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06#

仁者,仁爱,仁慈;道者,道德,道义。仁道就是一种要求以“仁”治国的治世方针孔子提出的“仁道”就是其参与政治的一套方案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TOP
107#

孔子对仁的见地很是明显,只有做到了才能是真正的仁,没有足不出户的仁者。恭、宽、信、敏、惠,放到我们今天这个不断为金钱名利争夺者的社会,卸下了伪善的面具以后,我们真正做到是又只有哪些?我们对上司是谄媚;对地痞流氓是忍气吞声,去我们的邻居却斤斤计较;平日里听说德国人的时间观便注意着与他们的约定却忘记带那个父母的晚饭;勤敏是为了加薪,是在向女友献殷情;惠,不是有托与人就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合同,获得更多的利益......

仁爱践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仁爱品质:形成内在于己的仁爱品质,这是道德行为的发端之处。第二层次是自爱自重: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别人。第三层次是由近及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第四层次是万物一体: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TOP
108#

我们生活中所见的仁义与善行,或者说道德都是有时间性和选择性的给予。或许是社会,或许是现实的原因,人们总是在表现自身的仁义道德时都有所顾忌。有时候一个人可以做一天的不违背仁义道德的事,有毅力这者也可以做一年或几年的仁义道德的事,可是又有谁能坚持一辈子呢?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现在的我们也许做不到“杀身”和“舍身”,但能坚持仁义道德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佛教讲求“大善”。也许现在能做到大善的人少之又少,可是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去向着某个方向努力,做到我们的仁义道德!

TOP
109#

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践行仁道并不是随口说出的话。如果将践行仁道对人产生的积极作用产生的最终结果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践行仁道的行动与坚持更像不被人所知道的深埋在地底下的树根的默默坚持。只有心中长久有践行仁道的意愿,长久不违背仁德,才会最终达到自己立下的目标。当今时代,物质文明的空前发展,我们被物质的世界包围着,对物质憧憬着,殊不知,我们却忽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人的精神世界。我们随时都会因为控制不住自己而被诱惑吞噬,这时的我们便没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控制自己欲望,并践行自己奋斗目标的才会成大器。

TOP
110#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

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

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

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

TOP
111#

既然这节课叫做“践行仁道”,那么就是怎样实践了,我想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仁道,我觉得通俗的理解就是你在为人处世上在心灵上的一种爱人的态度,这里面的人当然包括自己。我们知道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爱人的能力,但是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所以,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践的内涵。对于那些有爱人的能力的人,他们本身自我价值感很高,所以他们的“仁道”很自然,在平常的生活中自然流露对别人的关爱之情,但我并不是说差一点爱人的能力的人没有关爱,这只是一种明显和不明显的问题。第一种人只是比第二种人早到达生活的实践中,能够更圆融的和自己和别人融合在一起;第二种人,还要多花点时间来关注一下自己的需要,先用一种包容的爱自己的态度去抚慰自己,才能与自己成为朋友,然后才能与别人成为朋友,然后在生活实践仁道,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你都要包容和理解别人的行为,才能去爱,这就是仁道。但是就是因为不容易做到,所以显得可贵,所以,在生活中要抱着一种从容的开放的心去做!

TOP
112#


我的理解: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TOP
113#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困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TOP
114#

仁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要与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了。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刚则无欲,毅则能果敢坚忍,木则率真笃实,讷则真诚力行,具有这四种气质的人,能渐自完成最高的人格。

TOP
115#

       践行仁道,是“仁”的最高境界。仁,绝不仅仅是靠嘴来高声宣扬的,真正的仁是用行动表现的,并能推己及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仁”是大仁。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当看到同类受到伤害时,感到自己也会受到同等的伤害而悲伤难过,从而不愿伤害别人,反而总会去帮助他人。这也是仁德啊!剖腹取胎,猎杀幼小,麒麟就不会再出现;推翻鸟巢,打破鸟卵,凤凰就不再飞翔……可见,连动物都不忍看同类受伤,而自称智慧超群的人类是否更应该行仁道,以仁德之心对待一切同类和弱小?

      心怀仁义,一生无悔。用心关爱每一个孤苦无依的人,克制自己的坏性情与人为善,慷慨解囊,救人于水火。那我相信这样的人将一生不苦,因为当他有难时别人也会帮他。

TOP
116#

[原创]

践行仁道,必须从自己着手。需要我们努力去做,广泛地去学习,通过自我反思,使自己觉醒,不再处于麻木状态,先让自己去珍惜自己,爱自己,成为真正的人,也才能去爱身边的人,以至于众人。我们所要做的是对自身各种行为的扬弃,发现并改正不好的行为,继续发扬好的,不断进行螺旋式的上升,最终实行仁道。






孔子曾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践行仁德,就是要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从而坚定志向,对于有关自己存在及价值的问题要多思考,只有做到了博学和多思,那么仁德也就实现。






仁道的具体实践,就要求人们取得利益要通过正道,不妨害他人的利益。而处于逆境中,也不气馁,不妄自菲薄,要积极向上,对困境能有正确的认识,进而能泰然处之。此外,还要树立坚定的志向,给自己一个方向,使自己在仁道的实践过程中不会迷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41:38编辑过]

TOP
117#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很广。也就是说,反应“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但“孝悌”却是其“仁”学和“人”学思想的基本。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要想实现“仁”,首先应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对“仁”的态度上说。要想对别人“仁”,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应从父母兄弟做起。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得到听从,依然恭敬而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却不埋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些都说明孔子是非常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但要达到这一标准,是很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 搞好和父母兄弟的关系之后,就要和他人,和社会搞好关系了。
TOP
118#

      


       仁爱是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仁爱”是,“仁者人也”包含了两方面的思想价值,即“人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仁爱不仅表现在“爱人”上,而且也体现在“爱物”上。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大爱大德精神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完成梦想,达到目标,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其实,真正让一个人成为最大的赢家的,却往往是那颗仁爱之心。传播仁爱,意义远胜于一场战争中正义的屠杀!让我们做一个仁爱的人,用爱改变世界温暖世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0 20:45:43编辑过]

TOP
119#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道德境界得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依靠“外烁”,而是依靠“内化”。他强调发挥人们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来实现。首先我们要明白“仁道”的真正内涵,从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事情的行为中体现“仁”的精神,言行一致。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也”。这也就是说,见到别人的品行比自己高尚,虚心找出差异,努力向别人学习,见到别人有不良的品行,也要对照自己,引以为戒,防止类似过失。职业是人们提高道德修养,践行仁道的途径。

TOP
120#

   佛教慈悲观是佛教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是佛教一切教义和戒律的根本准则,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和理性精神。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根本价值体现,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和儒家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准则。仁爱践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仁爱品质:形成内在于己的仁爱品质,这是道德行为的发端之处。第二层次是自爱自重: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别人。第三层次是由近及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第四层次是万物一体: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