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如果将“仁”的哲学应用到商场上面,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是一件“仁”在生活中应用的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对下属持有谦恭的态度不仅不会让下属觉得你无能,只会使他们觉得你更加具有人格魅力与务实的领导作风。谦恭是一个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次是宽容,一个宽容的领导者鼓励员工创新,即使失败也不会受到惩罚;而且员工可以在特定环境下替公司作出决策。这样的领导者所制定的制度肯定会清晰明确,而且这样的公司也相当具有弹性。一个仁爱的领导者会全力为员工的工资与福利考虑,不会吝惜付给关键员工丰厚的薪资,因为这样会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并最终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尤其是在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候帮企业渡过难关。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 仁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践行仁道是很容易的。因为仁是有形的。下面的这则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9时25分在该县又发生6.3级余震。初步统计,截至14日13时玉树地震已经有将近300人遇难,伤者达8000人。 壹基金得知灾情后启动紧急预案,在西宁地区成立救援临时指挥中心,与当地政府以及救援机构联络并协调前后方的救援工作。壹基金救援联盟在青海、河南和北京三地的救援分队已整装完毕准备出发计划在15日早上到达玉树。本次派出的大部分救援成员都执行过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任务,有着丰富的救援经验。同时,壹基金总价值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已准备就绪,从今天起将会陆续被发往玉树灾区,救灾物资包中含光华基金会筹集的棉衣和棉被、陕西世强集团捐赠的药品及在当地紧急采购的食品和饮用水等。 壹基金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壹家人的行列中来,关注灾区情况,并为受灾的地区和人民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这样的事有很多,我也为灾区捐过,我相信所有看到这个帖子的人都这么做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在仁至也。”
仁是礼的补充,说白了就是教人们怎样做人。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要奉养他们,而且还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
所以,仁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只要我们真心想去追求,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仁。
仁强,暴弱!仁者,得天下;暴者,失天下。以仁治天下的君主则民之爱之,臣之拥之,外之怕之;无仁心的君主则民之恨之,臣之远之,外之轻之。众观三皇五帝,明清汉魏晋,无不是这个道理。李世民以仁义治天下,创造大唐盛世;武则天体恤百姓,创下贞观之治;秦始皇以暴之天下,终被仁者打败;纣王虐待百姓,终失天下。故治天下者以仁治天下,则国之盛矣。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仁道,重在于生活中的实践,而非单纯理论。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心中有了仁义悯世思想时,就应该及时实践,播撒仁爱,收获成长。
而仁道的践行,必须以正义为基础,必须采取正确的方式。仁,是心存善念,好于助人,爱惜他人生命,系心家国。所以遇人遇事要先分清是非、善恶,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同时,践行仁道需要量力而行,尽己之能、表己之意,而非蚍蜉撼树、鲁莽逞强;而有时为了践行仁道,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这样,才能以仁来达到和谐的效果!这也是践行仁道的真正意义所在!
真正仁义者,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要想践行仁义就得从全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把仁说的再完美,还不如做一件事。
仁者,仁爱,仁慈;道者,道德,道义。仁道就是一种要求以“仁”治国的治世方针孔子提出的“仁道”就是其参与政治的一套方案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