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81#

自古以来孝为众德之本,在道德中第一之根本,不但是学佛成佛之正因,也是做人第一基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道德的根本,就算不是一个学佛的居士,首先这也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养父母天经地义,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不但使之物质不溃乏,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神,在精神上有所依托,有所慰藉。
TOP
182#

孔子最著名的思想之一便是“仁”,以至于后世有人将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论语》中“仁”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达一百多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于不同对象,孔子对人有不同的阐释。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将仁称作众德之本是再合适不过了。
  樊迟和子张分别去请教孔子关于仁的问题,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答案。这很有可能是孔子根据个人的性格和实际情况做出的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古代认为夷狄之人无礼与义,更不用说仁。)孔子用这句话来警示樊迟——仁是立人之本,就算对不讲仁德的人,也不能抛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说明无论何时不能抛弃“仁”,哪怕是关乎自己的性命。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即颛孙师,陈国阳城人,出身微贱,犯过罪行,师孔子,以忠信闻名。据记载,子张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这在礼制繁琐的当时难以相容,所以孔子首先跟他强调的是“恭”。孔子在仁的问题上非常严谨,钻研得非常透彻,他一直热衷于理论与实际连接,无奈在当时不被接受。在现代化建设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里必须融入“仁”的思想。在执政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坚定地践行“仁”的思想。
TOP
183#

我认为,孝为众德之本,在道德中第一之根本,不但是学佛成佛之正因,也是做人第一基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道德的根本。孝养父母天经地义,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不但使之物质不溃乏,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神,在精神上有所依托,有所慰藉。
TOP
18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很多时候,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忽略了别人的立场。我们还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想,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为别人考虑一下。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能推给别人去做。这样就会有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我认为这也是“仁”的一种体现。
TOP
185#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
TOP
186#

     百岁仁医——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就病人以水火,用一颗仁义之心对待每一位病人。(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点评:子曰“仁者爱人。”但是,仁不仅是有爱心,更是要具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心看天下事,以个人心看天下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仁更像是一种从潜在的品行经义与礼的洗礼而升华实现的完美人格。其必不以个人为世界的中心,而是从每一件小事中体现着“众生平等”的信念。
TOP
187#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可能长期地安处穷困的,也不能长久地享受安逸快乐。有仁德的人,安守仁德。聪明的人,则利用仁道。”仁的精神是克己而利人,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价值观。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如果放弃了仁,又何以称其为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即使处于仓促急迫的时刻也必定谨守仁德,处于困顿的境地也一定固守仁德。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文化冲击下,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泛滥,许多人为人处事总是先从个人利益出发,为利而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保持清晰头脑,有所为有所不为。“仁道”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个细节,只要我们用仁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TOP
188#

子曰:为仁为己,而由人乎哉?学仁,践仁,只是自己在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并非为了做给他人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做为仁的实践者,无时无刻都要不忘记自己的职责,不要因为环境影响自己,放弃仁的学习。
TOP
189#

       仁就是要时时保持,并要有恒心坚持下去。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只有有恒心,将这些仁的品德保持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仁。
TOP
19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陈杰思先生的《中华十大义理》卷一·仁篇的第六小节·众德之本中,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也不能丢弃这些原则。”
        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有秉持着自己心中的一个原则,才能有可能去做一个有德之人。再看当今社会,可能有些人再我们的面前,做事认真,对人忠诚且恭敬,在人前收获了大量的好评。但是,在人后呢,可能会再你背后给你来一刀,也可能在阴暗的另一面做事将就、马虎。这种人是注定无法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因为他并不具备众德之本——仁。
       而我所钦佩的仁德之人,孔繁森。孔繁森作为建国以来重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用真挚与朴素,谱写了具有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闪烁着不朽的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们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认识和传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导爱人、帮人、关心人的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文素质大有益处。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咱人后,还是在边远地区——西藏,孔繁森都用诚挚的仁德之心去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也应该学会这种精神,无论在哪里,无论对谁,都秉持着一颗仁德之心,做一个有仁德的人。
TOP
19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陈杰思先生的《中华十大义理》卷一·仁篇的第六小节·众德之本中,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也不能丢弃这些原则。”
        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有秉持着自己心中的一个原则,才能有可能去做一个有德之人。再看当今社会,可能有些人再我们的面前,做事认真,对人忠诚且恭敬,在人前收获了大量的好评。但是,在人后呢,可能会再你背后给你来一刀,也可能在阴暗的另一面做事将就、马虎。这种人是注定无法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因为他并不具备众德之本——仁。
       而我所钦佩的仁德之人,孔繁森。孔繁森作为建国以来重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用真挚与朴素,谱写了具有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闪烁着不朽的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们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认识和传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导爱人、帮人、关心人的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文素质大有益处。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咱人后,还是在边远地区——西藏,孔繁森都用诚挚的仁德之心去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也应该学会这种精神,无论在哪里,无论对谁,都秉持着一颗仁德之心,做一个有仁德的人。
TOP
192#

“仁”按孔子的就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互相关爱、重良知、种道德的民族品格。可见其重要性,“恭、宽、信、敏、惠。”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TOP
193#

仁为众德之本。然而仁和人道,所以人道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人道主义,即重视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存在价值。然而有些大国却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肆意插手别国內政。这不是真正的仁德,而只是为了本国的利益。
TOP
194#

《礼记》中有言,上下相亲谓之仁。仁是人处世间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万德之本。在自然界中,人代表天地,天存善,地存忠。“仁”字融合天地,代表自然万物之至忠至善;在社会层面中,仁是社会道德的核心,是待人接物的原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能行五行于天下为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云,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又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二者是相互并列的关系。仁是道德法则的根本,智是思想境界的顶峰。因此,仁智统一的人,我们称之为“圣人”。也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
TOP
195#

虽然历史上有段时期孔孟主义遭到过封杀,但客观想来,我们不得不否认它的有用之处,并且这种用处比我们想象中来的多。我很多次在想,这样的能被后世称为圣人的人,首先不否认他的局限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非常人之处,众人皆醉他独醒,于芸芸众生之中出脱。这样的一个人在几千年后都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可见一般。我们现在应该也有吧,谁知道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