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241#

仁是众德之本,孔子认为只要能够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这五种德行就可以说做到“仁”了。我认为,这些都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技巧,此外还应对大自然有应有的尊敬。若做不到对大自然的爱,人只表现出对他人的优秀品德还无法做到真正的仁。
在仁智统一这点上我非常赞同孔子的观点。仁如果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有其心二无其力往往不仅做不到好事反而会办坏事。所以,仁智统一才能真正的实施仁行。现如今的我们很难有意识的去注意这些,只能慢慢的改变,有意识的去注意改变自己的不好的行为,从而成为一个仁人。
TOP
242#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一方面阐明了修身处世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外交,如何处理。
TOP
243#

单纯的提及“仁”,我们可能会感觉很抽象,当子张向孔子问仁的时候,孔子具体地解释为“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这些都是人至善至纯的高尚品质,仁是众德之本,是这些高尚品质的集大成者。
TOP
244#

有一雅句,迟迟萦绕心头——富润屋,德润身,君子必诚其意。
何为德?何以润身?想到要举两例亲身之事以证之。
记得寒假里去西宁的学校做支教项目,动车一直在经过隧道,没有信号,通宵也没做完的工作无法进行,手机打出了信息却无法送出。索性与世隔绝吧。开始坐在我旁边的阿姨,头发全白,被我起初当成是那种无知的老人家,聊起来的时候说她去兰州。“回老家吗?”“不是,去聚会。我二十年前在这里工作过。”快到站的时候,她的电话响了,有人在等。我看着她,非常优雅非常优雅地离开。前面再是西宁时,四座都吵起来,要回到这个并不被世俗认可的城市。“让我们在三分钟之内鱼贯而出吧!”“This is Xining!”这个比我还Chinglish的口音,却让我无比高兴,我以为西宁是我的家。以为已经坦然地回到功利的时期了,其实都是在永远排满的二十四小时里的假象。大概对我而言,幸福从来不是我过得好,而是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过得好,发现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过得好。
真诚明德,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东西吧。然而,生而为人,我们一定看得清自己的心,守住心中的道德律。万望记得,润身之效,德远胜于富。
TOP
245#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德,孔子回答说,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就是德,即使到了边远的地方也不会改变。这就说明一个人要做到德,不是说身居高位或者是衣食无忧所表现出来的恭敬有责任心,是说你就算身处困境在蛮夷之地依然所能表现出来的博爱与真诚。一个人的优良品质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唯独有这样才能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使自己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保持一颗仁德之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庄重而不受辱,用自己的慈惠唤醒别人。
TOP
24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既然谈到“仁”,当然首先要弄清它的意思,许慎 《说文解字》云“仁,亲也”,又云“古文仁从千心” 。 其实,“仁”字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诗 经》有云“洵美且仁”(《郑风·叔于田》),《左传》出现 30 多个“仁”,它们基本上可作“仁爱”“仁厚”解释。 到了孔子,“仁”字则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仁的概 念在不断吸纳融合新因子的同时亦得到深化,也即是 把所以会爱人、所以能爱人的根源显发出来,以形成 其学问的中心。 仔细品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所谈的 “仁”与“礼”密不可分,关于二者的关系,孔子与颜渊 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第十二》) 在这里,孔子明确地表明了“仁”与“礼”二者的关系。“仁”乃目的,“礼”为手段。孔子的“礼”是统治阶 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根本点在 于尊卑、贵贱、长幼等制度。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强调“礼”在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封建礼仪中的作用。
TOP
247#

       “仁”是众德之本,正如钱穆先生所讲:“天与人,心与理,皆在此仁字上合一。天地间许多道理条件,亦皆从此仁字上生出”。何为仁?第一,“仁”是复杂的,朱子在解释“显诸仁、藏诸用”时讲到:“‘显诸仁’,如春生夏长发生彰露可见者。‘藏诸用’,是所以生长者,藏在里面而不可见。”可见,仁既有显露在外易显露可见者,也有藏在里面不可轻易洞见者。由此亦可洞见仁是体用一体者,其作为众德之本,是体;其在万事万物生长中彰显,是用。无论讲体亦或是讲用,其仁都是根源之所在,是形而上之道。第二,“仁”是生生不息的,仁体活泼流动,流行发用从不停歇。如朱子所讲:“天命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无一息之不然,无一物之不体,其大端全体即所谓仁”。
TOP
248#

