自己有多的财产,有多高的威望,有多么强大的武力。有财,别人攀附的是自己的钱财;有威望,别人攀附的是自己的名声;有武力;别人攀附是畏惧与自己的武力。所以之后孔子说的: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想让别人真正的尊重自己,首先必须自己先尊重他人,用自己的德去和别人相处,只有以德服人才是真正最纯净的尊重。

纵观历史,真正让人们信服的天子,如汉武帝,李世明,康熙等.....人们的信服并非是畏惧他们的强大,并非贪婪他们的财产,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威名。而是他们实以仁政,以德治理天下,天下太平盛世。这些明君都体现了孔子阐释的何谓“德”。正是因为孔子看到这个世间的仁,德,并阐述解释了为什么要学习德,学习仁。才使得后人明君忠臣贤民所推崇,直到现今。

TOP
128#

在我的世界里,我从古代的一些学派思想家了解了“仁”的学说,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于仁的经典印象深刻。我觉得“仁”是我们讲求礼仪道德的根本,如果我们不讲求仁,没有仁慈之心,何谈什么礼仪,也不要去追求什么精神的崇高。对于一个国家的君王,如果他不讲求仁,我觉得谈不上治理这个国家,子民起来反抗也是正常的;一个公司的领导如果不讲求仁,对公司员工刻薄自私的话,这个公司的下属肯定不会衷心的也不会卖力的;当然,个人如果讲求仁,我觉得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很成功,也会的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敬佩。我们在生活中的小事我们也需要仁,我们才可能尽可能的理解“仁”的精髓。我们大学生更需要学习仁讲仁,我们才可能在未来的日子过得很成功。
TOP
129#

即使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对待别人也要谦恭尊敬,做事一定要严谨认真,以一颗真挚忠厚的心与他们相处,这才是一个德行高尚之人的行为。这样的德行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而拥有了举止谈吐庄重,待人宽厚大度,做人诚实守信,做事勤奋努力,仁慈帮助他人,就是一个以仁德安身立命,可以凭仁德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拥戴和保护,就会使自己有所成就。这样才能使仁德发扬光大,使越来越多的人民认识到仁德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行修养高的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而庞大的社会道德规范,使我们的社会更有活力和动力。
TOP
130#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仁人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用恭敬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办事尽心认真,与人相处应该忠诚,即是到了偏远的地方,也应该保持这种态度,可见,做人是需要变通的,但一些基本原则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地都不能改变,即是近况不如人意,环境相当恶劣,仁之心不可丢,我们不可能为了一块面包,而把价值千金的仁,丢弃不顾,这样我们也无安身立命之本了,同时这也是中华多种民族能和睦相处之道啊,都以仁的态度来处理事务,也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
TOP
131#

             德是我们为人处世中的重要一个锁链,锁链丢了一扣我们的机器就只能眼睁睁的罢工,任凭你多么骁勇的“战将”,只能被人徒手擒获,道德是我们居世的重要锁链,人生道路上我们能否如骏马驰骋于我们所理想的目的地,它是我们的重要链锁,丢开它我们的骏马驰骋就尤如,没油的汽车,将无法发挥它的作用,而德对于我们的人生亦如此,少了它,我们的人生亦将失去它所应绽放的色彩与光芒。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就是德之于我们人生意义的诠释。
TOP
132#

   仁也体现在态度上,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都要宽己待人,为人和善,待人诚信,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所接受。这样朋友就会信任你,依靠你。这对处理人际关系非常有用,尤其在现代社会,能够真诚待人并且视你为知己交心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孔子就教育我们“恭、宽、信、敏、惠”古人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为什么不去学习呢?

TOP
133#

孔子强调的“仁”的概念是从别人的立场进行思考,别人不仅是直接面对的相互关系者,还涉及上下左右甚至古今中外的人事关系。和谐才能形成团体力量,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的前提是各就其位,即定位清晰。协同效应是成功的第三要素。
TOP
134#

[原创]

    孔子认为仁有五种德行,分别为: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能够实行这五种德行就不会受到侮辱,会得到拥护、信任,有所成就。所以仁是众德之本

TOP
135#

仁者爱人,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爱要以仁为根本,有了仁为根本,爱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爱,不然爱就是一种功利的,自私的爱。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仁若与爱相分离,就会难以把握,成为空洞的东西,难以落实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