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96#

        天下万事,欲成圣,先立仁。夫子以温良恭俭让得邦政,不动一兵一卒,人自愿与之,在于其行中正。人心离散,乱世之祸源,德安人心,有如三月暖阳,既见君子,不闻风雨凄凄。徳行相生,有德之行是谓善行,一事处善易,事事为善难,难于无常性之基石。
        常性之常在于仁,仁发众德,无有不仁之德。行之不仁,虽善一事,却处易中,无恒心者,言而无信,行而无果。无仁而有恒心者行善行,必有所求。万德先立于仁,后归其位,能于无常中守庸。人之处事,重易不重常,人之为人,在常不在易,以不动之仁应万变之事,是谓君子。
       “我欲仁,斯仁致矣”,是故仁不在心外而在心内,有感于仁,虽不知仁之为何,心不疑。此皆发之愿,人有仁愿就有仁心,仁心坚毅如磐石,巧言不得毁之,风雨不能催之。众德从此长,成其本,得其体。
         夫子弟子问仁数计,夫子回答各异,唯有仁为众行众德之根不变。德为仁之化物,行为德之显现,无仁而德行皆空。
TOP
19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战国时的孟轲曾着重提出,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TOP
198#

很喜欢这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一个人做事做人不仅要有仁德之心,还更应维持住恭敬谦和,严肃的处世态度。君子谨言慎行,是永远的道理。
TOP
199#

仁的地位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及其弟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可见一斑。孔子的弟子们多次向孔子请教“仁”,“仁”字出现在全书二十篇中的十六篇,出现次数多达一百一十多次。
TOP
200#

自古以来孝为众德之本,在道德中第一之根本,不但是学佛成佛之正因,也是做人第一基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道德的根本,就算不是一个学佛的居士,首先这也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养父母天经地义,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不但使之物质不溃乏,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神,在精神上有所依托,有所慰藉。
TOP
201#

朱子说“仁者,心之德”。犹言“润者水之德,燥者火之德”是也。或如“耳之德聪,目之德明,心之德仁”,知水之性本润也,火之性本燥也,目之性本明也,心之性本仁也。五峰先生云“仁者心之道乎”,或于朱子此言有所照应,朱子评价此语谓“分得轻重虚实好,某以为道字不若改作德字更亲切”,此何谓也? 孟子言“仁,人心也”。朱子注曰“仁者心之德”,即程子所谓“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是也,又曰:“心犹种焉,其生之德,是为仁也”。此喻甚贴切生动,心是种子,种子能生长发育,此能生能长之性谓仁也。仁之理生生不已。朱子亦言“谷种之喻甚善,若有这种,何患生理不有。”则知孟子此言,非是将心看作仁,但人心之中本具此仁。人不可使本然之善有须臾离此身,不然人心何可存焉?谷种非仁,而谷种之中包含此生长之理也。若无生长之理,则种子只是一死物,乌得以称之为种子乎?以其有生生不息之理具,以其本然之仁在,故谓之心。此心何心?曰“在天地则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是也。因着仁具于心中,因着此生意,故心为活物。
TOP
202#

      从古到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奔走呼号奋斗不止,无论是决心自己的鲜血开启改革、唤醒民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是反抗异族入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亦或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名将岳飞。无不书写着一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仁义之歌!
  《论语·卫灵公》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在鱼与熊掌不可以兼得的情况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未尝不是最好的选择.。仁义,简单的两个字,做到实属不易。
  司马迁《史记》专门编撰辑录“游侠列传”,记录了众多任侠仗义,惩强扶弱的感人事迹。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吧。民族已到存亡之机,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林觉民在《与妻书》里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仁在此时,便是令人景仰的极高的精神境界与决心志气的代名词。对于如今幸福地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仍有不可磨灭的感动,仁义教育,势在必行。
TOP
203#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见钱眼开,斤斤计较,甚至泯灭良心,把功名利禄视为人生的全部内涵。社会中的黄赌毒屡禁不止,就是因为这些人的道德水平低下带动了社会的歪风邪气。因此弘扬仁爱的精神是是十分重要的,仁在现代社会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TOP
204#

对“礼”和“仁”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才能实现的,否则很难实现。
TOP
205#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在古代,乐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乐必须反映仁德,孔子将礼、乐、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仁乃众德之本,可见一斑。
TOP
206#

        仁智统一的重要性,是现在社会尤其应该关注的!现如今对教育的重视方式,致使出现很多有知识却没仁德的人。众所周知,没有仁德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可怕的,有知识的坏人,不是读书坏,而在于人品坏!这就体现了仁德的重要性,仁智统一的重要性!
TOP
207#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TOP
208#

孔孟的仁道含义是广阔的,很多东西是不能用一堆长句子简单定义的,孔孟口中的仁是用来体悟的,是一种修身的标准,子曰“恭、宽、信、敏、惠。”为人要庄重,处事要宽厚,守住诚实的底线,做出勤奋的表率,探求慈惠的意义。这五种德行,就足够一个人作为仁人而存在了。
TOP
209#

“仁”是众德之本,理解了“仁”,也就真正理解了儒家。人始终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有各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才会显现出人的品德,这些关系的最高标准是“和”,或者说是“和谐。”以“和”为终极目标的众多儒家要求都起源于“仁”。许慎《说文解字》对于仁的解释为“仁者,亲也,从二,从人”。只有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中体现“仁”,这些关系才会更和谐。这里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人与草、木、虫、鱼、鸟、兽之间也应当体现出来。唯有如此天地人才会和谐,才会如一。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仁”,我们也就真正了解了何为“人”!
TOP
210#

古代对于谦谦君子的首要要求就是仁。这种对于仁义的追求在论语里可见一斑。例如:《论语八佾》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之所以这样的反复述说仁正是因为仁是众德之本。文章也为我们做到仁提供了一些途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行恭、宽、信、敏、慧。当我们知道如何做到仁,最重要的便是努力做到这些,时刻谨言慎行,恭敬有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