仁是众德之本,是一切德行的根基。仁在孔子那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性,但是在《论语》之中,孔子并没有对“仁”做一个具体的定义。它只是随着孔子对于不同的事物和人物的看法而见机言“仁”。因此,我认为对于孔子“仁”的理解,不能单纯的去从字面上去追根究底,去来理解它是什么。而是应该去深入体会孔子言“仁”处的那些事,从事中来体会、理解、感悟,甚至去实践它。就会发现,虽然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言“仁”,但是做事却又处处体现着“仁”,这是因为孔子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原则,“一以贯之”。所以,学习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并且亲自去体会实践它,就做到了“仁”。“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
TOP
249#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和"知人"的统一。
TOP
250#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此人的行为处事是与其目的相合的,也就是说人的言行都有其根本的出发点。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人的言行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人的品德实际上就是人的言行在不同环境之下的显现,如恭、宽、信、敏、惠就是人在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关系中的合乎道德的显现。而所有的这些高尚品德都有其根本的出发点,也就是仁。
TOP
251#

       仁自有生意在,自是众德之本。朱子讲:“千头万件,都只是这一个物事流出来,仁是个主,即心”、“发明心字,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由此可见,仁有生意,其它美好的品德都可由此而生。人之身上有仁,自然不会麻木不仁,而是能和世界打成一片,与万物同体。钱穆先生讲:“人身只是一个生气团聚,故在身上任何一处轻掏烂打都会痛。医家说‘麻木不仁’,仁即是能痛痒相关。不仅满身如此,天地间也只是一个生意团聚,故见孺子入井,也会发生恻隐之心,天地万物生机一片,而人心之仁,亦会随所接触而与之融成一片。”所以,仁之品德,能让拥有的人充满生机,充满情感,自然会生恻隐之心,行仁义之行。
TOP
252#

“道”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两支最重要学派——儒家和道家共同重视的理念。儒家强调阳刚,积极进取;道家强调阴柔,与儒家互补,所以要“志于道,据于德”。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企业来讲,只要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需求,让企业符合这种需求,就是合乎道了,坚持下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接踵而至。“道”,从文字上看从“首”,首为头脑,强调理性思维、客观规律;德,从“心”,强调心得体验、主观感受,《说文》解:“德者,得也”,得之于心,又施之于人,这就是德。比如企业管理者有事业有理想、有车有房、带薪休假,那么也把自己所得施之于员工,让自己的职员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就是有孝《孝经》中说“孝者,德之本也”,孝是众德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为对幼子的爱护,是所有高等级生命的共同特征,动物也天性就会保护幼崽;但是对长者的赡养与尊重,才是人类文化的特有,是人与其他动物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并且,孝还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旦领导者重视这一点,充分关怀、善待员工的父母亲属,员工的忠诚度就会提升,因为“孝慈则忠”。甚至同事之间关系也会更为融洽,工作业绩也会相应攀升。悌与“孝”相联的,还有“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侍奉双亲是“孝”,而听从兄长就是“悌”。如果把这样的理念引入企业组织,下级对上级的听从、信奉,就不仅仅是因为官大权重钱多的压迫,而是自觉认为听大哥的——员工认同了悌道的文化,就是在靠文化管理着企业,这不就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吗?而且文化直指人心,心服,才是真服。
TOP
253#

“仁”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概念,千年以来在历史中发展出自己新的内涵,随着时代的更迭显现出其独特的意义。于我而言,“仁”曾经只是一个被教导的概念,孩童时的世界清晰简单,“仁”的标准亦然。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更复杂的认识,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看了更多的丑恶和苦难,也理解了更多不由衷和不由己。在我们对“仁”的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时,也开始对其涵义感到模糊和茫然,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践行“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上下求索的问题,也许当我们真正的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后,也会明白人生的意义。
TOP
254#

我们要做到仁爱和智慧的统一。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仁爱而缺少智慧,仁爱有时候会缺乏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如果只有智慧而缺少仁爱,那么这种智慧可能是有害的。因此二者要做到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TOP
255#

“仁”是众德之本,子曰“能行五者为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庄重就是自尊,庄严,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是有宽容之心,厚以待人,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努力就会有成就;慈惠就是有慈爱之心,给别人便利,就能够使唤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