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66#


天有天道高明覆物也,地有地德博厚载物也,人有人情善美也,人义真诚也。是以圣人体三才之本质,立万代之教化,将道德仁义综合而述作之。其用心之良苦也。故从(背)教化则明而通(晦而塞)。其人行正向善(走歧效恶)。中华传统美德是有史以来无数圣贤祖先的心血、结晶。是国魂(粹、教、学)是经邦之法宝,安民之国器。作为后代后生只能继承弘扬不能遗失淡忘。仁二必:君子恒其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二后:仁在先爱人后爱我,义在先正我后正人。二不是:众不附者仁不足,附不治者义不足。
TOP
167#

        在儒学推崇的诸多道德中,儒学把“仁”放在首位,特别突出“仁”在诸多道德中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即所谓“仁为根本”。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三达德”(仁、智、勇)都把“仁”放在首位。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他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徒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价值,实质的价值就是“仁”。古代有诸多学者都在阐述”仁“的内涵:孟子说”仁“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朱子认为“仁”相当于《易经》“乾卦四德”中的“元德”,“乾卦四德”是“元亨利贞”,《易经》说“元者善之长”,所以“仁”是众善之长,即居众道德之首。
        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社会状况。唐诗宋词作为我国一大文化瑰宝,很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感动着我们这代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乱世,十分体恤民情,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做杭州刺史时,他修筑湖堤(现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兴修水利,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进行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办法,增加豪富的税款,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尽量节省开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摆明为了纪念他,建造了”白公祠“。
        人类社会最终要靠仁爱的情感来维系,而不能靠权力、法律、金钱、物质来维系。人类如果丧失了这种“仁”的情感,人就成为木石,社会就会冷酷,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无法维系。正如孟子说:“人者仁也,无仁就不成其为人。”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儒学才把“仁”提得这么高,放在人类道德之首。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16:34
TOP
168#

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德”成了天人关系的第三极,而孔子又将“德”具体化为抽象而又具体的“仁”。“仁”具有宗教色彩,但绝不能等同于“佛”、“上帝”、“真主”。“仁”就是人化了的“佛”、“上帝”、“真主”。正因为“上帝”的缺位与失位,“上帝”的地位从而由虚拟化的“人”——“仁”所取代。
但“仁”毕竟不是“上帝”,无法对人进行实际意义的约束,没有如伊斯兰教“真主”般绝对化的意志,没有具体化的宗教戒律,“仁”与其他民族准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佛”、“真主”的地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宗教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为了禁欲与节欲,调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与分配方式等。孔子也讲克已复礼,但他维护的是等级占有制,而等级制度下的约束,自上而下的约束是可行的,但自下而上的约束却无法行得通。
正是因为一切都以不平等的制度为基础,宗教意义上统一全民的戒律是不可能形成的。没有戒律,没有约束的节欲几乎等于空谈。
“仁”没有“戒律”作为保障,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又谈何容易?
按照“仁”的标准去做,并非一时一事之功。连孔子也不得不说,那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事情。“仁”的标准过高,根本不可能做到,做到了“仁”,人便成了一具“僵尸”。
TOP
169#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际交往关系高度契约化的现代社会,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情感疏离,产生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和空虚感。从而使得,人被置于对自身的物化及其造物的依赖之中, 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社会对人最大的威胁不是原子弹,而是人的生存意义的丧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灵性与物性、目的与手段相分裂,德性、情感乃至整个内心世界被严重轻视甚至漠视”。没有信仰,唯一真实的只有本能的冲动和享乐,在迷茫中,我们忘记了如何去做人,如何有热情有意义的去生活。而儒学,正如钱穆先生说:“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亦可说儒教乃是一种人道教,或说是一种人文教,只要是一人,都该受此教。不论男女老幼,不能自外。不论任何知识任何职业,都该奉此教义为中心,向此教义为归宿。在此教义中,如孝、悌、忠、恕,如仁、义、礼、智,都是为人条件,应为人所服膺而遵守。”儒学为我们的存在找到了意义,为我们如何去生活,指明了方向。对金钱的崇拜,对个人享受的追求,使人们不仅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失去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而且在亲缘关系中也失去了亲情、人性和仁爱之心。使得我们的社会显得是那么的冷漠和黑暗,“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改变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实现社会自律性的秩序,恢复社会应有的良心底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TOP
170#

恭、信、宽、敏、惠,每一个字都是仁的核心。能够集这些优点与一身,古往今来恐怕只有孔子一人。对我而言,仁是道德的根本,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要时刻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视他人为镜子,才会让自己的境界得以提升。
TOP
171#

自古以来孝为众德之本,在道德中第一之根本,不但是学佛成佛之正因,也是做人第一基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道德的根本,就算不是一个学佛的居士,首先这也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养父母天经地义,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不但使之物质不溃乏,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神,在精神上有所依托,有所慰藉。
TOP
172#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是一个宽广的范畴,若想诠释,需在生活中感悟,是众德之本。一个恭敬的人,宽厚的人,诚信的人,是一个仁人。我们所追求的种种,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仁。
TOP
173#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也就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 仁与智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当代人在追求知识文化,发展“智”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做一个德智兼备的人,才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TOP
174#

所谓道德也可认为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式,仁自然可以统摄全局了。
TOP
175#

仁乃众德之本。拥众德,得人心。儒家讲仁政,为政之人,应是众德之人。恭、宽、信、敏、惠。汇集这些美德,可以立于世而不卑,立于人而不傲,据子力而聚人心,有功于世。而此美德源于仁德。
TOP
176#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前的修身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修身之道。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是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力图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着重从人的主体地位确定、崇德意识的确立、人性论的提出、德治的基础以及《周易》的影响来探讨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的文化基础。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重要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想史。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并以此确立理想人格,成就内圣外王之功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修身,也称正身、诚身、洁身,
TOP
177#

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TOP
178#

仁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够给你创造多少财富,它能够带来的是精神上得升华。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义之人不可战胜,仁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仁能够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中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179#

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TOP
180#

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是仁的五种德行,仁乃众德之本,仁、义、礼、智、信,仁排在首位,可见仁的重要性。古代各帝王,统治人民,治理国家,多以仁治天下。生活中也应如此,宿舍,家庭,班级等等,大家相处,应该做到宽厚待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