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21#

既然这节课叫做“践行仁道”,那么就是怎样实践了,我想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仁道,我觉得通俗的理解就是你在为人处世上在心灵上的一种爱人的态度,这里面的人当然包括自己。我们知道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爱人的能力,但是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所以,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践的内涵。对于那些有爱人的能力的人,他们本身自我价值感很高,所以他们的“仁道”很自然,在平常的生活中自然流露对别人的关爱之情,但我并不是说差一点爱人的能力的人没有关爱,这只是一种明显和不明显的问题。佛教慈悲观是佛教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是佛教一切教义和戒律的根本准则,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和理性精神。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根本价值体现,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和儒家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准则。就是说,反应“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但“孝悌”却是其“仁”学和“人”学思想的基本仁爱是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仁爱”是,“仁者人也”包含了两方面的思想价值,即“人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TOP
122#

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TOP
123#

子曰:“志于道,报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将仁道与大道、道德准则、六艺并列由此可见仁道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践行仁道就是要努力地去爱他人。一个对他人践行仁道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仁道。人道也应成为一个社会繁荣所必须形成的共识。不践行仁道的人,是不会获得君子的名声的,甚而会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一个残暴的恶名,人人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而且践行仁道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它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必须每天身体力行。

TOP
124#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有些人成功了,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羡慕;有的人也成功了,但得到了人们的唾弃和憎恨。这就是因为前者践行了仁道。 一个人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会有所成就,为社会所认可。也就是要有信和高尚的德行,不是通过损人利己得来的,那些没有仁爱的人是不会走得很远的。因此,要让自己拥有一颗宽厚的心,践行仁爱,而且要一直坚持到底。
TOP
12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儒家的仁道。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当今社会而言,我仅从其中一个方面举例:环境污染已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问题,各种污染不就是一种自私的心,损人利己的心在作怪吗?这可以说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自私行为,如果那些企业家考虑到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到了他人,考虑到了人类未来,现在还会有那么严重的污染吗?试问有几个企业家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只看到了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在不断刷新我们的知识.....所以说,普及国学,拯救危机,刻不容缓。

TOP
126#

试想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是对欲望的一种理性的审视。俄国作家契诃夫对知足常乐有深刻的体会,他说:“为了让内心不断感到幸福,甚至在忧伤悲愁的时候也不变,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高兴地体会到‘本来事情可能更糟’。如果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要欢欢喜喜,因为你不是满口牙痛。你手上扎了一根刺,你高兴地喊一声:‘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过不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秤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在得到的同时能诚恳接受失去的痛苦,在失去的同时,能想到得到时的快乐。知足于现状,却不乏奋斗。

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TOP
127#

我们要践行人道  

在爱别人以前,一定要先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推及到爱他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懂得爱惜,还能够爱谁呢?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永远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又何谈实现其他。

TOP
128#

人當踐行仁道,仁者,乃人立世之道。而當時之時,眾人不仁,物欲橫流,私利燻心,社會烏煙瘴氣一團糟,嗚呼哀哉,仁者缺失也。且不論社會,僅以大學而言,有真正的傻子嗎?但有些所謂的大學生,自以為聰明,同學之間不乏勾心鬥角者,然這隻是大學,尚且如此,又豈能怪乎社會耶?大學之道的缺失,悲夫學士也。

鄙視自作聰明者,厚黑之道,我不懂嗎?蠅頭小利,我不見嗎?非不知也,乃弗取也。

為學者,必先守仁,然後能學;為人者,必先作人,然後能立。

TOP
129#

仁,为人民之根本,国家之根基,只有懂得仁道运用仁道的人民,国家才可以真正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民,成为群众中的佼佼者,国际中的强国,但要达到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人们乃至国家长期的努力,不断的培养,使每一位公民成为有道德,有仁者之心的人。

TOP
130#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有些人为了追求富贵,不惜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情,这样的富贵,他能安心吗?即便他无罪恶之心,他也会受到法律的惩罚。金钱不是万恶之源,真正的万恶之源是人类不惜一切被金钱所腐蚀的内心。我们应抱着一个正常的心态去面对金钱,而不是被金钱所掌控,其实这也是无法在欲望中自拔的表现。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在欲望中迷失自己呢?这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不断修身立德,践行仁道,才能把持住自己,做到真正的富贵。
TOP
131#

“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



  仁的产生,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诗经里洵美且仁



  其人美且仁



  尚书里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



  


说到“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我就在想,现在有多少人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将“仁”与“医者”联系起来,说是“医者仁心”。可是现实社会中却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有一些医生护士,顶着天使的光环却伸手向病人讨要红包、乱开药品等。共有甚者,讨红包不成,将孕妇肛门恶意缝上,还有的竟然粗心大意将孕妇禁用得感冒药开给孕妇,导致一尸两命······


不得不说,在现实社会的许多领域,“仁”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3 22:12:58编辑过]

TOP
132#

        有仁的理念还不算真正的仁,真正的仁是要付出实践的。经常口上挂着仁但不付出实践是一种虚仁,践行了仁的理念才是仁。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为了实现理想之仁,应当自己清除过分的杂念私欲,铸成一种刚健清新的生命意志。 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TOP
133#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就算在现在社会中,仁也是不可缺失的。可以说现实社会中一些问题也是由“无仁”而起。从小处而言,如果每人都有一颗爱人之心,还有何利益的冲突,那众多道德缺失的事又怎会出现,众多的矛盾也自然而然都可以解决。大处讲,如果人人都懂得爱人,那么小至人与人之间,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又有何矛盾而言呢,和平又怎么会成为至今当今社会的主题呢,和平解决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具备了,发展还难吗~  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下,实际上呼唤了正是一种仁。
TOP
134#


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135#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但仁与爱并不是完全等同的,而是“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论语或问》卷四),也就是说,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外见。那末,这里的爱有时指什么呢?韩愈在《原道》中解释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可以看出,爱是指博爱。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仁的理解:仁的表现就是博爱,在博爱的过程中就君子就践行了仁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